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怎么会这么强

第一百四十章 太宗教子

    李世民听完李承乾的叙说,沉吟了一会,看向李承乾:“你觉得周瑾的办法如何?”

    李承乾被李世民的目光看的有些不自在,不敢与他对视,低下头道:“回父皇,儿臣觉得这个办法可以一试。”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说道:“你知道朕为什么把这件事交给你么?”

    “儿臣不知。”

    “为君者固然要任用贤能,多听取臣子的建议,但是却不能被臣子牵着鼻子走。皇帝虽然坐拥天下,看到的却是臣子让你看到的,听到的也是臣子让你听到的。你明白么?”李世民说道。

    李承乾想了想,问道:“父皇的意思是周瑾的办法不好?”

    李世民眼中露出一丝失望,他让李承乾来办这件事情,是想锻炼他。

    刚刚说的那些话,也是让他自己做出决断,不要过于依赖别人,不过李承乾却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想到李承乾也才十二岁,李世民释然不少,耐着性子道:“朕的意思是,臣子提出的建议,你要自己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弊,做出决断,你分析不出可以询问其他人,但是不管是你再相信之人说的话,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因为他们的话而影响了你最终的决断,明白吗?”

    李承乾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道:“儿臣明白了。”

    李世民心里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件事朕已经交给你了,如何决定,你自己思考清楚,朕不会过问。你下去吧。”

    “是,儿臣告退。”李承乾躬身一礼,退了出去。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背影,对侍立一旁的张阿难说道:“你说朕是不是该让他多接触一些政务,锻炼锻炼他。”

    张阿难笑道:“陛下这就为难老奴了,老奴哪里懂这些,不过太子殿下年岁尚小,思虑不成熟,倒也正常,陛下春秋鼎盛,有的是时间培养,倒也不必太过苛责。”

    李世民微微一笑:“滑头。”

    张阿难含笑不语,虽然他每日跟随在李世民身边,但是李世民真正的心思,有时候他也猜不透,事关储君,他又岂敢多言。

    ……

    李承乾离开甘露殿后,就出了皇宫,来到了李家。

    因为李承乾最近每日登门求学,李家下人已经习惯了,将李承乾领到了李纲的书房。

    李纲得到下人通报,等在书房门口,见李承乾到来,躬身一礼:“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躬身回礼:“加过老师。”

    最开始李纲行礼,李承乾就说不用行礼,但是李纲非要坚持,说礼不可废。

    李承乾见说不动他,只能听之任之了。

    等下人送来茶水,李纲将下人打发下去,开始为李承乾授课。

    李承乾脑海中一直思考李世民说的那些话,听课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

    李纲察觉后,停了下来,说道:“殿下可是有心事?”

    “学生走神了,请老师见谅。”李承乾起身行礼道。

    “无妨,照本宣科确实无趣,殿下要是有什么烦心事,不妨说出来,老朽看看能不能为殿下解惑。”李纲笑道。

    李承乾有些犹豫,他不知道要不要将李世民说的那些说给李纲听。

    李纲微笑的看着李承乾,并没有催促。

    李承乾犹豫了一会,还是决定将其说与李纲听。

    虽然李世民没有明说,但是他从李世民的语气中感觉到了一丝失望,这让他很不安。

    李纲听完,沉默了一会,说道:“殿下可知楚汉之争,最终为何是刘邦夺得天下?”

    李承乾一愣,想了想说道:“项羽刚愎自用,有贤才而不用,刘邦知人善用,胸怀宽广,所以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赢得了天下。”

    李纲不置可否,反问道:“既然刘邦知人善用,为何会发生萧何月下追韩信之事?”

    李承乾一愣,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韩信初投刘邦不得重用,想另投新主,然萧何和其闲聊知其才能,得知韩信离开,连夜追赶,最后追回了韩信。

    李纲说道:“刘邦不过一个地痞无赖,项羽却出身将门世家,在学识眼光上,刘邦都比不过项羽,但是刘邦在战争中不断学习成长,历经失败与胜利,才成为了大汉开国皇帝。”

    “陛下将此事交给殿下,其实就是给殿下锻炼的机会,成功与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殿下学到了什么。而殿下一点小事就去询问陛下,这才是陛下失望的原因。”李纲说道。

    李承乾沉默许久,躬身道:“多谢老师,学生明白了。”

    李纲点了点头,说道:“殿下对隋炀帝怎么看?”

    李承乾不知道李纲为何突然这么问,想了想说道:“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实乃昏君。”

    李纲没有反驳,而是说道:“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大运河,都是富泽后世的好事,为何会遭受万民唾弃呢?”

    李承乾有些不确定道:“因为太过急功近利?”

    李纲赞赏的点了点头,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心急,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促进了南北的交流,如果用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去开凿,并不会对当时的朝廷造成多大影响,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不仅耗费了很大的国力,还给百姓增加了极大的负担,这也是开凿大运河明明功在千秋,隋炀帝却得到一片骂名。”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现在陛下也谋划高句丽,可见隋炀帝当初并没有错,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内部安稳之上。”

    “殿下不用太过在意成败得失,即便谋划高句丽失败,对大唐又有什么影响?只要殿下能够想明白这点,自然知道该怎么去做。”

    李纲说的这些,其实已经有些大逆不道了。

    他历经两个朝代,自然知道杨广虽然是个昏君,却并没有民间传的那么昏庸。

    如果杨广在开凿大运河和对待高句丽的问题上,不那么急功近利,用十年或者数十年去谋划,杨广必然是名传千古的明君。

    这一切都是大唐在刻意抹黑。

    不过他这个年纪已经看的很开了,就算他说的这些话传出去,也不会牵连牵连到他家人,所以他并不在乎。

    “多谢老师教诲。”李承乾恭敬的行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