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遁甲传

第二十二章 贪心父子养精怪 玄光勇斩铁蜈蚣

    母子四人走了三、四日来到一个名为永和镇的地方。永和镇东、西两面为水,镇内也是小河沟岔分布,大、小桥梁错落相接,有钱人出行基本是以船带轿。此时天色渐暗,王天仇担心母亲和妹妹赶路辛苦,提议大家先住客栈。四人来到永和镇边的“广源客栈”歇息。王天仇和玄光记得上次随师爷葛云峰去“玛瑙山房”时,也曾经过此地。当时爷三个因赶得路急,错过此镇,还在野外睡了一宿草地。

    安顿好母亲王瑃,天鸣也要吵着和王天仇、玄光一起外出逛逛。三人曲曲弯弯依桥而行,约莫走了半个时辰,三人来到镇东,偌大的河面上除了一只渡船,居然连一条渔船都没有,甚是奇怪。更令人不解的是,渡过河的人不仅没有一个给钱的还一句感激的话也没有,甚至有一位老人上岸后,还对着划船的父子翻了翻白眼,摆渡的父子则回以歉意的拱手。天鸣心细一些,将自己发现的情况告诉了王天仇和玄光。三人走下渡口,想问个究竟。

    待到渡船父子将船第二次划到渡口时,下船的十几位百姓还是和上波渡河的船客一样,不仅分文不出,也是连个“谢”字都吝啬不给。“三位是要去对岸?请上船。”渡船的老者客客气气的对着王天仇三人打招呼。“多谢老人家,此刻就我们三人,等等看还有没有其他人,一同渡河不迟。”王天仇拱手客客气气道谢。“老人家,方才船客们不给您老船钱也就罢了,为何连一个道谢的都没有?难道此间民俗如此?”老人听到王天仇的质疑,连忙摆手:“公子不是本地人?此地也是礼仪之乡。只因老汉和犬子做了天大的错事,故该有此报应。就是如此,也难以赎罪啊。几位如果愿意听听,就请上船来,对岸还有等着摆渡之人。”王天仇说声有劳,就带着玄光和天鸣上了船。趁着无人,老人一边划船,一边对王天仇三人道出了其中原委。

    老人姓钱名信今年五十岁整,儿子叫钱涛今年刚满二十,家住永和镇的对岸村边,以渡人过河为生。

    那是在二个月之前的一个傍晚,父子俩要收船回家。刚划出三、四十丈远,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喊救命。父子二人为人善良,渡船中遇到落水者都会积极搭救。这次听到呼救当然也不例外。二人划到呼叫声附近,已经不见人影。儿子钱涛立刻脱衣跳入水中,不一会儿,就从水中推出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人,钱信赶紧帮忙把中年人搭上船来。钱信救人很有经验,急忙给中年人按出腹中之水。不一时中年人就苏醒过来,钱信父子将中年人请到自己茅草屋内。

    中年人吃了一碗鱼汤,逐渐恢复了力气。他说自己叫毛禄,不是此地人,年轻时也是打鱼度日。后来遇到一位云游道者,道者和他约定每天给自己一尾正好二斤重的金色鲤鱼,过了十五天后,会把自己招鱼的秘法传授给毛禄。毛禄当时年轻,觉得反正自己孤身一人,就算被道人欺骗了半个月的鱼去也无甚大碍,连忙答应下来。后来的十五天里,道人每天都在岸边等毛禄打鱼归来。答应道人与约定后,毛禄每天除了打上些小鱼细虾之外,都能收一条正好二斤重的金色鲤鱼回仓。毛禄也不吝惜,每天都将金色鲤鱼交给道人。十五天过去了,道人如约将招鱼之法传授给了毛禄。毛禄靠着打鱼发了笔小财,又拿着这笔钱做起了莲米生意。不到十年成了一方财主,娶妻生子不在话下。

    今日毛禄因跑买卖途径此地,不幸遇到打劫土匪,土匪不仅抢走了他的钱财,还一棍子将他打倒在地。毛禄为了活命,挣扎着跳入水中,自感不行之际,遂大声喊叫,所幸被钱信父子搭救。

    钱信父子见天色太晚,就让毛禄在茅草屋留宿,第二日一早渡船将他送到原处,又拿出几十文铜钱赠送。毛禄感念钱信父子仁义、善良,临别前,将招鱼秘法告诉他们。

    此法就是在山中要找一条三两七分重的铁足蜈蚣,置入红泥大缸内,每天取用纯色白鸡的鸡血一小碗掺养者中指鲜血九滴,调和后喂养。饲养七日后,饲者打鱼必定鱼虾满仓。但在养到二十一日后亥时,需得将缸内投入灯油三斤,另取火烧之祭天。从此后不要再打鱼,只能摆渡赚钱或转做其它生意。

    父子二人送走毛禄后,上山找寻铁足蜈蚣。足足找了半个多月,终于在一处乱石岗中,抓住一条,用称一称果然足两足重。父子俩高兴坏了,连夜找来一口红泥大缸。钱信将自己九滴血掺了白鸡血后,喂养蜈蚣七天,蜈蚣长度足足增了一倍。父子二人将信将疑地乘船打鱼。

    没想到,连下十几网,每一网都收获颇丰。父子俩将满载鱼虾的船划到永和镇上去叫卖,人们也是争相购买,不到半个时辰,一船鱼虾全部售罄,获纹银足足有六、七两。

    钱信父子每日夜间用自己血液掺入白鸡血喂养蜈蚣,天亮出门打鱼,中午拿去永和镇贩卖,每天都可得到六、七两银子。一转眼,二十一天到了。钱信打开藏银子的小柜,反复数了数共得银一百三十两。

    钱信盘算开了:翻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购上五亩水田,再养上一头水牛......。七算八算,至少需要纹银二百两,还差七十两。

    当日亥时,钱信围着红泥缸转开了圈子,他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将这么个宝贝烧了祭天。最后打定主意,再过十天,赚够了银子,再烧不迟。

    夜里,钱信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饲养的蜈蚣站起来已经有一丈来长了,接着蜈蚣很轻松的爬出了大缸,爬出了院子,爬进了河水中,进入水中的蜈蚣,裂开大牙,肆意吞吃着河中鱼、虾,河内船只亦被其掀翻无数。

    黎明时分,钱信终于被此梦吓醒,他急忙打开红泥缸的缸盖,铁足蜈蚣已然不见,再一看,红泥大缸出现一个水桶般大小破洞!他连忙喊醒儿子钱涛,二人急忙外出寻找。

    父子二人来到河边之时,很多渔船已经开始撒网捕捞。二人瞪大眼睛在水面寻找之时,一艘渔船突然像被水下什么巨物冲撞,竟然被抛离水面一丈多高。水花四落之后,一个超大的,蜈蚣模样的怪物露出了水面。

    这个怪物通身漆黑,被初升的太阳照得闪闪发亮,一排排的足蔓如条条船桨快速滑动,最瘆人的是怪物嘴中呲出的两排獠牙,如同一把把巨大而锋利的砍刀,顷刻间将渔船砍成碎片。幸好怪物被渔仓内四处乱窜的鱼虾吸引,渔船的两人才得以游到旁边渔船,被载回到岸边。其他渔船一见如此骇人情景,吓得渔网都顾不上收,纷纷划船上岸。期间,又有两条渔船被抛起、撞碎,所幸没有一人被怪物吞噬。

    惊恐万分的众渔民,纷纷纳闷这是何处来的怪物。老实的钱义道明了真相,并一再答应给渔民赔偿渔船等一应损失。众人纷纷指责,却也无可奈何。钱义虽然赔了渔民们的损失,可水里的妖怪没有离开,渔民们不仅不敢下网,就连摆渡的营生也没人敢干。

    眼看着自己的银子渐渐赔光,以及周围人频频射过来的白眼,终于使得一向忠厚的钱义父子鼓足勇气,带上钢刀、鱼叉,驾船去击杀怪物。怪物似乎还记得钱义曾经的饲养之恩,既不现身,也不袭击他的渔船。钱义爷俩只得操起摆渡的营生,免费为大伙儿摆渡,可还是遭来阵阵摇头甚至咒骂。毕竟是自己犯错在先,笑脸钱义和钱涛只能忍气吞声,还以。说话间,船已到岸,岸上又上来三、四个百姓,钱义父子驾船,又摆渡回到永和镇渡口。王天仇拿出半两银子,钱义推阻不收,王天仇等三人与钱义父子告别,返回客栈歇息。王天仇和玄光商议好如何对付这个大蜈蚣后,二人休息不提。

    第二天一早,王天仇和玄光在镇上买了一只大白公鸡,玄光带上青云剑和“九品青莲”。来到永和镇码头。不一会儿,钱义父子驾船摆渡到来。钱义父子看到昨日的两位非常吃惊。“老人家,我兄弟二人特帮你铲除大蜈蚣,麻烦你载我们过去。”钱义父子一听连连摆手:“多谢二位公子好意。不瞒二位说,我们父子都出钱请县里的衙役来过,可大家早就听说过这个怪物厉害得很,不敢前来。二位还是不要搭上性命了。”“老人家不必担心,我这位兄弟水性极好,本领出众,放心吧。就算斗不过蜈蚣,自保亦非难事。”在王天仇和玄光的反复劝说下,钱义勉强同意请二位上船。渡船划到对岸后,玄光杀了那只白鸡,脱掉外衣,用鸡血涂抹自己身上。

    “贤弟,务必多加小心。”“大哥放心。”玄光待自己身体涂的鸡血干的差不多了,左手提青云剑,右手拿着一枚九品青莲,“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因大蜈蚣出没,当地百姓怕受伤害,非万不得已,不敢出门,所以岸边只有钱家父子和王天仇三人。

    待玄光游出去二、三十丈左右,水下一个巨大的黑影正悄悄地划向玄光。不用问,这个黑影就是大蜈蚣,它是被玄光身上涂抹的鸡血味道吸引过来。“玄光小心后面!”在岸上帮助自己兄弟观察的王天仇一眼看到,在玄光背后,突然涌出一阵巨大波涛,波涛中隐约可见几把巨大“砍刀”露出来,砍向玄光。

    玄光不愧是练家子,他早就感觉到后面涌来的阵阵波涛,当听到王天仇急切的喊叫后,他本能地扭身,九品青莲脱手飞出。九品青莲划出一道青芒,狠狠地钉在大蜈蚣的脑门上。大蜈蚣吃了大亏,一扭身子,钻进了水里。渐渐地,水面又变得异常平静。

    玄光将交到右手青云剑,等了半天,大蜈蚣还是没露面,他刚要转身回岸,忽然觉得自己脚下水浪直冲。玄光真是勇猛,他一个鲤鱼翻身,头下脚上,右手持青云剑狠狠一刺。

    水面如开锅一般,紧跟着一个足有一丈五、六的巨大铁足蜈蚣飞出了水面。蜈蚣头上稳稳地挂着玄光,玄光的双手此时紧握着没入蜈蚣头部的青云剑剑柄。大蜈蚣在接连翻滚几下之后,渐渐失去了活力,“啪”的一声,栽倒在河里。

    “快来帮忙,把这家伙拖上岸。”玄光喊道。早已看呆的钱义父子,听到喊声,方才如梦方醒,赶紧推船入水,将缆绳抛给玄光。玄光收起青云剑和“九品青莲”,捆好大蜈蚣后,躺在大蜈蚣身上,任由钱义父子将渡船划到岸边。

    大蜈蚣拉上岸已经死亡。王天仇请钱义父子通知附近渔民住户来看看大蜈蚣,彻底打消大家的顾虑。

    不一时,渔民和住户都奔到河边看热闹。当看到如此巨大的蜈蚣后,大家啧啧称奇,纷纷夸赞玄光和王天仇好大本事!王天仇让钱义父子往大蜈蚣身上倒上灯油,随手点燃一支火把,扔到大蜈蚣身上。

    “唿!”大蜈蚣顷刻烧着,不一会儿,化为灰烬。钱义父子和渔民、住户都纷纷感谢王天仇、玄光。

    王天仇言说自己母亲尚在对岸等待,钱信父子只得撑船,送王天仇、玄光,渔民们也纷纷驾自家渔船相送,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向对岸的永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