重燃2003

第二百九十四章 云君志向远大

    从桃乃穆香内的表情,石广勇也知道妻子的困惑。

    石广勇放下了手中的茶杯,轻轻地摇着头说道,“其实都不仅仅是乐见其成,甚至学校还会创造条件,让苏采薇和卿云能够走到一起。”

    桃乃穆香内闻言懵逼不已,顿时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广勇君,这……这怎么可能?!”

    学校还不仅仅是乐见,甚至鼓励并且会创造条件让苏采薇去做卿云的小五?

    她完全搞不懂復旦大学的校领导们,脑子里到底是发生了怎样的异变,才会有这样奇葩的脑回路。

    难道是反应堆发生泄漏,污染水排放到了大海里,并且漂洋过海来到了华亭?

    石广勇笑了,“卿云,或者说是炎黄集团,要做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产业,IT产业,甚至再进一步的说,他要做的是半导体产业。

    华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产品消费国和生产国,不过虽然我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但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缺乏始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长期‘代工’只能打响‘华国制造’的品牌,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创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

    卿云是有这个志气的,炎黄集团也在向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他的软件院,不仅仅在做行业软件,而且还在做数据库,甚至还在探索操作系统。”

    他能知道这些,一点都不稀奇,卿云要找华亭当局要地,不写点这些东东,怎么可能要的下来。

    在他停顿的间隙,桃乃穆香内一双眉目瞪得溜圆,小手捂着嘴,无意识的喊了一声‘世阔一’!

    石广勇莫名嘚瑟的笑着,甚至有点与有荣焉的感觉,一边让妻子开始吃饭,一边解释着,

    “卿云……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他还是一个復旦大学的学生。

    甚至他这个姓名,你也知道,是和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的。

    他要是未来发展的顺利,便是学校校史上的骄傲,基于这个前提,如果能够深度绑定炎黄集团,那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必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桃乃穆香内毕竟在华国在復旦也生活了三年多了,对这个渊源很是了解,也能听懂石广勇话语里的意思。

    不过她更关心的是石广勇之前说的,“广勇君,那个……云君的炎黄集团真的是要往半导体产业发展?”

    有一个经济学大教授的丈夫,日常闲聊里,桃乃穆香内还是知道很多华国的潜规则。

    要地开发,自然是规划做的越宏伟越好。

    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给地方规划画饼以争取更多的土地配额和更优惠的条件,但是能不能让这个规划兑现,就看良心甚至运气了。

    良心就不说了,有些企业拿地是实打实的做事,有些企业拿地就纯属囤地准备炒房。

    而运气就比较玄乎了,客观的说,从要地、拿地、建设到投产,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市场瞬息万变,很有可能仅仅只是几个月,事态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妻子对半导体感兴趣,石广勇一点儿都不奇怪。

    其实桃乃穆香内本身就是早稻田大学‘电气工学专攻’专业的高材生,在遇见自己前,甚至被尼康光刻所预备录用。

    但为了自己,为了爱情,她算是不惜放弃了学业和事业来到华国。

    自己也曾劝过,让妻子在復旦微电子学院继续从事学习和研究。

    但桃乃穆香内坚决地拒绝了这个提议。

    她说,一是因为女子以夫为纲,既然嫁为人妻婚后便应该以相夫教子为第一要务;

    第二,如果她是其他国家的人还好,但她是樱花国人,鉴于华樱两大族群的历史遗留问题,她认为她不适合在华国从事这种高科技行业的研究,以免给丈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孤注一掷的满腔孤勇,这一心为夫的善解人意,让石广勇时常感到非常愧疚。

    所以他并不介意聊聊妻子感兴趣的话题。

    石广勇抿了口茶,想了想,“是的,炎黄集团目前是有主观意愿往半导体行业发展的,至于客观条件,别的公司不好说,但炎黄集团并不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

    资金上,他不缺,他走的非常的稳,是以税控机这种现金奶牛来哺育软件院,软件院又以行业软件来反哺硬件的开发,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更何况,他的未婚妻叫做秦缦缦,他背后还有厚朴集团乃至厚朴控股这种本身便是奶牛公司的支持。

    而人才储备上,炎黄脱胎于TOP集团,而TOP集团和锦城的电子科技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包括厚朴秦家与电子科大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只要他立足于锦城,成电科事实上便相当于是他的后花园一般,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成电科这个学校,还是锦城地方,都会如此支持。

    而另外便是我们復旦了,这一点没啥好说的,你可以理解为,从现在开始,復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从毕业起,炎黄集团便是他们的首选。”

    以前,石广勇对此还有疑虑,其实他对卿云初期能在学校获得的好处并不抱什么乐观态度。

    特别是毕业生这块。

    毕竟,復旦的学生,天生便有种精致利己主义的调性,崇尚无用的自由灵魂,没有国防七子那些学校学生那么……讲情怀的,就业是双向选择的事情,选谁不选谁,在哪工作不在哪儿工作,都是自愿的。

    但石广勇是完全没想到卿云这货居然还有损招。

    带岗实习……

    这么走上一圈,至少是应届愿意工作的人,留在炎黄的几率非常之大。

    因为这种模式下,等到他们真正毕业,到其他的公司去工作,纯属从头开始。

    反而他们会因为精致利己主义的调性,趋利避害的选择留在炎黄集团……

    而愿意走的,通常都是在公司里面混得不好的,甚至是混不下去的。

    这法子,真特么的损到家了。

    以炎黄集团那国内天花板级别的福利待遇,石广勇甚至觉得,卿云只要把这群学生实习期间的补助稍微提高那么一点点,就可以几乎是白嫖别人一年的劳动力。

    “半导体这个行业……光靠资金和人员是不够的……云君志向远大……但应该还是挺困难的。”

    桃乃穆香内的欲言又止,让石广勇笑了起来,“桃子酱,不用说得那么客气的。我个人觉得,在当前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华国要想发展半导体行业,是痴人做梦的。”

    桃乃穆香内听得十分懵逼。

    几年的夫妻了,石广勇是个什么人,她再清楚不过了。

    当年早稻田大学开出高薪邀请石广勇留在樱花国,待遇是国内的十倍都不止,哪怕是当时和自己有着暧昧关系,但是石广勇也毅然决然的还是回了国。

    妥妥的大汉族主义分子,狂热的爱国者。

    而此刻,他居然说出这样的丧气话,这太奇怪了。

    石广勇苦笑了一声,“我给你讲个故事。跑到南海画圈的那个老人,伱应该清楚吧?”

    桃乃穆香内的脸上露出了几分崇拜的神色,“那个老人家很了不起的,没有他,华国没有今天。”

    一边是广场协定后陷入长久衰退的祖国,一边是改开后发展蒸蒸日上的华国,身处其中的桃乃穆香内感受颇多。

    石广勇点了点头,双手合十放在脸上,两根食指捏了捏自己的鼻翼,一脸苦涩的说着,

    “80年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科技的图腾,逐渐从奔涌的钢水和轰鸣的万吨水压机,变成了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不得不说,我们国家,却在这个时代落伍了,并且随着摩尔定律而越落越远。”

    桃乃穆香内伸出手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膝盖,“广勇君,你以前给我上经济史的时候说过,经济发展是存在客观规律的。

    华国要想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就必须要暂时牺牲一些产业的发展。”

    当初石广勇在早稻田上课的时候,就提出樱花国要想实现经济的再次增长,必须得转型发展的去库存去产能,举的例子便是华国的改开。

    而桃乃穆香内因为其专业,对华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也是很有了解的。

    和很多人的印象中不一样,华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并不晚。

    在一众回到新华国的黄昆、谢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吴锡九、林兰英、黄敞等半导体前辈大师的带领下,华国半导体产业从建国之初开始蹒跚起步。

    不得不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华国的电子产业干得非常不错,四机部成立的两年后华科院就研制出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

    桃乃穆香内在读书的时候就非常的吃惊,华国竟然在1965年就有了光刻机!

    而那时候ASML还没诞生,而八九十年代光刻巨头尼康也刚刚进入光刻机领域,而美国,也开始搞光刻不久。

    65型光刻机研发成功后,华国并没有停止脚步,1978年美国推出世界第一台商品化的投影光刻机——DSW4800,3微米制程,而仅仅两年后,清华大学也同样推出自己的投影光刻机,精度同样达到3微米。

    可以说,在光刻这个领域,华国在那个年代是紧跟世界前沿的,比新罗、夷洲岛都要领先10-15年。

    这些技术是无数满腔热血的科研人员,硬生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靠拼命取得的突破,有力保障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大军事项目的电子电路和计算配套。

    然而问题来了,拥有如此卓越技术储备基础的华国半导体行业,又是怎么在短期内便陡然衰落下去的?

    这让当时正在念书的桃乃穆香内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她遇见石广勇,嫁给他成为人妻,在两人日常交谈中,她才想明白这个道理。

    华国的半导体产业,成于举国计划体制,但是,问题恰恰也出在了这里。

    华国的学研产模式师从红色巨熊,习惯于通过运动式的集中攻关,来突破某一项技术。

    这种举国体制不能说有错,起码在军工领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两弹一星,只需要考虑芯片可不可靠,而从不考虑良品率和成本。

    但是这一套放在民用芯片上,却根本行不通。

    军用芯片,成本高一点没关系,速度慢一点没问题,质量差一些不要紧,只需要解决‘有’的问题即可。

    但这三点却是民用芯片的命脉。

    只有在电路设计、晶圆厂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出市场能接受的芯片。

    这个加工工艺和生产流程,就像老钢厂工人看一下钢水颜色就能判断温度一样,充满了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技术诀窍,完全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你集中几千人攻关就能解决的,只能在无数次的生产中慢慢摸索出来。

    可是华国军用芯片领域那一点点的需求,根本无法支持芯片大规模生产。

    华国半导体学界灵魂人物王守武,在改开之前的一次科技发展座谈会上发言说:

    “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樱花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在那个年代,全国很多人连吃饭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又哪来的民用芯片需求呢?

    如果没有大规模消费应用后的利润反哺,国产芯片每一次‘全力攻关’,实际都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又一次的吸血。

    所以,华国当年空守着不算太落伍的技术,却无法投产,没法通过市场检验和利润反哺进行技术迭代。

    在那次座谈会两年前的1975年,燕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研究出华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NMOS、硅栅PMOS、铝栅NMOS)1K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在国际上不算最先进,却远远超越夷洲岛和高丽。

    但那又如何呢?

    两弹一星不需要快速迭代,几十年前制造的东风5至今仍是华国战略核武器的中坚。

    军用芯片,它是讲究稳定性以及特殊时期的模块化换装,所以它对技术的更迭并不敏感,只要造出来了,用个十几二十年那是常事,没听说过导弹上的芯片每年更换的。

    但民用芯片不行,民用芯片是个胜者通吃的行业,弱肉强食,根本没有落后者的立足之地,十分残酷。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你别管普通人到底用不用得足这个性能,作为买家的普通人,没人不希望性能上面的数字越来越大的。

    所以,你如果不追随技术进步,那生产出来产品就没人买,只能亏损倒闭。

    这个迭代的过程,依赖于资本的不断投入,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而资本的来源,大部分来源于上一代芯片在民用市场上挣的钱。

    当时的华国,缺的就是钱。

    所以,在此刻的桃乃穆香内看来,华国要想真正重新发展半导体,除了砸钱砸人,还得再一次启动至少是芯片上的举国体制,来造就一个封闭的垄断市场,如此才能哺育出新一代的本土半导体巨头。

    但是,华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了。

    拥抱世界,意味着市场的全面放开,如果搞封闭垄断,而导致整体经济再度被封锁,那么对华国而言,得不偿失。

    所以,华国只能成为半导体全球产业链中间的一环,而非拥有技术碾压实力的链主国家。

    链条,在链主面前,可以卑微到什么地步,看看樱花在阿美莉卡面前是什么孙子样就知道了。

    所以,她格外的理解此刻石广勇的苦涩心情。

    石广勇看了看妻子那只握住自己手掌的小手,却出人意料的笑了起来,反手拍拍她,而后将她拉了过来坐在自己身边。

    他觉得王校长想实现的大类学科交叉培养,其实在他家已经实现了。

    在两个人平常的交流中,他也对半导体行业研究颇深。

    没办法,妻子原来的专业便是这个,为了夫妻之间的共同话题,他也会去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不过,显然他一个文科生,是肯定没法具体研究工科学科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半导体行业在各国的兴衰。

    所以,他自认为他应该是全华国最懂半导体行业的经济学家了。

    在妻子诧异的眼神里,石广勇一脸微笑的继续讲着故事,“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国家的领导们也很着急,那位老人有一天找来王守武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年行吗?’”

    这个问题,让桃乃穆香内想笑又不敢笑。

    一是那位老人她的确非常的佩服,二是在自家这狂热爱国者老公面前嘲笑那位老人,她脑子还没犯病。

    不过石广勇却耸了耸肩膀,“想笑就笑呗。”

    他双手一摊,“说实话,第一次听见,我也想笑。”

    桃乃穆香内还是不敢笑,只是娇嗔一般的轻轻捶了他一拳。

    ……

    求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