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太子

23移民令

    两位皇子的提议,就在李世民的拍板下,欧拉决断。

    结果呢,就是让人看不懂,太子李承乾寒着脸,两位皇子兴高采烈。

    你说李世民打压太子吧!他坐在上面听政。

    你说没打压吧!太子的脸都能刮下三斤寒冰了。

    这一次,李世民的操作,迷惑了无数人。

    长孙无忌,是不明白,大也不想了,直接就是开口,将他们一起讨论的方案体了出来。

    东吐蕃的那个地方,在一年前,被李靖六个月就灭国了。

    一直到现在也没想好,要怎么去管理它,现在终于有了办法,也就提出来了。

    移民过去,将它们直接就长久的占领下来。

    让还在当地的驻军,维持好治安,朝廷颁布移民政策,号召民众过去。

    给他们分发十亩的土地,送上高产粮种,高效的耕种工具,在给他们免税三年。

    鼓励与原著居民通婚,在当地推广汉字汉语,实行大唐的律法。

    反正一切都是大唐自己家的东西,强制性的融合了吐蕃民族。

    就将那里当作大唐的,‘直辖道’来处理问题。

    更是要帮助当地原著居民,建立村庄城池,进行思想封建设。

    教导他们种植粮食,送坑寒方法过去,提升他们的抗灾能力。

    等以后,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的时候,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改成我想要的模样了,就给他们颁发大唐的身份证明。

    是他们都成为大唐的一份子,为大唐的荣耀儿继续努力。

    更是要号召落魄的知识分子,去那里教书育民。

    只要能提升当地居民幸福,让他们吃饱穿暖,保证当地治安安稳,他们都是大唐的良民。

    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的综合考虑之后。

    拿出来一沓厚厚的文书,从大方向,道小细节都有,共数万条想法条例。

    总而言之就是,大唐内部民众有的,就照着办一份过去。

    一切以当地的真是情况考虑,好好教导他们忠君爱国。

    忠大唐的君,爱大唐的国。

    这以计策,百官纷纷同意,能兵不刃血的实现长治久安。

    既能开阔大唐疆域,又能消灭潜在的威胁,还能为大唐提供一定量的粮食。

    大家都听清楚了之后,就是一阵吹捧了。

    毕竟大家也知道,现在就是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并不是要他们来发表看法的。

    只要不是十分离谱,大家都会给这面子。

    都在讲这是好办法,是千古政策,大唐.....云云

    李承乾坐在上面无聊至极,又不能有什么其他动作。

    下面不需要自己说话,上面不需要自己来发表意见,旁边有不要自己来记录。

    无聊的他,只能在上面观察,一位位官员的表现,看看他们的行为表现,和神态动作。

    也不知道李世民,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无聊透顶的朝会。

    但这,也给人一种,李承乾在很认真听取,朝会大臣发言的错觉。

    反应过来的李承乾,见他们误会自己了,也是微微一笑,继续自己的时间打法。

    长孙无忌等极品大臣的,奏事完结,就到了一些无关竟要的小事了。

    这个部门要钱,那个部门要人;这个官员要升迁,那个官员要就任......

    好不容易,等到大家的事情都解决了,可以下朝了。

    你以为可以回家了?

    不!

    话要到相关的部门去点卯,上班工作。

    就在李承乾准备离开的时候,有被李世民给留下了,表示等会儿,要一起在紫宸殿,开个小朝会,也要一起来听。

    无可奈何,李承乾只能怪怪的执行了。

    看着三三两两又扎堆的官员,有说有笑,能回去光明正大的浑水摸鱼了,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

    好像自己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啊!

    说说笑笑,谈谈相互之间的有趣之事,回到单位就能摸鱼,等下班。

    来到紫宸殿,只有李世民自己在,也不见其他大臣,李承乾就知道,自己的作业,又来了。

    “高明,今天听了朝会,有什么感悟?”

    李世民先是准备,考教一番,看看李承乾的水平。

    感悟?

    感悟个屁啊!光顾着发呆,打法无聊的时间了,根本就没有再听朝会再说什么,好不好!

    “这....”李承乾迟疑一下,回忆一下朝会的内容,好像,大概,真的就是上面也没有说?

    “嗯...大朝会,个儿臣的影响就是,乱!好像说了,又好像上面都没有说。

    唯有几个重点的事情,也再小朝会之中,反复讨论过了。

    非得让儿臣说什么,那就是一句话。

    大朝会讲的都是小事情,小朝会讲的都是大事!”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你说的都对,我也都知道。

    “那对于大朝会,你有什么想法,或者说是体悟?”

    听着李世民的再次提问,李承乾绞劲脑汁的准备糊弄。

    “大朝会,就是让先前讨论好的,走一遍流程,将事情正规化?”

    李世民点点头,又摇摇头,“算了,第一次朝会,也没有讲到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像要你一下就,有什么深刻的想法。

    以后的朝会,都认真的听,多观察一下。你就会自己明白的。”

    随后就打发李承乾再旁边,听着接下来大臣们的小朝会。

    .....

    当多数官员回到单位是,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单位门口,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一个架子,上面还放置了好多的文书。

    好家伙,是谁?这么粗心大意的,将文书直接就摆放在门口?

    就不怕,东西没了,有人来找麻烦?

    这里是什么地方,是一国的最重要的行政机关啊!

    每一份来到这里的文书,都是事关无数人身家性命的大事啊!

    少了,丢了,那可都是杀头的大罪啊!

    刚走上前去,一看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自己所想的朝廷文书。

    懵了,字都认识,但这都是什么?从来就没有见过啊!

    回到单位里面一打听,得勒,根本就不是自己单位人放置的,也都不知道是什么。

    只能出去打听一番,终于从站岗的那里得知,这东西,是郑国公的两位儿子送过来的。

    基本上,所有的的单位都有,也不清楚是什么。

    见到是郑国公的儿子,又有太子的信印,送的东西也都是一些纸张之类的,就没有详细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