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大明

第九十三章 惩治不孝子

    翻来覆去想了一夜,我想不能拿我的身份压在他们兄弟俩赡养老娘,那也不说他们真心实意的,要想个办法既让他们好好伺候老娘,又要最后给他们教训。

    第二天刚亮,院外有人敲门:“李大婶,开开门呀,我们家虎子昨晚发烧,吃了草药也不见好,叫你家奶奶给我们瞧瞧看。”来人很焦急,我们住在偏屋,离大门近,听的特别清楚。

    “吴用啊,你去看看什么情况?”我吩咐吴用,他穿好衣服跑出去了。

    我这两天连日坐马车,累的不想起床,还没起,约莫半个时辰,吴用跑了回来:“公子,一个村上的孩子,昨晚高烧不退,经老奶奶那个刮板一刮,孩子开始退烧了,也有精神了。”

    原来,这没人愿意养的老奶奶,还有这么手艺呢,听到这,我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吴用你和条子进城抓点止咳的药,就是老太太常年咳喘的那种,找老中医抓,顺便带点吃食回来,记住一定要隆重阔气一点,让全村人都知道我们四个是有钱人,顺便去铁匠铺用锡疙瘩,做成五个二十两的元宝带回来,我有用。”

    我让二力去把大娘请来,把我的计划说给她听,让她出去四处散播,我这个富公子到了他家头疼病犯了,是她家奶奶给治好的,目的就是传到老太太的两个儿子的耳朵里,大娘说这个不难,村子不大,有什么消息很快大家都会知道。

    下午时分,吴用俩人回来,买了鸡鱼肉蛋和吃食之类的,而且故意进村的时候走的慢些,村中有不少人见到了,我让他们赶紧熬药,果然不多会,就有俩中年男子进门来。

    他们进门就叫着:“姐,娘,我们来看你们了。”我在偏屋听见,赶紧躺下,没多会就见有人推门从门缝中往里瞅了瞅,又听他们和吴用打招呼,吴用按我教的“我们家少爷的头疼病犯了,多亏了奶奶刮痧给治好了,我再熬两副药,少爷就能全好了。”

    俩人热情的和他娘和姐姐打完招呼,就被她姐姐赶走了。兄弟俩不舍的离开了。我见计划正往我安排的方向发展,心里甚是满意。

    晚上我让大娘把我交给她的锡锭子元宝,用线封在布袋子里面,让老太太绑在腰上,屋里的老太太喝了吴用熬的药,也感觉轻松了许多,大娘对我非常的感谢。

    老奶奶说:“这绑在腰间太沉了,再说夏天也不能一直绑着,早晚不是就露馅了。”

    我想想也对,就说:“奶奶,到时候就让大娘把你腰间布袋当着他们兄弟俩的面,找个箱子锁起来,让他们兄弟俩再贴上封条,让大娘保管,再找上村中的长辈做个见证,等到您老百年以后,再让他们兄弟俩分。”

    老奶奶笑呵呵的说好。

    我接着对老奶奶说:“奶奶你等着吧,您的那两个儿子等我走后,肯定争着接你去他们家。等着他们孝顺您吧。”

    大娘说:“他们哪里是孝顺娘,他们是孝顺银子呢。”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们就离开了,我说有事捎信去城东三十两的吴家庄找我,我叫吴永平。我让吴用在偏屋的床上偷偷的留了些银子。

    几年后,大娘给我来信到吴家庄,转到我手中,信中说,她那俩兄弟听说我给了奶奶一笔银子感谢她治好我的病,就争着把老娘接到各自家中过,兄弟俩表兄的非常孝顺他,让奶奶在最后两年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后来兄弟俩分银子时候才发现是锡锭子,让村中人好一顿笑话。这都是后话了。

    临近中午时分终于踏进了武县的县城,虽然我的印象中只来过这里一次,但是进城了就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正好饭点,找个路边的小摊,一边吃饭一边听周围的人闲聊。

    “咱们的县太爷可是提着灯笼都难找好父母官啊,前七日判的小媳妇改嫁那案子,真是让人心服口服啊,还说什么瓜田李下,叔壮翁不大,应当改嫁,你说咱县太爷是不是好官。”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好个屁,什么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隔壁棺材铺的一个木匠不满的说道:“他吴知县要是好官,也给我找个媳妇呀,我都四十多岁了,还没娶媳妇呢,咋不见他来管管我呢?”

    旁边的一个食客立马说道:“人家县太爷管天管地,还管你娶媳妇生孩子的事啊?”惹得众人一阵哄笑。

    我也跟着笑了笑,上次杨新生帮人说过一次媳妇,现在老百姓怎么了,找媳妇这事情什么时候都归县太爷管了?只见隔壁饭桌上的一个人不但没笑,反而皱起眉头,只见他放下碗筷,悄声对同桌的两人说了两句话就离开了。

    那俩和他同桌的,等他走远以后,立马脱了外衣,立马露出衙役的服装,来人来到棺材铺门口,棺材铺的掌柜的意见衙差上门赶紧跑了出来,问什么事!

    衙差道:“县太爷传唤你和你店里的伙计立刻到大堂,不的有误,记住了,一个不能少,少了一个人,就封你的铺子”说完衙差头也不回就走了。

    我猜想刚才那个肯定就是百姓口中的父母官吴知县,居然和我同一个姓。旁边的百姓看热闹不嫌事大,跟着起哄,说去县衙看热闹,都朝县衙去了。

    留下棺材板老板愁的直摇头:“你们这几个就管不住你们那张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