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模糊会士

349.北进论与南进论

    【所谓改革,就是要我们不把新旧体制看作是互不相干甚至截然对立的事物,而是在肯定传统体制有其历史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内部有利于新体制孕育、生长的积极因素和原有政治、经济资源等初始条件的优势,使制度性变革的成分在旧体制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育并壮大,直到新体制成为整个体制的主导方面。

    ——夏希羽,1983.3】

    随后,夏雯莉在留在浦江的这最后几天里,正式开始与赫敏一家进一步地熟稔起来,以便自己在之后的留学生活中更好地完成学业,并确保自己生活上的顺利。

    同时,夏希羽还授意沈涵曦请五人会议(此时,第一届过渡委员会已解散)讨论一件大事——

    自今年三月的第二周起,希羽组计划在常规招聘之外,还保留了之前的校招。为了适应希羽组尽快从国内各单位吸纳人才的需要,希羽组有两套可行方案:

    其一,把校招宣传队放在华东、华南地区,放松华中、华北地区的招聘工作;

    另一个方案则是完全相反,把校招宣传队放在华中华北地区,完全无视浦江之外的华东、华南地区。

    至于东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不在计划中的理由……

    夏希羽回顾了不久前水野遥佳把陆家义从鹿城薅回浦江的全过程之后,决定在这份校招计划中放弃整个东北。

    同时,他在确认了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方案后,立刻放弃了这两个地区。

    于是,研究所内首个接到这份方案的水野遥佳在这份计划的封面上写了七个字——

    “北进论与南进论”。

    秦若华则是对这次讨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首先确定校招宣传队得把这份方案放到扩大会议上进行讨论。

    于是,在夏雯莉随着安德烈一家人一同飞往巴黎后的第二天,1983年3月6日的上午九点,五人会议在允许夏希羽列席的情况下,先由六人一起决定两个校招校招小组的人选。

    只是,除了两支校招小组的组长分别瓦格纳和冯琪诺担任之外,组员和方案选择上都没有立刻达成共识——前者相对容易,后者却反而比较难办。

    “华北有帝都和津门两个直辖市,重点高校云集,西北则好几个理工领域的重点高校,老实说,这年头,这两个大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数量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总和要更多,相对质量也不差。”

    夏希羽询问道:“那么招生数量呢?有数据吗?1978或1979年都可以。”

    冯琪诺立刻把自己查证完毕的数据交给了夏希羽,并向他解释道:“很难问到。至少我查到了水木大学在1979年招收了1899名本科生,227名研究生,拟毕业情况不明。除此之外,其他大学的我基本都没通过公开资料查到,只能用电话询问。”

    夏希羽对此表示了极大地困惑:“我们交大的,跟我同一届毕业的都查不到?”

    “交大的倒是没问题,本科生大约有1400人。由于休学、退学等情况的发生,数据的误差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其他部属高校……基本上都只能估计有1200-1500名本科生。”

    “目前,我们只能查到浦江这边的几所大学的数据,其他院校提供数据的时候都很消极。再加上我们不可能从教育部那里查到数据……我就算有数据,也无法公开数据来源,只能靠你那个位面的《中国教育年鉴》里的数据进行非常粗糙的推算。”

    夏希羽:老人、地铁、手机.jpeg

    十几秒后,夏希羽回过神来,开始说明校招计划:“我明白了。那么,就按照这份估计来讨论吧。另外,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次的春招上限是科研秘书4人;科研岗6人;非科研岗6人。之前已经公布的题目作为秋招第一轮的题目,秋招二轮是否进行,由各校招小组来决定。

    “按照往年惯例,遵循择优录用、宁缺毋滥原则。两个校招团各自招收三类岗位的一半人员,允许校招团内部调度,但不允许超过总上限。

    “此外,我还想提一个额外的要求——由于研究所内女同志们的占比过大,因此,今年的校招期间,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男同学和男性教师。”

    “包括现任教师?”

    面对汪星悦的询问,夏希羽轻点头后,继续解释:“包括现任教师。如果符合条件的老师中有愿意的话,科研岗优先招收教师,但每个团必须留最后一个科研岗给学生,不论这个名额是否合用。至于审查等问题,交给灰风、星悦、汤霄三人解决。五人会议和校招团以外的其他成员不能干涉。”

    见其他人都没有反对意见,秦若华接着做了些补充:“这次校招工作也有让一部分同事们了解全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情况的意思。毕竟,绝大多数同学除了本人户籍所在地的省份和大学所在地的省份之外,没有在第三个省份生活过。”

    “更大的问题在于,希羽这样的同学甚至有可能是两者合一的——一般来说甚至没有去过第二个省。所以,我希望这次的校招团成员能发动所有从去年三月以前就已经在研究所参与工作的同志们主动报名,而不是我们去主动挑选。”

    这个意见得到了在场众人的一致同意,于是,会议议程转入了讨论南进还是北进之中。

    汪星悦首先问起了她最关心的问题:“招聘过程中,允许动用何种级别的武装?”

    “我的意见是,除了瓦格纳之外,只允许其他的自己人秘密持械。开火条件设定在有限自卫原则。”

    听夏希羽说到这里,沈涵曦摇了摇头:“那么,我觉得还是南下的方案比较合适。华北地区的情况我们不一定应付得了。”

    秦若华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也支持南下方案。只是,如果有北方地区户籍的考生的话,我希望能优先考虑在南方读书的北方人——仅仅是研究所内的浦江人数量,已经到了广义北方人(华北、东北、西北、苏北)的两倍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研究所内的性别问题也是类似。至于高校的强弱……我倒不是很在意。”

    冯琪诺对此表示十分赞同:“我也觉得,在今年的招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北方人、优先男性的方案相对可行。这样的话,也就不用担心北上招聘的问题了,在南方的高校招人时,把北方人的优先级调高就行。”

    “大学问题真的没什么,就算我们去了那些帝都与帝都周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那些单位未必会同意让学生到我们这里来。我觉得,他们会这样想,‘留校或者去中科院工作,不都比那个来历不明的希羽组那个新单位来得强。’”

    面对冯琪诺的看法,水野遥佳很是认同,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面对那些发邮件来应聘的北方高校人员时,可以对北方地区高校的南方人的优先级进行抬高。”

    最终,“北校南人,南校北人”的招聘优先级被确定后,在场所有人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南进论”成为了最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