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奸相

第六章 这娘们太敢说

    这时,杨玉环故作害怕地,软软靠在李隆基的臂弯。

    以手抚胸,心有余悸的说道:“陛下,外面太危险了,还是回长安大明宫吧?长安有太宗皇帝的英灵护佑,更有我堂兄这样的能臣,叛军必定无法攻克。”

    这就有点唯心了。

    李隆基还就吃这一套,刚刚还在犹豫的心,此刻已经有了决断。

    他还明白了一件事,高力士一直都没表明态度,但刚刚的果决出手,证明高力士也赞同返回长安。

    李章是不是冤枉的,已经不重要了。他死了,说他是太子一党,伙同谋逆,那他就是逆臣!

    就像之前死掉的陈玄礼。

    这是太宗英灵,在冥冥中提示他,要返回长安。

    当年太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以长安四万禁军,面对突厥军沙暴般的二十万军团。形势比他现在要面对的,险恶得多。可太宗皇帝依旧从容淡定,一纸便桥之盟,化解了危机。

    李隆基打心眼里,觉得自己也是一代英明圣主。表现自然也不能跟太宗皇帝,相差太远。

    李隆基一臂揽着杨玉环,背对杨国忠发问。

    “国忠,你说的长安大将,到底是谁?有什么本事,能守住长安城?”

    毕竟要回长安了,事关皇帝性命,心中疑问自然要问个清楚。

    杨国忠脑中迅速盘算了一下,要不要跟皇帝说实话?

    对皇帝撒谎,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可杨国忠原本就是个欺上瞒下的奸相,这事对他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更何况现在的杨国忠,已非之前的杨国忠,对皇权更是没有什么敬畏之心。

    安禄山的叛军攻下长安之后,目前还在潼关休整,并没有着急进军长安。这就说明,叛军对于攻打长安,也是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局势也给了杨国忠撒谎的空间。

    “陛下,臣之前曾召李嗣业回京述职,算算时间差不多已经到了。”

    李隆基缓缓转身,怀疑地看着杨国忠。

    “此话当真?既然你知道李嗣业回京,之前为何又要力劝朕西征?”

    皇帝的威严,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让周围的人感觉到一阵压力。

    李嗣业此人,乃是当朝第一猛将,擅长使一柄陌刀,天下无敌。就是他,凭一己之力带火了陌刀,让禁军之中第一次组建了陌刀兵阵。

    所以杨国忠知道,只有这个人,才能给皇帝足够的信心,才能让皇帝安心返回长安。

    至于李嗣业在不在?

    他是肯定要来的,只不过现在才刚刚从克什米尔那边动身。要赶回长安,最快也要一个半月。

    对李隆基的问题,再好解释不过了。

    杨国忠面露微笑,做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陛下,太子有反心,朝中诸多大臣都有反心。要不是这次来到马嵬驿,又怎么能让这些人自己跳出来?”

    李隆基感慨地点了点头,夸赞道:“还是国忠你足智多谋,若非朕在马嵬驿亲眼所见,都不敢相信朝中竟然藏着这么多叛逆!就连陈玄礼,居然也要发动兵变来胁迫朕!唉……”

    马嵬兵变,几乎让李隆基陷入到一个众叛亲离的境地。

    到最后,还站在他身边的,就只有高力士、杨国忠、杨玉环三人。

    杨国忠能感觉到,这件事对李隆基的打击非常大。

    一个那么自信的皇帝,怎么可能会想到,手底下的臣子,一多半都想迫使他禅位,扶持太子登基。

    任谁遭遇这种事,不会产生自我怀疑?

    “陛下,所以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返回长安,重新选贤任能,让朝廷焕然一新。等到平息安禄山叛乱之后,必然能使大唐再度复兴!”

    李隆基已经七十一岁,没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雄心也被接二连三的打击消磨殆尽。

    杨国忠的话,也没能让他振作。

    “大唐……复兴?朕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此时,杨玉环忽然接过话头。

    “陛下说什么呢?陛下老当益壮,臣妾还要为陛下,再生一个太子呢!”

    杨国忠差点忍不住,当场憋出内伤。

    这骚娘们,也太敢说了!

    不得不说,还是杨玉环最了解皇帝。

    这话一说,李隆基似乎立刻就找到了人生新目标,精神一振,一扫颓丧。

    牵起杨玉环的手,说道:“还是爱妃最体贴朕。”

    杨国忠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不过,不得不说,他交给杨玉环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他还有很多事要办,就先退了出来。

    临走前,还深深看了高力士一眼。这个老太监不简单,在皇帝面前的影响力,比他这个宰相更大。

    只是高力士本人没什么野心,三观也还算比较正,对谁都没威胁。所以很多时候,都被人给忽略掉了。

    今天,他在没有得到皇帝明确的命令下,敢一掌击杀皇帝的亲侄子。就说明,这个老太监的内心,也是有自己的主见的。

    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李隆基这个皇帝。

    对这个人,只要用对了方法,也是可以帮助自己成事的。

    微微一礼,高力士也点头还礼。

    之后,杨国忠离开了黄山宫。

    禁军他无法操控,而且所有的禁军,似乎天然就对他带着敌意。

    继续在这个地方待下去,就还会发生不可测的危险。

    杨国忠决定,先一步返回长安。

    只有到了长安,组建起他的亲卫,才能真正保证他的安全。

    当前形势。

    安禄山已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潼关的叛军大将崔乾佑,出自博陵崔氏,暂时还在潼关观望风向,考虑攻打长安的时机。

    博陵崔氏,乃是五姓七高门之一。崔乾佑做为叛军大将,就对其它的门阀势力,有着极坏的示范作用。

    大军驻守潼关观望,持泰山压顶之势,却不落下,也是在等那些个豪门望族投降。

    这样就可以用更小的代价,轻松拿下长安。

    史实上也是这样,在李隆基西逃不久之后。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远,就投降献出了长安城。叛军兵不血刃,白捡一座长安城。

    这才是以德服人的正确示例,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巧的是,崔光远也出自博陵崔氏,跟叛军大将崔乾佑是堂兄弟。

    杨国忠要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

    搁谁都会觉得无解。

    事实上,现在的长安城中,各大豪门已经在成群结队的,派人跑去潼关主动投降叛军了。

    长安防御,早就漏成了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