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贼

第354章 归去来兮

    刘体纯这话让大家脸色无比苍白,要是肉票出了事,校长的拖延大计可就泡汤了。

    “怎么可能,这才多少时间。”

    李自成心中一万个不相信,放眼望去才发现现场没人懂得急救术。

    “你们自行先去准备,这里交给我了。”

    他挥手将部下全部赶离,吃一堑涨一智,现在他半点也不敢再刺激眼前这位烈性女人。

    施展急救术被别人看到,这女人脸薄,到时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来。

    眼见部下听命散去,李自成立即清除她口鼻内的污泥、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见她牙关紧闭呼吸微弱,并不迟疑,立即跪在她身体的一侧,深深吸一大口气,左手捏紧她的鼻子……

    “事急从权,原谅则个,大不了到时一并娶了,反正以后少不了和科尔泌部打交道。”

    他一边用嘴度气,一边在心中思忖。

    科尔沁部是后金在漠南蒙古的第一个盟友,双方联姻很是频繁,要想整合漠南蒙古,科尔泌部的立场十分关键。

    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就是风向标,他们的立场代表着漠南蒙古大多数部族的意向。

    因为科尔泌夹在明朝、后金、蒙古三方势力中间,他们的生存原则是最实用,也是最宝贵的。

    四周静悄悄,只有天上的白云好奇的看着河边这一幕。

    李自成尽可能用嘴完全地包住海兰珠,将气体吹入她的体内,同时眼睛一直看着她的胸部是否有扩张。

    这姿势好象有些不雅,不过相信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死神带不走她。

    看着海兰珠的肺部有了些动静,李自成长吁了一口气,随即放开捏住她鼻子的手,让她自主完成一次呼气过程。

    看着她呼吸已经没有问题,便将她翻了过来,横放在自己屈曲的膝上,让她的头尽量低垂,轻轻拍打背部,不少污水从她嘴里吐了出来。

    “嗯……”

    海兰珠发出轻轻的声音,好似最高奖赏,让李自成面容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

    ……

    在山海卫城北门外大约八里路的地方,在官马要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崔家店。

    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饭铺,铺主姓崔,在边地十分有名,虽然其后人因战火已经搬迁,却留下了这个名号。

    饭铺全部用青砖盖的屋顶,原来的房子已被烧毁,后来重盖的房子,依旧使用青砖,顽强的向东虏表明着明朝的骨气。

    这些年辽东兵事是一败再败,只能紧紧守住宁锦,延续着久病的身体,普通民众们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为朝廷呐喊助威。

    从崔家店再往北去,几里路之外,便是起伏的群山,首先看见的是二郎山,从那里越往北去,山势越发雄伟。

    在两边的大山之间有一道峡谷,要经过大约二十里曲折险峻的山路,才能到达九门口。

    九门口又名一片石,为防守山海关侧翼的险要去处。

    从崔家店往东眺望,几里外便是海边,就在这海与山之间,有一大片丘陵起伏的宽阔地带,崔家店正在这个地带的中间。

    虽然战争频繁,依旧有着无数旅人、脚夫,无数兵将,从这里走出山海关,走往辽东,或到更远的地方。

    追梦人。

    崔家店中的伙记,将这些人统称为追梦人。

    为了毕生的梦想,踏上了这条全华夏最为凶险之路。

    有些人还能够重新回来,有些人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

    特别从天启年间以来,关外军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很多很多的将士,从这里出去,就死在辽河边上,死在宁、锦前线,而能够回来的也多是带着残伤和消沉情绪。

    崔家店这个饭铺就被过往的人看做是出关前一个很重要的、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不管是从京师来,从永平来,从津卫来,陆路出关,都需要经过崔家店,在这里停停脚,休息休息。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份带着诗意的情绪,淡淡的忧愁,淡淡的惆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份豪迈,男儿生于乱世,当挟三尺利剑定山河。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最多的还是这份游子的心声。

    归去来兮……

    ……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这天早晨,东方才露出淡青的曙色,树梢上有疏星残月,从院落中传来几许鸡啼、犬吠。

    惨淡的月色照着崔家店的房子和官路,街外的路上流动着朦胧的晓雾。

    很多运送粮食和各种辎重的马车,骡子,骆驼,从这里往山海关而去。

    骆驼带着铜铃铛,一队一队,当啷、当啷的铃声传向旷野。

    瘦骨棱梭的疲马,面有菜色的赶车人,也在早晨的凉风和薄雾中,同样接连不断地往前走。

    有时候从晓雾中响起一下清脆的鞭声,但是看不见鞭子,只看见鞭上的红缨在黎明的熹微中一闪。

    鞭声响过,崔家店中,又引起一阵犬吠,互相应和。

    这时,从山海关西环城中出来了一小队骑士,中间拥着一位文官。

    当他到达崔家店的时候,在马上不断地向北张望,显然是来迎候一位要紧之人。

    天色渐渐大亮了,公鸡虽然已经叫了三遍,现在还在断断续续地叫个不停。

    这位官员下马后,并不到饭铺中休息,却派出一名小校带领两名骑兵继续往北而去。

    街南边有一处民宅,专为官员休息打尖之用,俗称为接官厅。

    官员进了接官厅休息,对身后的亲后说道:“一旦有了重要信息,立即报之。”

    此人是河南人士,现任保定推官,名叫李献明,原是一个候补知县,如今则是蓟辽总理刘策的心腹幕僚,奉刘策之命来这里迎接袁总督。

    刘总理得到大安口参将周镇密报,说东虏可能南下,可是洪山口参将张万春,龙井关参将张安德却矢口否认,他一时间也判断不出具体情况,为稳妥起来,派出李献民来见袁崇焕。

    可惜袁崇焕此时并不在山海关,山海关内只有老总兵赵率教领四千悍卒守卫。

    李献明得到消息,袁督师前去宁远讨论年终考核官吏优劣问题。

    听说除了皮岛的毛帅,蓟辽前线的官员今年的考核都不错,大家一片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