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不想躺平

第九章 豆腐2

    当天晚饭后,大概现代的七八点钟左右,杨永考虑豆子泡水的时间差不多了,便取出一半的豆子央求杨佛奴用家里的一个小小石磨将吸满了水分的豆子磨碎。

    杨佛奴虽然心中有疑惑,但还是应了杨永的要求。

    往常这个时间家人要躺下休息了,但今晚整个杨家却都在陪着杨永忙上忙下,连平日舍不得用的麻子油都拿出来点灯。

    杨佛奴在杨永不断加水的配合下很快将豆子磨成了豆浆。之后在经历了过滤和煮浆的程序后,终于来到了点浆的时刻。

    杨永考虑到家里眼下缺少盐卤和石膏作为豆浆胶体的凝固剂,便暂且用家里的醋替代。

    待豆浆的温度稍稍冷却,杨永先是给每人盛了半碗豆浆。

    小牡丹喝的急,咽的快,道:“四郎,这就是你要做的好吃的?一点也不好喝!”

    李玉儿却是细细的品味了一番,道:“牡丹你喝的太急了,要是慢慢品味的话,就有丝丝甜蜜的味道了。”

    杨永笑道:“这个豆浆要加糖才好喝呢!”

    牡丹听了一吐舌头,道:“糖可老贵了,咱家可吃不起呢。”

    “牡丹,年初咱家去卢阿翁家拜年时,阿翁送给咱家的饴糖不是都让你和四郎给吃了嘛!”二郎杨承福打趣道。

    牡丹嘟嘴道:“都让二哥你给骗去了!”

    在家人聊天的时候,杨永已经点好了豆浆,当六碗光滑白嫩的豆腐脑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杨永介绍道:“阿耶,阿娘,这个就是豆腐脑,只要再把豆腐脑里面的水压出去,就是豆腐了,不过今晚咱家就先吃豆腐脑吧。

    你们尝尝味道,和刚才的豆浆比较一下。”

    现代世界的杨永虽然是北方人,但他既不属于“甜党”也不属于“咸党”,因为他两种味道都不反感。但是原味的豆腐脑他还真没尝过,所以他也很好奇自己在大唐做出来的第一份豆腐脑味道如何。

    “嗯,光滑可口,豆香很浓,就是有点酸,这大概是因为凝固剂用了食醋的缘故。”

    杨永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赞,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豆腐新手,做出现在的这个味道已经很满足了,要啥自行车啊!

    家人们的反应也很有趣,都是边吃边赞叹。他们很快将碗里的豆腐吃完,又都把目光看向盆里剩下的豆腐脑。

    杨永见状微微一笑,他知道豆腐脑已经征服了全家人的胃。

    “阿耶,阿娘,刚才咱们吃的是原味的豆腐脑,现在把咱家的豆酱放一点在里面,味道又是不一样。”

    半升的豆子做出来的豆腐脑并不太多(0.5唐升豆子大概是0.4市斤,以1:5的比列,出2斤豆腐脑,数据参考网上,如有错误请网友指正),众人很快将豆腐脑都吃光了。

    杨承福吃完豆腐脑后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道:“四郎,你应该让阿耶把豆子都磨了的,我这还没吃够呢!”

    杨永笑道:“要是都做了,怕是你晚上就要胀肚子了!到时候你肚子难受可不要怪我。”

    说的众人都哄笑了起来。

    待李玉儿将碗匙都收了下去后,杨永的面前便坐了一排人目光灼灼的盯着他,好似三堂会审一般。

    “四郎,午后我们问你怎么会用豆子做这个新奇的东西,你不答。现在得告诉我们原因了吧!”杨佛奴道。

    在桌几上昏黄的油灯下,杨永知道自己得给家人一个让人信服的原因。但具体自己要表现出多少神奇之处,就要好好斟酌一番了。

    片刻后,杨永开口道:“阿耶,阿娘,说出来你们或许不信,但自从我开窍之后,好像多了些记忆,莫名的知道了很多学问似的。

    今天我做的豆浆和豆腐脑就是我想起来的一个学问。”

    家人们听了杨永的解释之后,神色都有些恍惚。

    忽然,杨佛奴一拍大腿道:“肯定是佛祖显灵了,我就说俺平日里没有白礼佛。今日这好报不就来了嘛!

    四郎,你是否有佛祖或者某个高僧大德的记忆?”

    杨永摇摇头,道:“没有!”

    杨佛奴听了只好沉默,然而杨永又说道:“不过我好像学会《论语》了。”

    杨承福这时却插嘴道:“这个俺也会,在村学里面先生教过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不对,哈哈哈!”

    看着杨承福摇头晃脑没个正形的样子,李玉儿忍不住打了他一下,道:“你还好意思在你弟弟面前吹嘘,上学净会调皮捣蛋,三年才学会一百多个字,你现在倒会骄傲了啊!”

    “四郎,你给娘背一背《论语》,娘想听。”李玉儿又对杨永温柔道。

    杨永只好在脑海中让傻妞调出《论语》的内容,开始念诵起来。当然,杨永的念诵在家人们的眼中,却像是神迹一般了。

    谁能想到自己的傻儿子在开窍之后,竟然无师自通的懂了《论语》呢!这不是神仙的手段是什么?

    在杨永念了一会儿后,李玉儿突然上前来将他紧紧的拥抱在了怀里。

    李玉儿的口中不断的念叨着“我可怜的孩儿”,欣喜的泪水从她的脸庞滑落。

    杨永虽然始终认为这是一场游戏,他的父母还在现代呢。但在李玉儿的怀里的这一刻他心里确实是感动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杨永随即用他6岁的小手轻轻擦了擦李玉儿的眼角,道:“娘,不哭,孩儿这不是好了吗?

    娘,让孩儿给你表演一下写字好不好?”

    李玉儿这才放开杨永,看着杨永取来一碗水,在桌几上用手蘸水写起字来。

    “这是阿耶的!这是阿娘的!这是大哥的!这是二哥的!这是大姐的!”

    一家人挤在杨永的头顶,围观着这一幕。

    “四郎,你把大哥的名字写错了!”杨继业道。

    李玉儿则掐了他一下,对杨永道:“四郎,别听你大哥的,继续写,娘还要看呢!”

    杨永很快写完,便左右瞧看着众人的反应。

    杨承福摸着杨永的小脑袋,笑道:“四郎写了错字了,杨、继、业三个字错了。”

    杨永故作懵懂的模样,道:“我记忆里的字就是这样的啊!这是错字吗?”

    杨佛奴有几分见识,道:“四郎应该是把楷书和草书记混了。这三个字应该是草书,不是什么错字,二郎你别瞎说。”

    杨承福听了耸耸肩。

    李玉儿道:“要我说,即便是错几个字也没什么,难道那些大官就不写错字了吗?我却不信!

    四郎,娘,问问你,你今天做出豆腐脑来是要干什么?”

    杨永认真道:“阿娘明天不是要带着我和姐姐去城里看望卢阿翁吗?我想娘一定要带礼物过去。

    可咱家又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正好我记忆里面有豆腐的制作方法,豆腐是最适合老年人吃的了,所以我就想先做出豆腐脑来让你们尝一尝,然后让娘到阿翁家的时候给阿翁做着吃。”

    “等等,四郎,你怎么知道娘要带你们到你卢阿翁家去?”李玉儿问道。

    “娘,昨晚你和父亲说话,我都听到了。

    我知道卢阿翁是咱家的恩人,今天里正来说卢阿翁病了,下午娘就说要带着我和大姐去城里玩儿。

    我就觉得娘一定是要带着我和大姐去看望卢阿翁了。”

    杨永解释道。

    “四郎,这都是你一个人想出来的?”杨佛奴问道。

    “是啊。”

    杨佛奴与李玉儿对视一眼,今天自家的这个小儿子真是给夫妻两人的震撼太大了。识字会《论语》已经很了不得,谁又能想到6岁的孩子对于人情世故也这么熟悉?

    杨永继续说道:“阿耶,阿娘,而且我想着,咱家如今既然会做豆腐了,以后就搬进幽州城开个豆腐店吧!

    书里都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咱家种地、织布、牧牛羊,每年即使累死累活的劳作,也只是家里不缺衣食,却也攒不下什么钱。

    阿娘,如今大豆价格多少?”

    “这个娘还真是不知道,咱家的豆子都是自家种了用的,没向外面买过。

    不过去年粟大概是20文一斗,豆子的产量只比粟产量的一半还多一点,价格也卖不上粟的两倍,大概30多文一斗吧!”李玉儿答道。

    杨永又向杨佛奴问道:“阿耶,一升豆子能有多少斤(唐大斤约667g)?”

    杨佛奴道:“约莫10两左右。”

    “那么假设大豆1斗35文钱,重6斤4两。

    6斤4两豆子最少可以出30斤的豆腐脑,或者20斤的豆腐。

    假如咱家每斤豆腐脑仅卖5文钱,30斤的豆腐脑就是150钱。也就是说1斗35钱的大豆,只要咱家把它制作成豆腐脑,就能卖出150钱。

    阿耶,阿娘,你们算算,这中间的差价有多少?”

    农民都是最精明不过的,杨佛奴很快答道:“是115钱!”

    杨永拍掌道:“没错,阿耶,1斗大豆咱家最少能挣115钱。这就是咱家半亩粟田的产出啊!

    这不比阿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强多了吗?阿娘也不用再起早贪晚的养蚕织布;哥哥们也不用再去放牧牛羊,受蚊虫的叮咬。

    咱家只要在城里开个店,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开元通宝都能源源不断的送进咱们家的门。”

    杨永描绘的场景就像是一场美梦罗织在家人们的心里,这梦既真实又让人难以置信!毕竟按照杨永的说法,卖豆腐脑实在是挣钱太快了。

    父母简单的心算,一头驴子拉一天磨能磨1.5石豆子。即使他家不用驴用人来拉磨,一天也能磨5斗豆子,这就能卖出750钱,挣575钱,一个月就能挣17贯,一年200贯。

    天哪,一年挣200贯是他们这个区区小门小户能够挣到的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200贯是多么大的一笔钱,他们更不知道此时大唐三品高官的年俸也不过才200来贯。

    “佛奴,你掐我一下,这是真的吗?我怕不是做梦还没醒吧”

    李玉儿失神道。

    “阿耶,阿娘,你们没做梦,这一切都是真的!”杨佛奴道。

    “可是要是挣了这么多钱,得让多少人眼红,咱家能保住这份产业吗?”李玉儿急道。

    杨永笑了,来自现代的他岂不知所有高利润的产业最终都要“为他人做嫁衣裳”!金钱的运转就是权势的运转,概莫能外。

    所以杨永笑道:“阿娘,咱家没权没势的肯定不能独占这份产业,而且做豆腐的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扩散出去。

    咱家眼下只求在幽州城安家,然后挣点小钱罢了!”

    “四郎,一斗豆子挣115文还是小钱?”杨承福插话问道。

    杨永没搭理他,继续道:“咱家眼下肯定没有那么多现钱在幽州买店铺,或许把咱家的田地卖了,可以凑够足够的钱,但我有更好的法子。

    娘,我们可以借着给卢阿翁尝豆腐脑的名义,将做豆腐脑的法子送给卢阿翁,然后求他借给咱家一点钱。

    我想,凭借咱家和卢阿翁的关系,他一定能答应的。咱家用借来的钱买来店铺专门售卖豆腐制品,等到挣钱多了,就还钱给卢阿翁。

    而且咱家也别想着吃独食,只要是有权势的贵人讨要咱家的方子,告诉他们就是,钱是赚不完的。

    我想卖豆腐也就是一开始利润高,等到方法扩散出去,咱家挣钱就不那么显眼了。”

    杨永的分析说的深入浅出,家人们听了都不由得点头称是。

    李玉儿双眼放光,拍掌道:“我儿说的真是再有道理不过了,合该咱家搬进城里去赚钱过好日子”

    家人们听了都笑了起来。

    李玉儿又对杨佛奴道:“当家的,你怎么看?”

    “就按照四郎的意思办吧!好日子谁不想过呢!”杨佛奴道。

    李玉儿看向杨永的目光越发温柔,她对杨永道:“好儿子,告诉娘,你记忆里除了豆腐、论语,文字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吗?”

    杨永却摇着脑袋道:“阿娘,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故事,其它的记忆却都是模模糊糊的,想不清楚了。”

    杨永如此回答自然是有原因的,他暂时还不想表现的多么惊世骇俗。一个6岁的农村孩童,突然懂了文字和《论语》就已经很了不得了。这事儿要是传扬出去,十里八乡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神迹。

    但如果城里有见识的人闻说此事,多半只会以为杨永就是一个记忆力比较强的孩童罢了,乡下人没什么见识才会大惊小怪。而他们见过的神童多了,一些大家族的孩子四五岁时达到这个程度完全没有问题。

    杨永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现阶段这个程度就够了。比寻常孩童稍稍出色一点,又不会被人当成“妖异”。

    牡丹听了半天,大多都听不懂,只知道自家要过好日子了。又听见杨永说他那里有故事,便迫不及待的开口道:“四郎,我要你给我讲故事!”

    杨永微微一笑,便道:“大姐,我给你们讲一个拇指姑娘的故事好不好?”

    牡丹乐的直鼓掌,这一夜,杨家两兄弟也从东屋搬来了西屋,一家人是在杨永的睡前故事下开心入睡的……。

    ps:唐代《论语》的地位不高,也就是用来给幼儿启蒙的水平。直到南宋朱熹这个鬼东西搞出了个“四书”,明朝朱元璋这个文盲又规定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论语》的地位这才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