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雨楼

第三十二章 奉旨填诗成文岳

    这么快就写出来了?庆月公主心中一惊,她自己也写诗,知道其中艰难之处,若是没有灵感,只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自己为什么会去回梦山,在题诗林壁前的楼阁中呆坐,还不是因为太子给的边塞题材自己一点灵感都没有,去题诗林壁看看古人写的边塞诗,找找感觉。

    但是成文岳不一样,上次给边塞题材没多久清虚就给自己拿过来了,这次给的忠君报国的题材,这会又拿回来了?

    这人写诗当真厉害,难怪诗坛那些人揪着他不放。

    庆月公主展开诗稿,认真读起来,嗯~《塞上曲》?又是边塞诗?不对吧?

    庆月公主微微凝眉,继续看下去: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胡虏报国恩。

    原诗最后一句是“直斩楼兰报国恩”,成文岳将楼兰改成了胡虏,是因为他尴尬地发现,这个世界没有“楼兰”这个词。

    硬写一个楼兰上去,读者就会有困惑:诗写得不错,不过这个楼兰是什么鬼?作者呢?出来解释一下呗。

    成文岳出来挠着头皮解释说楼兰是我家乡的土特产。然后读者懵逼了。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胡虏报国恩!庆月公主忽然感觉心跳慢了一拍,喃喃地念着这句诗。

    上一首《凉州词》写出了一个边塞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一首诗却分明是一个誓死报国的柱国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大的功名并非是沙场上留下的杀敌数量,而是要直捣黄龙,以报国恩。君王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报之!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庆月公主微微眯了一下她那双动人心魄的美目,陷入沉思。

    过了许久,她才从诗作中走出来,走到案桌前,将诗稿誊抄了一份交到心腹手中,对他说道:“去交给评诗令李大人。”

    心腹领命而去。等心腹走后,庆月公主将原稿再看了一遍,然后夹进一本常读的史书中。

    李文渠此刻将自己关在评诗署后堂的房间中,概不见客,然后在房中枯坐。原因起于昨日上谕将《凉州词》传阅百官。

    毫无疑问,这首诗引起朝野极大的反响,朝廷有多久没有用兵了?

    上一次对外用兵都已经是百余年前了,西域狼烟,诸国混战,打得极为惨烈,明月国西部的凉州,甘州十室九空,西域诸国也是赤地千里。

    自那场大战后,西域各国偃旗息鼓,朝廷也罢兵休息。经过这百余年休息,国力逐渐恢复,但朝野之中谈兵的人越发少了,边塞诗更是几乎绝迹。

    所以《凉州词》一出,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对于那些知道那场诸国混战的人来说更是热血沸腾。

    朝廷上对这首诗一致叫好,至于市井之中,一听成文岳又有新作,开始四下打听,然后听别人念,跟着学。

    文房铺的掌柜笑逐颜开,纸价又要贵一波了,这次连带着酒肆的掌柜也纷纷兴奋起来:赶紧来买酒了,上等的葡萄酒也有的,和诗里的葡萄酒是一样的。

    喝醉?喝醉了怕什么,醉卧沙场君莫笑。

    当然诗坛那一帮人是不会高兴的。什么?又有新诗?朝野震动,争相传颂?还能不能行了,前面两首反诗还没处置。

    先去看一看,八成又是反诗,正好一并处理。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他要跳出来送死,我们就成全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诗能和我们的诗相提并论?真是岂有此理。好像没什么破绽。

    等等,军中是禁酒的,成文岳这首诗大谈在军中饮酒作乐,算不算违反军纪?

    嘶~有道理。还有用兵是国家大事,成文岳这首诗视战争如儿戏,误军误国!

    这首诗非但是反诗,还是一首误国误民的反诗,走,我们去找李文渠。

    李文渠被这群人从昨日傍晚时分一直纠缠到夜班中宵,双拳难敌四手,好汉败在势单。

    气的李文渠没有回府,就在后堂里将就对付了一宿。

    那帮人临走时放下狠话,成文岳就是个刻在骨子里的反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请评诗署尽快找出成文岳,然后明正典刑。

    李文渠大怒道:“君子慎言,无凭无据你们怎么可以污蔑成文岳?”

    曹不直冲锋在前:“无凭无据?成文岳只会写反诗,怎么不是反贼。”

    李文渠针锋相对:“哼,他若作出忠君报国的诗呢?”

    曹不直冷笑道:“一个反贼能写出忠君报国的诗?他若能写出这样的诗,老夫甘愿为他提靴。”

    这就跟现在网络上的口嗨差不多了,谁谁谁要怎么样了我直播吃翔,这种口嗨基本上是要被打脸的。

    也不知道庆月公主能不能找到成文岳,成文岳能不能写出忠君报国的诗来。

    李文渠陷入苦恼之中。忽然房门响了,外头传来一个声音:“大人。”

    李文渠喝一声:“什么事?”

    外头人回道:“长公主府上来人了,求见大人。”

    长公主府上的?李文渠从凳子上弹起来,然后跑去开门,急促道:“快去请进堂来。”

    李文渠拿着折好的诗稿,欣喜若狂,急忙打开来看,脸上的笑容越加灿烂,喃喃道:“这就好办了。”

    紧接着,上谕传出:《塞下曲》传阅百官,成文岳萍踪不定,不必再找,且填诗去。

    什么?皇上怎么会给出这样的旨意?不必再找是什么意思?且填诗去?皇上金口玉言让成文岳去写诗,那成文岳岂不是奉旨填诗?朝堂上,诗坛上一片懵逼,去看看他又写了什么诗。

    再接着,朝野再次被成文岳的诗所震动,尤其是最后两句“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胡虏报国恩”一下子将所有人的报国热情给激发了出来。

    那些在京城还未取得功名的学子将这两句认真抄录下来,当成座右铭,甚至还有一些青年学子准备弃文从武,报效疆场。

    长安城的纸彻底脱销,纸铺的掌柜开始安排人到其他城市紧急采购宣纸。

    这首诗出来后,诗坛那一帮人终于一反常态,选择了集体沉默。尤其是曹不直,他是引领者之一。

    此刻他在家中,闭门不出。因为当时太激动,说了如果成文岳要能写出一首忠君报国的诗来自己就给成文岳提靴。

    没想到一天时间还未过去,打脸就来了。这脸疼的,曹不直恨得牙痒痒。

    提靴,老夫给成文岳提靴?他也配?提靴是不可能的,在家里闭几天风头,然后事情过了再从长计议。

    没过多久,家丁前来禀报,说评诗署传来书信。曹不直打开一看,是李文渠的亲笔手书,信上端正地抄录着成文岳的《塞下曲》。

    信的最后李文渠善意地提醒曹不直做人要讲信用,躲在家里是没有用的,什么时候履行约定给成文岳提靴?

    曹不直看得脸皮都在抖动,咬牙切齿地大怒道:“李文渠,你欺人太甚!成文岳你这个狗贼,老夫与你不死不休。”

    说罢,他一口鲜血狂喷而出,整个人扑倒在地。(成文岳忽然打了个喷嚏:到底哪个王八蛋在骂我?)

    同样收到评诗署传信的还有曹不直这一帮诗坛娘炮派的其他人,他们没有像曹不直一样插旗,所以李文渠给的结束语和给曹不直的略有不同:成诗果反诗耶?上谕不必再找成文岳,且填诗去。奉旨填诗,成文岳果反贼耶?附其新作《塞下曲》,请诸君拜读!

    翻译一下就是你们这些不开眼的,说成文岳的诗是反诗,真的是反诗吗?睁开眼瞧瞧,陛下都说不用找他了,让他去填诗,你们还要找他吗?

    还有,现在长安城买不到纸了,怕你们看不到成文岳的这首新作,特地抄录了一份给你们,睁开狗眼好好读。

    接下来,诗坛这帮人陷入沉寂,本来还有几个想再跳一下,然而祸不单行,听说首领曹不直都被气得重病卧床,这一下群龙无首,还是先忍一忍吧。

    李文渠却像年轻了十岁,这个改变诗坛靡靡之风的梦想他已经做了几十年了。

    天可怜见,成文岳的几首诗为他打开了一道梦想成真的大门,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岂能错过。

    经过认真思索谋划,然后逐步开始推动诗文改良的浪潮。

    吾道不孤啊,对于成文岳,他虽未与之谋面,也不知他的身份行踪,但他心里却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他终究会见到成文岳。

    他也想了见到成文岳之后他该做什么?嗯~他应该会端端正正地朝成文岳鞠上一躬,然后对成文岳说:“李文渠代天下的孩子谢过成先生,天下桃李,悉在成门矣!”

    长公主府,庆月公主倚栏而坐,手中拿着一团鱼饼,不时捏下一小块抛出去,下面湖中锦鲤万尾,竞逐鱼食,色彩斑斓,一片生机勃勃。

    她虽深居公主府,但京城里发生的事情却了如指掌。

    这一场热闹的诗文之争总算暂告一段落,可偏偏那个搅出京城万丈惊涛的主角竟然全程没有现身,只凭着四首诗就将那一群地位煊赫的人打翻在地,的确有趣。

    接下来李文渠会借势有一番动作了,她也期待着诗坛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

    嗯~想想看有什么有趣的题材,再让他作几首诗,看看他能不能写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