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模型

第3章 大卫解构西游

    在一间修饰雅致的书店里,大卫围着书架转了一圈,书架上摆的书籍以经典文学名著和思想散文书为主,经营书店的是一位文艺青年,经营的图书也同他的阅读喜好有关。大卫选定了书台上的二本书买了,一本是当代艺术家劳申伯格的创作手记,另一本是康定斯基的作品评析。大卫今天在这里参加电视台举办的一个读书会。距离约定的开会时间还没到,大卫拿起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柯德》,翻看了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一杯咖啡,大卫坐下来边喝咖啡边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过了十分钟,来参加读书会的朋友们陆续多起来,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网络直播的设备调试。这是一座民国时期建的西洋风格的独立别墅,像五大道上的其他建筑一样,非常有年代感。以前,这地方属外国租界,几乎世界各国风格的建筑都有,欧美风格多一些,这些建筑的设计和用料在当时都十分讲究。楼有三层,木质地板木质楼梯,室内空间开阔,大方实用,阁楼和露台尽显洋楼特色,处处透出旧时房屋主人生活的奢华,显示出住在这里的主人的身份不凡,非富即贵。民国时期的天津是时尚之都,袁世凯在这里开办洋务运动,引入了当时西方的许多时髦的工业革命成果和生活方式,开风气之先,一时聚集这里的有前朝的遗老遗少、下野的总统、退隐的高官政客、国内的商贾巨子、洋人的买办、各国的领事,置身这里竟仿佛是欧洲的某个城市,简直就是时尚与财富的代名词。民国总统徐世昌离开BJ后在这里做了寓公,潜心书法,后将其收藏的八大山人的十五米墨荷长卷捐赠给天津艺术博物馆。梁启超的饮冰室在原意大利租界的民主道上,梁任公曾长期在这里著书和参与政治活动,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都在此地争锋集会,指点江山。当时寓居这里的前朝遗老遗少,有很多是饱学鸿儒,从BJ出来时带出来不少珍贵的艺术品,他们推动着国学正统的学术体系同严复等西学学者的学术主张的交锋,所以当时这里可是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交融之地,是财富与书香辉映之地,是新思想与旧观念的碰撞之地。

    ”文化艺术是社会的灵魂。”大卫看着眼前的情景想起一句话来,但一时又想不起这句话是谁说的。大卫对于饮冰室的印象一直不忘,在饮冰室的巨大的书房里,十几个巨大的深色红木书柜装满了梁任公的藏书,布置雅致,像一个小型图书馆,入口靠近窗户的一侧有一张不大的书桌就是先生读书著述的日常所在,想象主人那些著作文章书法作品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他会在这些巨大的书架之间徘徊寻找资料,他会站在窗前凝思构想,他会奋笔疾书洋洋洒洒,他会铺开一张宣纸写下一副刚刚拟就的诗文联语。那里好像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凝聚了跳动的又是深刻的字符和线条,在带动社会演奏一曲交响,激昂澎湃或是舒张平缓,一切形成了社会的风格节奏。

    今天的读书会,大卫是主分享人,想了一个题目是,财因德聚可润屋,书含风华也牧心。同现场的三十多位朋友们分享读书体会。

    “当你读了一百遍《西游记》原著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现场的朋友们已经手里拿到了大卫先生的著作《西游记当代解构评析》,下面我们就听大卫先生的分享。”主持人作了开场白。

    窗外略有薄雾,室内浸着书香。大卫开始了分享他的读书故事。

    大卫的孩子阿历克斯小的时候,对,大概5岁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拿着一本彩绘本《西游记》连环画,让大卫给他读,孩子在那个年龄阶段对《西游记》的故事书和动画片非常着迷,动画片可以独自津津有味地看,但连环画因为有文字说明,他就要家长给他读,好像成了每晚的一个固定的节目了。但是每次读两三个故事以后,阿历克斯就睡着了,第二天睡觉前会继续让大卫读,但是读的时候,他不是说接着前晚的那个故事往下读,而是从头开始,这样同一个故事大卫给他讲了好几十遍,奇怪的是每一遍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每读到有趣的情节处,孩子还会像第一次听到时的样子,笑的前仰后合。

    大卫讲到这里同听众眼神交流了一下,听众中不少人流露出会心一笑。

    “是啊,小孩子好像都有这样的特点,我儿子小时候也是这样。”一位听众听后深有同感,点点头说道。

    “这样,同一个故事我连续讲了好几十遍,直到某一天,孩子像往常一样听着故事睡着了,我的脑子里边却没有睡意,突然浮现出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这个线索非常的简洁,非常的清晰,没有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细节,就是一句话,就是所有妖怪都想吃唐僧肉,这个线索是如此的清晰凸显,占据了我的全部脑海,让我深入地去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妖怪都想吃唐僧肉?当然小说里给出答案是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那么这显然是一个有点荒诞的故事情节。”大卫继续讲述着。

    “但是,在这个故事的情节背后,实际上作者是想说一个社会或人性的道理,那么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大卫说,当时他全无了睡意,好像也来了灵感。“我突然想到说,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唐僧代表的是正义,妖怪代表的是邪恶,那么所有的邪恶都想挑战正义,最后还是唐僧取经成功了,也就是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这不就是一种社会哲理吗?如果这个关系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容易说服大家,那么接下来大卫就在想,顺着这个思路去推理下去,从全书的情节上去看,孙悟空代表着什么社会角色呢?”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人设是,有特别的功力,可以降伏妖怪,力量强大无比,这样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呢?法律?对!大卫一下子睡意没有了,非常清醒,有点小兴奋,找到了他的社会角色,他代表的是社会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对,他是维护正义的社会力量,他力量强大,扬善除恶,匡扶正义,一定是这个角色。那他还有什么特点?对,前后情节撸一遍,他起初有点暴力,后来GY给他头上戴了一个紧箍,但咒语是掌握在唐僧的手里,也就是正义的手里,就是说法律和执法体系也需要某种制约机制,正义可以通过制约机制来保证法律和执法体系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保证法制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大卫那夜干脆无眠了,悄悄起床回到书房里,坐在书桌前,点燃一支烟,开始接着再往下想,猪八戒呢,他外形丑陋,他的特点是贪吃贪睡,还有点小贪色,唐僧送他名字为八戒,他的优点是憨厚朴实,对人有热情,也有点功夫,他也是护送唐僧赴西天取经的,是正面人物。那他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呢?

    对呀,它应该代表的是欲望。

    社会离不开欲望,如果没有欲望,社会就不能发展,但是欲望需要管理,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欲望,社会就会出问题。作为个体,如果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的话,人就会变得很丑陋,吃相难看,甚至会导致走入犯罪,《西游记》里有很多妖怪作恶,就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有效管理,他就会走向邪恶。对于整个社会,如果欲望不能很好的管理,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浮躁,陷入一种非理性的泡沫阶段,所以小说中猪八戒的人设呢,就是设定了他的欲望膨胀带来的自身丑态,除了被别人嫌弃,他自己都嫌自己丢脸,所以他要戒掉一些欲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但是欲望本身不是罪恶,他是正面形象,是维护正义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八戒是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成员之一。

    此时大卫还不想睡觉,他还在想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就是沙僧,他也是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成员之一,他也是维护正义的,所以他也是正面形象,他的力量没有孙悟空那么强,但是呢,离开它他又不能解决内部的成员之间的矛盾,他能维护三藏西天取经团队中悟空、八戒和师父,以及白龙马之间的和谐,所以在社会的角色里边,它是一个温和的角色,不可或缺,他是什么?道德吗?

    对,他的人设应该属于道德,代表社会的道德体系。完美的解释。大卫到此为止,为小说中的五位主要角色找到了社会学的对应角色。

    后来,大卫的一位朋友听他说起这一段深夜的解析,感慨地说:“你好无聊呀,那么有趣的故事被你解构成了枯燥无味的社会学名词。”

    是呀,为什么?大卫好像开始并没有刻意去要研究这部小说,更没有把它同社会学扯到一起,起因纯粹,就是给孩子讲故事。那怎么会想到这里了呢?

    是因为读了将近一百遍的缘故?

    有可能。

    大卫想他在此以前也读过《西游记》,看过西游电影和电视剧,但都是在讨论故事情节,好像并没有深刻地想这些背后的寓意。

    “还有俩个重要角色,玉皇大帝和RL,他们的社会角色分别是什么呢?”

    他们好像是一丘之貉。

    孙悟空大闹天宫,挑战玉皇大帝,后来又皈依了RL,这是什么节奏?

    前后情节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完美解释。

    封建统治者?

    社会既得利益者?

    想了很长时间,烟灰缸里的烟蒂都快满了,大卫还是不得其解,看来得先睡觉了,困顿开始战胜兴奋。

    第二天。大卫开始找了一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的书籍资料来阅读,这才发现原来探寻故事后面的哲理,专门有这个研究科目,还有个学术名词,叫做研究《西游记》小说的原旨体系,从明代开始就有学者在研究,主流的观点认为是证道学,就是《西游记》的故事传达的主要是道教的教义。

    还有一些近代的著名学者在研究《西游记》的时候认为人物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他是反封建统治的斗士,豪气凌然,全无畏惧,是吧,但是后来他又皈依了RL,就是又投降了封建统治阶级。

    也就是把RL和玉皇大帝都归入封建制度的代表,所以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前后是矛盾的。

    资料越读越多,笔记记了好几本了,大卫的研究兴趣愈加浓厚起来,如果说起因只是哄孩子睡觉的偶然之举,现在就开始变成了兴趣了。

    而且大卫发现古今中外所有的研究资料里还没有哪个学者提出这样的相同角度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学术上这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

    “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大卫想起历史学家陈寅恪的治学观点,他发现古代与现代的一些学者的观点有局限性,或者更本站不住脚。大卫在阅读评论资料的同时,反复大量阅读原著,梳理前后情节和人物关系,这是一个如此愉悦的过程,他几乎沉醉在小说完美演绎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文字语言中。

    “儒僧释道神魔鬼怪三道九流帝王将相渔樵耕读才子佳人圣贤真情奸恶小人,几乎是全社会视野呀。”大卫讲的兴奋起来,听众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的津津有味。

    “这是一本多么伟大的小说,一本经典中的经典,通过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关系中,全景化地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场景,情节真实而又有戏剧性,人物形象丰满有趣,你一点都不觉得他们是陌生的。”

    “那RL究竟代表什么社会角色呢?”一位学生模样的听众忍不住问道。

    是呀,RL和玉皇大帝不一样,虽然他是玉皇大帝的师父,但是他的人设是一种隐形的,在背后起作用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谁都得遵守呀,他是正义的最后屏障,所有邪恶都被他收服并惩戒。

    一个月后的一个早晨,大卫在刷牙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词:自然规律。不顾满口流着的牙膏泡沫的微微沙粒感,赶忙漱了一口水,跑到书桌前拿起笔,写下这四个字。

    对,RL代表的社会角色就是自然规律。正义也好、法律也好、欲望也好,道德也好,他们都离不开自然规律。

    孙悟空也逃不脱RL的手心。

    非常完美的解释。重要的灵感带来了重大的突破,人物情节一下子就完全通透了,了无半点矛盾之处。

    一旦突破了这个关键角色,接下来,再研究其他人物的社会角色就容易多了。

    首先看玉皇大帝,他管理着天庭的运转,他代表什么?他实际上代表的是某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管理阶层,也就是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阶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知道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直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也就是有相应的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

    很显然,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玉皇大帝所代表的统治阶层开始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人浮于事,裙带关系,这些问题导致天庭的运行效率低下,社会管理水平混乱,已经开始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所以出现了孙悟空这样的挑战者,将天宫闹了个底朝天。

    对于玉皇大帝来说,他也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玉皇大帝叫金蝉子,他也是RL的弟子,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的辩证原则也是不能逃脱自然法则的。

    这样看下来,在《西游记》的魔幻神话的精彩故事体系下,隐藏着一个生动的社会运行机制图,这个社会运行机制图中的各个社会符号一个都不少。

    “每个人,如果可以读一部经典名著一百遍,不管是谁,我相信他都会有独特的感受和启发。”大卫看看大家听讲的兴致盎然,相信这段真实的读书体会是可以打动人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到第五年的时候,大卫对《西游记》的研究从情节转向思想体系,他的解构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研究体系,这是属于学术研究了。

    “你看兴趣的力量多大,能让一个人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一件事。”大卫想起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习各种孩子不感兴趣的课外课程,往往适得其反。

    “没有兴趣的支撑,很难渡过艰苦枯燥的那一段时间。”

    对,另外在学术上大卫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明朝,吴承恩写这本书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已经有这样一个整体的社会学和哲学的思想体系来指导他创作《西游记》的吗?

    肯定是没有,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属于封建社会,不可能有这样学术体系,那为什么在《西游记》这本小说里会隐含着社会学的原理呢?后来的研究,大卫找到了答案。原因是这样的,就是说在吴承恩把西游故事写成小说之前,西游故事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了几百年了,从南宋开始这些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社会上已经流行了二百多年了,一代代相传的。在民间,以评书、相声、戏曲和家庭故事会等各种形式在社会流传,这种流传过程效率很高,非常广泛。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浸润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元素,所以在故事情节里就会表现了社会各种元素运行的规律,而且故事的情节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民间对这些情节的认可,我们可以想象,有些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编的不太合理的情节就会不断地被修改,经过大浪淘沙式的传播和修改,故事越来越精彩,那些不符合规律的情节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后来吴承恩把这些流传在社会上的故事,用优美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写成了《西游记》,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名著。

    这部小说博大精深,从传播角度看,脍炙人口,它以具有高度流传性和趣味性的故事,获得大众的广泛接受和喜爱,在内涵上又非常深刻。我们看书里的情节,三教九流,各种宗教流派都有,而且有的还占了很大的篇幅,比如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几乎贯穿全书。

    成为经典,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播,经历住了专业学者的研究和挑剔,能获得众人的喜爱,可见它是非常不简单的。现在每年都会有关于《西游记》的电影呀,电视剧呀,动画呀,戏剧呀在改编和上演,就说明它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尤其在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那么这个研究体系就是一部严密的学术研究报告了,大卫就想把这个体系写成一本书,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他把每一个章回的每一个情节都要进行梳理和反复地阅读,故事情节前后关联的人物及铺垫,都要理出来,然后将情节一一来对应这个社会学的符号解构体系。

    解构这个体系,就好像是一棵大树,把树的叶子慢慢地去掉,把一些细枝末节也去掉,梳理出这棵树的主干结构,让大家看清楚这个结构,能清晰地反映出它的社会学原理。

    “刚才提到在明朝的时候,吴承恩写出这本书以后,就有学者在研究它背后想说的道理,称之为原旨体系,就是探讨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明朝的主流学者认为这是《西游记》的原旨体系是证道学,就是他说的是道教的思想。其实在我的这样一番研究下来以后呢,我发现《西游记》的原旨体系不是证道学,而是儒家的思想,就是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卫讲到了他的主要研究成果点。

    为什么呢?大卫特别提到到有两个章回情节可以说明,这二处情节可能一般读者阅读的时候都不会注意到。一个是在第三十六回,有个情节,唐僧师徒到了宝林寺,因为之前有一些佛教的不端之人,坏了沙门的规矩,宝林寺的主持和寺庙的人员对唐僧他们师徒的态度非常不好,这就让唐僧他们投宿到这里时受到了冷遇,唐僧就觉得非常的心灰气馁,刚好这一天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晚上唐僧小解时来到院子里,看到一轮明月当空,就有点儿想家了,起了思乡之情,他就想放弃取经之行,想回家了。这个时候,孙悟空劝他,说还是要坚持信念,完成取经的这个大事业,到那个时候,回家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会受到大家的隆重欢迎和极大尊重。从这个情节可以说明《西游记》的主题上表达的还是儒家入世的思想,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另一个情节,是在第六十四回,这一回的情节是说,有一些腊梅呀,丹桂呀,老杏树呀,成了妖怪,他们寄情于山水,不思进取,生活懒散,放浪形骸,按理说这些消极的生活方式虽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也没有作恶于人,那为什么在《西游记》里要把他们也列为妖怪,认为是一种邪恶呢,原来是因为他们引诱唐僧放弃取经大业,同他们一起寄情于山水,这会让唐僧一生无所成就,所以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上认为,这也是一种恶。这就充分体现了《西游记》的主流价值观还是非常的明确的,就是每个人都要为社会做贡献,不能无所事事。

    实际上仔细想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任何经典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经典,才能一代一代的被社会民众所接受,才能被人们传播下去,否则的话,早被淘汰了。社会是在进步的,人类的发展是在主流价值观的支撑下往前发展的。

    “我有一个问题,《西游记》里有民主这个符号形象吗?”,大卫分享故事后,有听众开始提出问题。

    “有。”

    “在哪里呢?”

    “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西游记》里有许多情节,就是当孙悟空在降伏妖怪的过程中遇到了搞不定的时候,就会去请一些隐居在深山海隅的神仙出山帮助解决,这些神仙就是民主的代表。”大卫说到。

    “民主在中国社会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机制,非常有力量,比如在古代农村,当遇到涉及到全村或家族的重大事项的时候,一般都会由族长召集全村人到祠堂商议,最后以大家表决的多数意见确定决策。”

    “平常只看到族长德高望重,一般小事,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直接裁定了,但遇到大事,民主就出场了。”

    “民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

    交流气氛热烈。一位听众当场读了她喜欢的一位佛教上师的书中的片段,她谈到了如何让人保持心里平静,持戒向佛,获得幸福。

    “如何才能心里平静呢?”另一位听众问道。

    “要管理自己的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如佛教所说,欲望导致了烦恼和痛苦,而欲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无知。”

    “无知而无明,而行动产生了业,就带来了痛苦。”

    “业就是欲望。”

    “管理欲望,如果单纯以物质的方式是无法管理的,因为物质的欲望没有边际的,管理欲望的方法有二种,一种就是文化艺术,另一种就是宗教。”

    “文化艺术会让人在精神上建立起丰富的世界,并在自我的实践中获得人生最大的愉悦与快感!”

    “有些快感是其他人一生都无法体会到的,超越了无知的享受!”

    “如果艺术的建构还不能让你过足精神生活的瘾,你可以试着上到更高的层面,就是宗教。”

    “佛教所说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涅槃重生,也就是摆脱痛苦和烦恼,这些都是起源于欲望,然后无知,而无明,而业。”

    “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了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八个字,那是一种快乐的心境。”

    “一般情况下,文化艺术就可以将人的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平衡起来,但前提是要培养对文化艺术的真正兴趣和实践。”

    “来自于内心的真诚!”

    “物质财富可以润屋而生活富足,但心的安静却依赖于精神的纯洁与丰富。”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字,就是德。”

    大卫讲完后也陷入沉思,其实历代经典表达的就是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而每个核心价值观其实离不开一个字,就是德。

    “何为德?”

    德是道的体现,道是德的敦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于君则德化为仁,施道于治,于民德为人人所生于世的指南,缺德便无以处世。

    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侵害别人的利益,如果能帮助别人便是积德,如果能舍出自己的生命去救人,便是德的最高境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也是最高的荣誉。在德的层面,普通人舍己救人同佛教中释加牟尼舍己,基督教中的Y舍己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施救于一人,后者是救芸芸众生。

    一个商人,他获得的利润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是合理的,也就是说他付出的社会劳动是等价交换的,如果超过了,就会侵占其他人的利益,这就会出问题,就损了德。

    “具有骑士幻想的唐吉柯德同他邻居仆人桑吉之间发生的种种行为与尴尬,表达的何尝不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维护与挑战的就是德。”

    “德就是信念!”大卫又一次对《西游记》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经典第一百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