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这儿才是三国

第一章 有父无祖的太祖皇帝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连自己祖宗都不知道是谁的皇帝。

    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宦官之后的皇帝。

    他起于乱世,一生虽然功绩卓著,可为人却很是后世之人所诟病。

    喜欢他的人,喜欢到了极致;不喜欢他的人,同样也厌恶他厌恶到了极致。

    他就是一千八百年前三国时期,魏国的太祖武皇帝,曹操,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他出生于东汉汉恒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亳这个字读bó,很多时候会被别人读做豪州。其实在很多时候,这个亳州都是归属河南省所管辖的,它位于安徽的西北角,三面与河南省临界,只有南边与安徽相邻。

    在史书的记载之中,皇帝之类的大人物出生的时候,都会天降祥瑞,比如满屋红光了,有仙鹤来袭什么的。

    可破天荒的是,关于曹操同志出生的记载之中,却没有相关描述。

    在《三国志》魏卷武帝纪当中,甚至只用了短短的五十多个字,便把曹操的出生、家世全部介绍完了。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朝特别有名的大宦官。其侍奉过四朝帝王,甚至还与其他宦官以及大臣们,一同迎立了汉桓帝.刘志。

    因此在桓帝时期,他最后担任了大长秋,俸禄两千石。要知道两千石的俸禄,可是有些州牧都拿不到的俸禄。另外,长秋宫乃是汉朝皇后所居住的宫殿,大长秋是它的主官,由此可见曹腾的位高权重。

    后来,曹腾收养了曹嵩为养子,曹嵩又生下了曹操。这也使得曹操的身世成了一个迷,至今都没有人知晓。

    关于曹操的身世有几种说法,一种说他是西汉开国功勋曹参的后代。这种说法,无疑是错误的。曹操连自己的爷爷是谁都还不知道呢,又怎么可能是曹参的后代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的父亲曹嵩,是从夏侯氏过继过来的,应该是西汉开国功勋夏侯婴的后代。就是那个刘邦兵败时,驾车带刘邦跑路的那个车夫,也是他两次被刘邦踢下车的太子刘盈报上了车。

    这种说法可信度是比较高的,因为后来曹操征战天下之际,重用夏侯惇、夏侯渊这些夏侯一族的将领,相当于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一说法。

    现在,咱们再来说一说曹操的这个祖父和父亲。

    历史上的宦官,尤其是东汉末年的宦官,名声都不太好。他们为非作歹,祸乱朝纲,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可这曹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这污泥中的一朵清莲。

    他服侍过汉朝的四代君王,未尝有过,而且好进达贤能。

    这些话自然不是我说的,前半句是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说的,后半句是西晋皇室出身的司马彪所说的。一个宦官,能够得到史学家如此的肯定,足以证明他的一生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曹腾收养了曹嵩。我想他的本意肯定是想着让曹嵩为自己宗族延续辉煌的,而且被他收养时的曹嵩也肯定是聪明伶俐,非常招人喜爱的。只可惜这个曹嵩,后并没有像他的父亲曹腾所期待的那样,但曹腾的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被他这个养子的儿子实现了。

    可是与当时其他祸国殃民的宦官以及大臣们来讲,曹嵩反而还算是好的,只是贪了一些,懦弱了一些,狡猾了一些,为人不正直了一些。

    无论如何,他的这些个缺点,终究还是被弥补了,因为他生下了一个帝国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一生的功绩与曹嵩这些个缺点相比,自然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毕竟,这世界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之事。

    好了,接下来再说一说曹操所处的那个年代吧。

    曹操出生时,已经是东汉桓帝时期了,即便是对历史不了解的人,对这个桓帝也应该有印象。诸葛亮同志在《出师表》中曾经提及过他,“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东汉也就是从桓帝开始,便越发的不行了,以至于走向崩溃的边缘。

    《尚书》中有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而曹操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这样一个妖孽纵横的年代,而且妖孽事件充斥在这个帝国的方方面面。

    首先,国家的三公更迭频繁。

    东汉末年,三公的权力虽然被削减了不少,但明面上仍然是帝国除了皇帝以外的最高领导者,相当于副国级的官员。

    可就是这样的官员,往往是这个月刚任命,过两个月,甚至下个月就被罢黜了。以桓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例,一年时间里,朝廷对于三公的罢黜和任命就达到了五次之多,平均两个多月就有一次。

    其次,朝廷频繁的大赦天下。

    从桓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到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也就黄巾起义的前一年,十一年期间,朝廷发布的大赦令竟然达到了十二次之巨。

    几乎每年都会大赦一次,由此可见一般。

    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碰到了大事件的发生,朝廷才会发布大赦令。比如新帝登基,皇帝立后、立储,或者祭祀、大功的时候,当然也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有大赦。

    这也就是说,大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发布的,这只是代表皇帝和朝廷对天下子民的爱护。因为毕竟大赦令如果发布的多的话,那他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另外,大赦的频繁,也必然会增长那些为非作歹之人的嚣张气焰。

    第三,汉灵帝刘宏皇帝本人参与甚至主持买官卖官。

    这是极其荒谬的一件事情,在历史上甚至都不怎么常见。汉高祖刘邦或者光武帝刘秀,如果知道自己的子孙如此不肖,竟然胆敢把国家公器当做买卖来做的话,恐怕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打死他吧。

    可就是这么荒谬的事情,那桓帝竟然做了,而且每一个职位都是明码标价的。俸禄两千石的,卖两千万钱;俸禄四百石的,卖四百万钱。

    另外,这个买官还可以打折,打折的标准是根据买官人的德行来定的,或五折,或三折。不想想想也着实可笑,都已经掏钱买官了,这个人的德行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有人曾经到宫门前上书,指定要买某县的县令、长官职,于是皇帝便根据每个县的大小、贫富等好坏情况,将其县令的价格依次分了等级。

    最为让人惊讶的是,只要你掏的起钱,想当三公九卿都不是问题。

    灵帝私下允人买卖三公九卿,三公的价格是一千万钱,九卿是五百万钱。这也是东汉末年,三公九卿更迭频繁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由,曹操的父亲在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十一月,升任了太尉,当然在次年的夏四月就被罢免了。虽然只是当了半年的太尉,但也算了过了一把瘾,博得了名声。

    另外,一些人如果掏不起买官钱的话,可以赊账,到任之后赚到钱,再还给皇帝便是。当然不是免息的,是要加倍偿还的。

    灵帝当年还是渎亭侯的时候,由于家道中落,生活比较贫困,当然他跟后来的汉昭烈皇帝.刘备比起来还是要好上不少的。灵帝因为过怕了苦日子,因此在当了皇帝之后,常常叹息桓帝不懂经营家产,没有私钱,所以才自己做这买官卖官的营生。

    这些钱呢,自然也便就进入了皇帝私人的腰包里,为此献帝特意建了一座“西园”,用来储存买卖官爵所得到的的钱财。

    第四,那便是很多朝代灭亡时,都会出现的天灾不断。

    每到一个王朝的末年,天灾不断这是必然的因素,再然后就是朝廷无力救助,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结局。

    这东汉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夏六月,京都大水;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春正月,大疫;夏六月,北海国地震;熹平四年/公元174年,夏四月,七个郡大水;六月,弘农、三辅之地蝗灾......

    总之,从汉灵帝登基之后,几乎年年都有天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介绍了。

    按理说,各地有遭灾,朝廷应该想着怎么救灾才是。可是咱们的这位皇帝陛下没想着怎么救灾,反而想着怎么赚钱呢。

    而朝廷里的公卿大臣们,也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在干嘛呢?宦官、外戚分成两派,正在争权夺利呢。

    当然伴随着年年天灾一起的,还有鲜卑的年年寇边。

    并州、幽州、雍州,这些个北地边郡,更是根本无力抵抗。往往是顾得了这边,就顾不上那边了。

    护乌桓校尉夏育,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夏季,奏给朝廷的条陈中曾经说道,“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馀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

    啧啧啧,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寇边大小三十余次。

    当然最后朝廷还是硬气了一次,同意出兵了的,可结果呢?包含夏育在内的三路人马,共三万大军,仅仅一个多月便全军覆没了。三路将领最终只带着几十个人,仓惶的逃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