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这儿才是三国

第四十二章 大汉皇室脊梁摧

    这种方法,用粗俗点的话来说,跟两个泼妇当街对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于刘虞的这种方法,我只能给出“呵呵”两字的评价。

    他的这种方法,在帝国无战事,朝廷兴旺的情况下,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作为一个封疆大吏,甚至是帝国明面上,官阶最高的大司马,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朝廷和帝国现如今的实际情况呢。

    朝廷如今尚且自顾不暇呢,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管你嘞?

    就算是它想管,可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一来幽州山高路远的,二来朝廷无兵马可调。

    最重要的是,公孙瓒现如今可是要人有人,有地盘有地盘的。朝廷即便是派兵来了,可最终谁输谁嬴还真不一定呢。

    所以,刘虞想让朝廷惩戒公孙瓒的想法,必然是要落空的。

    朝廷在收到了二人的上书之后,也只能是敷衍而已。对于幽州的这两位大佬,朝廷很明显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二人闹掰之后,公孙瓒随即从城中的府邸撤了出来,在蓟城(今北京一带)的东南方向,单独筑造了一座小城,引兵单独居住。

    二人关系虽然已经闹掰了,但名义上还都是大汉的朝臣,更重要的是都是幽州的父母官。也不知刘虞同志是出于什么心理,到了这种地步了,还想着挽回,竟然数次邀约公孙瓒前来议事,结果当然也都被公孙瓒给拒绝了。

    泥人还有三分脾气呢,更何况是作为皇室贵胄的幽州牧刘虞了。在他察觉到自己与公孙瓒之间再无缓和的余地之后,终于决定动手了。

    此时公孙瓒的手下们,大部分都在外地,身边并没有多少军队,刘虞就利用这个空档,想着拿下公孙瓒。

    刘虞不愧是幽州牧,在幽州颇有名望。仅仅数日之内,他便征集了十万大军,向公孙瓒开来。

    要知道在三国那个全国人口才两千多万的年代里,于一州之内纠集十万大军,可是很难的事情。像前边咱们所说道的“公孙瓒黄河破黄巾”、“界桥之战”等等,公孙瓒也好,还是袁绍也好,他们麾下的正规朝廷兵马也不过三四万人罢了。

    可刘虞同志,竟然能在短时间内便征召了十万大军,啧啧啧,不可谓不令人赞叹啊。

    但是话说回来了,刘虞在安境治国上面,着实有一套,但并不代表他领兵打仗也有一手。更何况他面对的,还是久经沙场的当时名将公孙瓒。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他的“仁慈”害了他。

    十万大兵,乌央乌央的朝着蓟城而来,并顺利的将公孙瓒包围了在了他所筑造的那座小城里。

    公孙瓒吓坏了,具体尿没尿,就不清楚了。

    他有着,领十余人击退百余胡人的英勇事迹,也有着黄河岸边击杀数万黄巾的丰功伟绩。但,今天他所面对的毕竟是真真切切的十万大兵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麾下大部分都没在身边。

    公孙瓒怕了,打算连夜挖地道逃出去,可还没等他把地道挖好,他就察觉出了不对劲。

    按常理说,十万大军攻打一个数里城郭,那还不是手拿把掐,半日便可办到的事情嘛。可是他发现,围攻他的这些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可似乎战力并不怎么高,而且好像还在忌讳着什么。

    原来啊,刘虞麾下的这群人,虽然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可是平日里几乎都没有怎么训练过,且军纪涣散。可以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啊,还不如黄巾军呢。

    最为重要的是,在攻城之前,咱们的州牧大人还特意下令道,“无伤馀人,杀一伯珪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伯珪是公孙瓒的表字。刘虞的意思是仅杀公孙瓒一人,不要伤及其他百姓。哎,仁慈有时是一件好事,可有时却并不见得。

    就比如现在,双方都已经真刀真枪的打起来了,你却还在忌讳这些。古人诚不欺我矣,慈不掌兵。

    这群人的战斗力本身就不怎么强,现在又给了他们这么多的约束,不能杀人,不能放火,不能伤及无辜,所以城攻不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公孙瓒发现了这个苗头之后,心里可是乐坏了。本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了,可现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名将不愧是名将,公孙瓒很快就找到了破敌的方法,且一战定乾坤。

    这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公孙瓒招募了百余精锐,亲自带着他们出了城。当然,他选择这个时机出城并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破敌。

    公孙瓒引兵来到刘虞军营的上风口,点了一把大火。仓惶之间大火突起,刘虞的兵士们吓坏了,公孙瓒瞅准时机带着兵马对着刘虞就是一顿冲杀,刘虞军顿时溃散。

    这就凸发事件,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军事素养了,再怎么说刘虞的麾下还是有十万大军的。公孙瓒仅仅只有数百人,如果他能够快速的冷静下来,重整兵马来个反包围,公孙瓒的首级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只可惜刘虞同志并非名将,只是一个文臣而已。

    公孙瓒的这个军事行动,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偷营罢了,可就是这么一次小小的偷营,便把刘虞的十万大军彻底打垮了。

    这一战的军事效果,恐怕是公孙瓒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所以啊,大家也别太那什么人家“孙十万”,在他前边还有一个老大哥“刘十万”呢。事后,刘虞自然并未能重整兵马,而是仅仅带领着麾下的属官们,向北逃到了居庸关。

    如果当时刘虞能够重建信心,整兵回击的话,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很显然,咱们的州牧刘大人,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他的出逃,也就注定了他败亡的结局。

    公孙瓒身为当世之名将,太知道痛打落水狗的道理了。在刘虞仅仅带领着自己的家眷以及属官出逃的时候,就知道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绝对不会有第二次,随即亲自领兵在后紧追不舍,并一路追到了居庸关城下。

    刘虞见状,只能龟缩在居庸关之中不出,一边严密防守,一边坚守待援。

    不过,如今与他已然攻守异位的公孙瓒,是颇知兵法的。那么多的大风大雨都经历过了,又何况是已经丢失了爪牙的刘虞呢。

    结果呢,也就很显而易见了,不过短短三日的时间,城池就被公孙瓒攻破了,刘虞以及他的家眷还有属官们都沦为了阶下囚。

    公孙瓒能够官至封疆大吏,自然也不是傻子。在活捉了刘虞和他的家眷之后,明面上自然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而且依旧让刘虞签署州府的文书,这其实已经算是变相的软禁了。

    刘虞毕竟还是朝廷亲封的大司马.幽州牧,是他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在任何朝代,无故屠戮上方,都将会背上阴谋篡逆的骂名。但这并不代表公孙瓒不想除掉刘虞,独霸幽州,他只不过在等一个合适的契机罢了,而且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

    带来这个契机的人,叫做段训,身份是朝廷派往幽州宣旨的使者。很明显公孙瓒是想借朝廷这把刀,来杀掉刘虞这个封疆大吏,好一手如意算盘啊。

    段训本身的任务是替朝廷前来幽州,增加刘虞的封邑,并让他掌北方六州的军政事宜。另外,加封公孙瓒为前将军,易侯。

    宣完圣旨之后,他就可以离去了,可谁曾想却碰到了幽州的这场天翻地覆的变故。

    公孙瓒与自己的谋臣思索一番之后,便趁机诬告,说袁绍和刘虞合谋想要阴谋篡逆,自己当皇帝。这可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当初袁绍与众人确实想要迎立刘虞做皇帝,具体细节呢,前面咱们也曾讲过。最终这件事,是被刘虞同志义正严词的拒绝了的。

    可今日,这件事却被公孙瓒作为了诬告刘虞的工具,那可是真正的冤枉啊。

    再然后,一切就显得顺利成章了,失势的刘虞被公孙瓒胁迫的朝廷钦差使者,斩杀在了蓟城的闹市之中,享年,

    随着他一同被杀的,自然还有他的妻子和儿女们。

    以前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个将军或者大臣被杀,他的麾下会甘愿自杀殉葬的场景。我总以为这是电视剧特意煽情的画面,可当我在史料中看到刘虞之死的时候,才真正的明白它确实存在过。

    刘虞被杀之时,前任常山国相孙瑾,府掾张逸、张瓒等人,主动来到闹市处,对着公孙瓒破口大骂,很显然这是一心求死的举动。结果呢,这些个忠于刘虞的属官们,自然也就被公孙瓒一同杀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并不值得,但是对于这些人的这些壮举,我只要深深的敬佩和赞叹,别无其它。

    刘虞为人宽厚,广施仁义,因而深得民心。幽州的百姓,无论是当地的土著也好,还是流亡来的外乡人也罢,亦或者说周边的乌桓、鲜卑这些胡人部落,无不痛惜于他的惨死。

    他的死也代表着,大汉皇室的最后一根脊梁,折断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后面的刘备同志,自进汉中王并称帝的举动,应该算是一种篡逆,并不算是汉室王朝的延续。怀有异心的刘表、刘焉、刘璋之流,就更加不算了。

    刘虞,字伯安,生年不详。

    东汉皇室的宗族大臣,东海恭王刘彊的后裔,也就是光武帝刘秀废太子的后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给了袁绍等人迎立他为帝的合法和正当性。

    少年时被举为孝廉,因在各任上都颇有功绩,而得到数次擢升,官至幽州刺史。其任幽州期间,周边的胡人们,按时进贡,并不敢对边境有丝毫之侵扰,因而得到当地百姓的强烈爱戴,并撰写歌谣以赞之。

    中平年间,他因在黄巾战乱中,安抚百姓有功,迁任九卿之一的宗正,专门负责大汉皇室的宗族事宜。

    而后,刘焉为了谋求独立,建议朝廷设置州牧,刘虞更是成为了朝廷第一批的三大州牧之一幽州牧。他就任期间,保境安民,百姓们安居乐业,幽州也成为了中原百姓逃难的首选之一。

    只可惜一山不容二虎,幽州不仅仅只有刘虞一人,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公孙瓒。最为重要的是,公孙瓒乃武将出身,他们二人政见不合那是必然的事情。

    再后来,就有了刘虞行兵讨伐公孙瓒,兵败被杀的结果。

    刘虞的死,对于东汉朝廷来说,自然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损失。他的死,意味着世上再也没有了真诚忠心朝廷的宗族大臣,东汉朝廷距离灭亡更近了一步。

    刘虞的死,也意味着,从此幽州纳入了公孙瓒的囊中。只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