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太子

2献礼 文学书籍

    “东宫献礼继续...”尖细的声音传遍,而李承乾的献礼也继续开始了。

    百官也都看像后面的车队。

    开始就是丈高的琉璃圣兽,后面回事什么?

    要知道,献礼都是越到后面越珍贵的。

    而李承乾的车队就在那里,这么看,都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东西!

    “太子献礼,大唐词典、大唐字典百册,新编论语注解百册,三字经、韵律对、百家姓、千字文...各百册!”

    李世民听闻礼单,又是一阵懵。转头看向自己的这个儿子,希望能得到解释。

    字典、词典是什么?

    论语倒知道,为什么是新编?

    李承乾看着望向自己的‘老爹’,微微一笑,也不解释。

    反而挥挥手,让人将书册呈上来,转头看向当世大儒——孔颖达、张玄素等人。

    李世民的目光,也跟随着看向他们,想知道是这么回事?

    见到当世权威最高的二人都看向这边,孔颖达、张玄素等人也不推脱,直接起身走上前来。

    呼哩哗啦的,好家伙,一上来就是十多位,全都是当世大儒,或是文学造诣非常高的学者。

    “陛下,这些书册,是太子殿下提出,有我等联合编写,弘文殿士子参与.....”

    李世民,随手翻看了一下词典、字典、以及献上来的各式书籍。

    那是越看越激动,都是好东西啊!

    自己有了这些,就能好好的培养天下学士,将来都是对‘五姓七望’开刀的宝贝啊!

    “高明,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编写这些东西的?”

    李世民脸色有些复杂,看向自己的嫡长子。

    半年里,性情变化很大。

    百官也不再参奏他的不是,东宫也闭门,不见百官。还称病,不上朝。

    自己都派了好几次,御医;

    要不是,自己走不开,那就是直接自己去了。

    “回禀父皇,儿臣并未直接参与,仅仅是提出一个方向。这些都是老师们、参与的士子们的功劳...”

    李承乾并不邀功,全部都推到士子们身上去。

    开玩笑,自己都是太子了,还要那么多的功劳做什么?

    听着太子将功劳都推到自己身上,参与者都是,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样子。

    太子太师李纲,那是直接就站了出来。

    “陛下,太子是在半年前,就以及提出来了。更是参与者。”

    看着太子太师,六七十岁了,还那么激动。

    李世民赶忙安慰,“莫要激动,莫要激动,可否为朕讲讲,高明是如何参与的?”

    一听陛下跟问,孔颖达和张玄素,以及各位士子都七嘴八舌的讲了出来。

    被命名为‘贞观拼音’的拼音字符;被命名为‘贞观数字’的阿拉伯数字;还有壹贰叁等‘贞观大写’

    这些全都是李承乾交给他们的。

    就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李承乾提出来的。

    要是没有了李承乾,这些书籍都不可能成册。

    所以大家都在为太子殿下邀功,不能、也不敢将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

    当然了,也会稍微提一下自己的苦劳。

    什么改版三五次,绞尽脑汁的去解释小故事。

    走访民间孩童,整理意见,鞋子都废了无数.....

    “所以说,太子的功劳还是非常多的?”李世民非常开心的再次询问。

    学子们很辛苦?

    那不是应该的嘛!

    现在,朕更加关心自己的儿子。

    高明参与了?还是大方向提出者?

    “新算学里面的,算法、数字,都是高明交给你们的?”长孙皇后也跟着问了一句。

    世界上还有什么,必得上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还要开心的?

    如果有,那就是——别人当面夸奖。

    李承乾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老师、同学,下属们,都当着面在夸奖。

    所以‘老爹老妈’都是非常开心,一再跟问细节。

    跟问的同时,还时不时的,翻看手中的书。

    脸上的笑容怎么都着不住,嘴角都快列到耳根了。

    大家一看,这么开心啊!那就继续。

    得了

    都捡好的说,抓住一个点,就使劲夸。

    什么与大儒交谈了,三天两个夜,终于得到了大方向。

    什么冥思苦想半个月,终于有了新数字。

    又是时时刻刻跟进,书册进度....

    还有亲自指点,士子们如何改进.....

    太子怎么辛苦,怎么来;怎么做,那就夸大其实的使劲夸。

    “好好好”李世民连说三个好。

    听着大家都快夸上天了,太子既是千古圣贤,又有造字之功。

    “这就是朕的儿子,这就是朕为大唐选择的继承人。”李世民,环顾四周大臣,非常得意。

    这时候,百官那里还不明白这么回事!

    直接跪拜,口里称赞。

    “陛下圣明,太子有贤,大唐必将千秋万代...”

    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不就是夸一下太子嘛,拍马屁这东西,我们熟!

    更何况,听着儒士学子们的说法,太子还真的有料。

    那夸起来,自己都不会脸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