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

第一章 绝路(5)

    第二天,唐无病亲自带着唐无错到各家各户串门。

    “二十弟,把你家娃娃交给我,我给他们读书认字。”

    “辛马啊,你家两个娃娃也不小了,该读书识字了。”

    “庄田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娃娃们跟着我,我教他们认字,日后说不定也能入学中秀才。”

    “辛苦,你家娃娃有十岁了吧,该让他读点书了,读了书才能明理,日后你家小三说不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唐无病用五日时间把长峁村上上下下一百九十三户全部走了个遍,苦口婆心地劝说兄弟侄孙把孩子交给自己读书认字。成功被说动的只有三成左右,这三成是尚能糊口的家庭,其他六成有上顿没有下顿的人家哪里有心思让孩子去读书。对于这个成绩唐无病已经十分满意了,原本他就没想着所有人都会同意。开个好头很重要,等学上起来了,那些没有来的孩子自然会心里痒痒,自然会央求父母送他们上学。

    趁着这个机会,唐无病也把村里的大致情况摸了一遍,全村一百九十三户,其中三十二户外姓,其他都是唐家一族,唐无病估摸了一下,总人口八百上下,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一条很大的村庄了。

    整个村子分布在无定河与小理水的河岔处,由汇流处为起点,两边成扇形向北部延伸。左边是无定河,河对岸是另一处高峁,那边是杨树村,右边也就是西面是小理水,过河是皋兰寨王家;长峁村所处的高峁往北四里的样子是一道深三十丈的长堑,地势由长堑开始向南倾斜,到了两河交汇处地势最低比周围地势高出两三丈而已

    长峁村就是这样孤立在一处高峁上的村寨,由一个大庄子和两个小村落组成,与其说是村庄不如说是一个由几个小村组成的大寨子差不多。这处高峁地方广阔,起码有两千亩的耕地,但除了河边滩地上的百多亩靠水的良田,峁上都是旱地,如今正寸草不生。

    二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总共有十九名七岁到十三岁的孩子来到了村头大榆树下,唐无病的课开始了。

    “朱钱孙李,周吴郑王;朱钱孙李,周吴郑王……”长峁村村口的大榆树下,琅琅童声悠扬绵长。唐无病靠着一张木榻,举着教鞭,就是一根树枝,点着青石板上的两句百家姓,让孩子们诵读。

    一般教书认字都是从三字经开始,唐无病却另辟蹊径,从百家姓入手,“这个朱姓,大家都要记好了,这是咱大明朝的国姓,国姓者皇家姓氏也,最出名的人自然是本朝开国太祖朱讳元璋,想我太祖起之布衣,以驱除鞑虏为志,提兵北伐,驱逐蒙古鞑子。据说朱太祖之前在寺庙出家……鞑子是什么?鞑子就是北边的邻居,皆是野蛮嗜血之辈。鞑子坏啊,你回家问问你们爹娘,鞑子叩关烧杀掳掠。所以等你们长大了也应该从太祖之志,报效沙场,保家卫国。”

    每讲一姓,唐无病就讲一个该姓名人的故事。比如钱姓讲的是宋朝钱勰,孙姓讲的是吴主孙权,李姓讲的是太上老君李耳,周姓讲的是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周瑜啊一屁股坐在船上,一口鲜血喷出,已经气得迷迷糊糊,冲着老天大喊一声‘既生瑜,何生亮’。你们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一众听得入迷的孩子们齐齐摇头,唐无病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就是说,周瑜的妈姓既,所谓既氏生了周瑜,而诸葛亮的妈姓何啊,何氏生了诸葛亮呗。”孩子们被逗得哄堂大笑。

    二爷和几位乡老在开学这天一早来到村口,他们没有过来只是遥遥地看了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朗朗的百家姓远远传来,乡老们微微点头,希望这片稚嫩的童音和快乐的笑声能给士气已经低到极点的村子带来一点希望。

    天气渐暖,让村中后生的聚会地点从村里渐渐转移到了村外,他们散落在无定河旁的高峁边上,继续每日的闲话时间。每日放学,唐无病就带着孩子们走回村,从后生们身边经过。孩子们一股脑地钻到叔伯兄弟们之间,瞪着大眼睛接受另一个类别的人生教育,在这里,他们会朦胧地得到性知识的启蒙。

    唐无病也乐于来到人们之中,年轻人对他这个秀才普遍十分尊敬,只是唐无病也清楚地感到作为秀才的他与这些村中青壮之间似乎隔着什么东西,大伙的眼神除了尊敬并没有更多亲切。

    唐无病对这些眼神并无所谓,每日还是带着孩子们和年轻人混迹在一起,扯扯大天,熟悉一下村里各种人的心态。这些青壮大多是老实人,在他们心中并没有觉得人生有多大的理想,只要不饿死就能快乐地活着。反正那些桃色的新闻永远不会枯竭,这些段子也是他们人生乐趣重要的来源。

    “十八爷,你学问大,能不能告诉我,如何让老天爷下雨?”在青壮之中有个领头的黄脸汉子,他叫庄正,是三爷的孙子,人显得十分精干,面堂淡黄,两撇浓密的胡子,倒似门神。从他那灵动的眼睛里,唐无病就知道这便是二爷口中那些刁顽的后生。他的话一出,周围几个好事的后生立刻来了精神,想看看庄正如何刁难秀才爷爷。

    唐无病微微一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晃晃悠悠从小路下到河滩上,他四周找了一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回头对峁上的学生们招招手:“孩子们,过来。”听到老师的招呼,唐无错第一个站起来,因为一早跟着唐无病学习,所以他很自然地成为了孩子头,他招呼着孩子,一起下了高峁。

    唐无病吩咐孩子们在附近找一块自己能够搬得动的石块,很快每个孩子手里都多了一块石头,唐无病带着大家走到小理水旁。

    小理水从高柏山流出来,到了长峁村地界已经变成了不过两米宽的小溪。唐无病招呼孩子们把石头一溜烟地搁在河床上,十几块石头并没有什么,如是者搬运了四五次,孩子们把方圆几丈内能够找到的石头全都搬光了,小理水河面上出现了一条两米长,一尺高的小小堤坝。

    水流受到堤坝的阻拦,水位逐渐升高,蔓延到刚才还干涸的河床上形成一个小小的池塘,而在截流的另一边,水量渐渐减少,仅仅能让河道湿润。

    高峁上几十个后生聚集到一起,瞪大眼睛地看着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唐无病又在河床上找来一些石头将堤坝的基部巩固好。

    看着堤坝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四五米宽的小池塘,唐无病才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回身对高峁上的后生们说道:“庄正,你的问题,恐怕秀才没法回答。但我却可以告诉你,筑一道石坝,可以把水拦住。你们看,就我们这几个人,水已经被拦住了,这里的水已经足够浇灌五亩土地。如果你们一起来,找些大石头,筑一道宽一丈,高一丈的堤坝把小理水截断,然后在这里架一辆水车,把水引到峁上,我想你们身后那片土地至少能有五百亩得到浇灌。”

    唐无病这一番话把青壮们说得目瞪口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陷入一片沉默之中。庄正脸色低沉,大拇指揉着唇上的两道胡子,眼睛眯缝成一道,也是一言不发。

    唐无病笑笑道:“庄正,你问什么时候能下雨。不就是因为天时干旱,缺水浇地吗,既然老天爷不下雨,咱们也能想办法让小溪里的水增多。与其天天在这里等着老天下雨,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把水引来呢……庄五!”

    庄正身边蹲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这厮眼若牛铃,身高马大,长得如煞神一般,是庄正一个本家兄弟,听到唐无病的叫唤,才如梦方醒:“哦,十八爷叫我吗?”

    唐无病点点头:“庄五,听说过翻车吗?”

    庄五连忙点头,唐无病又道,“你知道咱们村里有没有木匠会造翻车?”

    庄五的牛眼一转,手指往旁边一指:“庄生家是木匠。”其他青壮一同点头,手一起指向一名后生。

    那后生搔搔头,有些为难地说道:“我也不知道爹会不会造翻车。”

    唐无病笑笑道:“无妨,咱们先采石头把坝筑好,我再帮着你爹把翻车造出来。这样水就能引到峁上去,咱们的庄稼就有救了。”他这番话显然已经让青壮们眼睛里露出了温暖的颜色,有的人开始交头接耳,每个人都仿佛从唐无病的话里看到了希望。

    这时,庄正腾地站起来,哼了一声:“秀才,你说得也许没错,可是咱们村眼看就要断炊了,等你着坝造好了,等翻车造好了,等种子播下去,等苗长出来,咱们全村都得饿死了。”说着咬咬牙,转身朝村里走去。

    一众后生或坐或蹲或立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刚刚脸上泛起的希望又逐渐凋谢下去。唐无病的笑容一点没有退却,依然对众人道:“庄五,辛垦,无恨,还有你们所有人,庄正说的没错,或许等到我们把水提到峁上的时候,家里早就断粮了。但现在七爷正在城里买粮,只要粮买了回来,咱们就能熬过难关。那么咱们为什么不提早把石坝造好,然后把种子补下去,到了七月咱们全村都能有收成,一个人也饿不死。”

    后生们呆在当场,看看唐无病,看看渐行渐远的庄正,谁也不说话,唐无病趁机说道:“有了水就有希望,有了庄稼就饿不死,明日一早,我会在此等候你们,咱们齐心协力,把石坝造出来,好吗?”

    “好!”才十七岁的庄河头一个答应着,跟着稀稀落落又有几个声音回答。

    庄五叹了口气站起里道:“咱是没有劲采石头了,对不住了十八爷。”说着拍拍身上的土,跟着庄正走了。庄五一走,峁上的汉子们神情彻底暗淡了,纷纷转身朝村里走去。

    唐无病并不气馁,朝着众人的背影喊着:“我明日辰时准时在这里等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