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舰队之太平洋的回响

第19章 卖个好价钱

    欧战爆发之后,这已经不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向美利坚请求援助了,只不过上一次和罗斯福谈话的那个人叫张伯伦,而非现在的邱胖子。但是也罢,好歹双方都是海军出身,至少谈生意没那么累。

    罗斯福总统沉思着。他的脑海中回放着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交谈。丘胖子,那个激情燃烧的政治家,与他的前任张伯伦截然不同。

    如果说张伯伦的绥晋政策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事升级,那么丘吉尔就是不折不扣的强硬派,大英帝国绝不向任何人妥协。他选择了和小胡子硬钢到底。

    但是他很快就挺不住了。

    自从1940年5月10日,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了英国首相,他面对的就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德国纳粹的铁蹄已踏入法国,欧洲大陆战场的形势对英国极为不利。在这时,丘吉尔开始了与美国关于驱逐舰问题的正式交涉,他向美国提出的需求清单不仅包括数百架最新式的飞机、防空设备和弹药,还包括更直接的军事援助。

    丘吉尔,在与美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的谈话中,强调了英国的决心。

    他坚定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只要他还在公共生活中有一席之地,英国决不会向德国屈服。更为极端的是,丘吉尔甚至提出了一旦形势恶化到无法挽回,英国政府将迁往加拿大,并依靠其强大的皇家海军继续战斗。

    然而,在远隔大洋的美国,许多官员对欧洲战场的形势持有悲观态度。他们质疑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认为美国应当将精力集中于本土防御。

    此时的欧洲战场形势危急,40万英法比联军正在被德军逼至敦刻尔克,前途未卜。美国政府被一片悲观失望的气氛所笼罩。陆军部认为这场战争已经输掉,对盟国的援助将被浪费;海军部在考虑英国战败的后果;国务院则在讨论在太平洋的美国舰队回到大西洋的可能性。

    罗斯福的密友、助理国务卿伯利的看法就很能代表这一思潮。他在阅读了丘吉尔5月15日的信件后,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写道,如果丘吉尔信中所言非虚,那么美国也许并无力及时援救英国。相反,美国应当构建起强大而坚固的防御力量,而不是把有限的舰队力量零碎地派往远在大西洋彼岸。

    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处于十分微妙的位置。他深知英国的战略重要性,同时也清楚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自由世界的堕落;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谨慎处理国内反战的情绪。他需要在这两股力量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罗斯福坐在办公室的那把大椅子上,手中捏着丘吉尔的信。窗外的华盛顿,夜色渐浓,灯光点点,犹如星河。这是一场文明之战。

    但是美国政府能等,但是英国却不能,他们每天的损失都是个天文数字。

    在政府倒台的危险面前,“寸土不让”的口号就像放屁一样。

    于是他们再一次向美利坚发出了请求,甚至愿意拿出一些“土地”作为交换。

    根据第一个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了50艘过时的驱逐舰。

    这些舰艇虽然年久失修,但在英国眼中,它们是宝贵的增援,能大幅增强其抗德的能力。作为交换,英国则提供了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军事基地,这些基地被租借给美国使用长达99年。更为关键的是,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被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在大西洋的军事存在。

    罗斯福轻抚着办公桌上的地球仪,他的指尖触碰到了这些新获得的基地。这些地理位置的关键性在于,它们不仅增强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防御,也为美国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更广泛的出发点。这些基地将在未来的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

    而第二个协议则是英国舰队的归属问题。

    这是为了确保英国在一旦抵抗失败的情况下其舰队不落入纳粹德国之手,并增加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巡逻的规模和效果以保证美国的安全。

    1940年5月18日罗斯福与英国大使洛西恩举行会谈,其间罗斯福再次以国会和公众舆论为理由拒绝提供驱逐舰,但他提出:“万一发生最坏的情况,英国的舰队可以穿过大西洋到加拿大或到达美国。”与此同时,他还暗示美国希望获得英国在大西洋上的一些基地,他说,英国可以把保卫英国西印度群岛的利益交给美国海军,这样在一旦德国舰只出现于西印度水域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对付他们。

    但是洛西恩对总统的要求采取“交易”态度,强调英国同意采取上述行动的前提条件是美国的参战。

    英国政府支持洛西恩的看法,并决定用舰队归趋问题向美国施加压力,以求获得美国的援助。

    5月20日丘吉尔再次致电罗斯福要求提供驱逐舰,并谈到一旦英国抵抗失败可能带来交出舰队的严重后果:“如果现政府成员倒台,由另外一些人出面在这片废墟上和敌人进行谈判,那么,你就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即同德国讨价还价的惟一筹码就只有舰队。如果美国听任这个国家受命运的摆布,那么,只要当时的负责人能够为残存下来的居民争取到最有利的媾和条件,那就谁也没有权力去责怪他们。”

    罗斯福总统也不得不接受英国佬的条件,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摆烂之下直接将舰队交出去。

    于是乎,在1940年9月2日,美英两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达成了重要的决定——《驱逐舰换基地》协议,这个决策不仅改变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中立立场,也强化了英国在对抗纳粹德国的战争中的海上反潜能力。对罗斯福总统而言,这是一个既谨慎又大胆的步骤,它标志着美国在二战中角色的根本转变。

    协议的签署不仅仅是战略资源的交换,更是两个大国间微妙关系的体现。英国的让步显示出其日渐减弱的帝国力量,而美国则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巨大转变。

    罗斯福独自坐在办公室里,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幅未来的地缘政治版图。美国,这个曾经孤立的新兴国家,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他,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正是这一变化的主导者之一。为此,他也需要一些得力的助手,或者说一些能征善战的将军。

    罗斯福又想到了他的女婿,弗兰克·弗莱彻。

    作为海军中的杰出将领,弗莱彻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着创新的军事思想。罗斯福总统对弗莱彻赋予了极高的期待,他甚至认为弗莱彻有潜力成为未来的海军总司令,或者在政坛中接替他的位置。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美国可能不得不更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全球冲突中。那个时候,他就需要强有力的盟友和可靠的指挥官,而弗莱彻正是他的理想人选。

    而安娜的选择将她与弗莱彻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同时也将罗斯福家族与弗莱彻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深夜的华盛顿,罗斯福独自坐在书桌前,窗外的夜空深邃而宁静。

    弗莱彻,对于美利坚来说,不仅是一个将军,他是未来的希望。至于现在,唐宁街的使者又一次来到了白宫,帮肯定得帮的,至少得让英国人继续抵抗下去。而罗斯福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继续在英国佬那里卖个好价钱。

    或许弗莱彻能给自己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