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贼

第483章 报国无门

    卢象升点了点头,让杨国柱先下去,自己再想想办法,杨国柱并没有动身,而是迟疑了一下说道。

    “大人,夜间弟兄们想去乡村寻觅草料,人可以受几天饿,战马如果掉了膘可就废了!”

    场面顿时静了下来,杨延麟心中一惊,他知道卢象升一向严于律已,不禁将心提了起来。

    要是这个时侯还要严肃军纪,只怕军心立即就散了。

    卢象升满含深情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清苑知县,只求一些粮草。

    没想到对方连城门都没有开,只是从城头缒了下来一千两银子,算是折银,以充粮草。

    四周乡村和市镇上的老百姓既怕东虏,也怕官兵,一听说军队来到就纷纷逃跑,所以得到一千两银子却无处购粮。

    有些士兵在军官的默许下,夜间分成小股,悄悄地离开营盘,到乡村去寻觅粮草,名为取草料。

    卢象升黑着面皮,他当然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官兵们在乡间已经出现了抢劫和奸淫行为中。

    老百姓对官军越发痛恨和害怕,凡官军所到之处,百姓逃得越发干净,跑得更远。

    可是不抢又能如何呢?士兵们饿的两眼发绿,他们也是人啊!

    这一刻他只想多尔衮大军明天就到,面对面一决生死,自己赤血报国恩,再也没有这样的烦恼。

    因此他麻木的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杨国柱脸上有了一丝兴奋,生怕大人反悔,急急的抱拳退下。

    杨廷麟本来抱着满腔热情来到军中,想对卢象升有所帮助,眼见如此凄凉,他也是一筹莫展。

    他长年在京都国子监求学,对时局了解的更多,对朝廷更加失望,更加不满。

    两人离开了亲兵,走在枯黄的大地上,四周萧瑟,没有一声生机。

    “伯祥,你明白么?我们差不多临到绝境了。”没有等廷麟说话,卢象升接着说:“你瞧瞧,弟兄们骨瘦如柴,这样怎么打仗?大家都明白是在等死,不是死于锋刃,便是死于饥疲,如今使大家没有四散的是一点报国之心,而朝廷不知鼓励士气,反而用各种办法来瓦解军心,沮丧将士们的报国热情。这样下去,有些人是会铤而走险的。”

    卢象升沉默一下,还是向好友露出了自己的软弱,“现在的局面,只要有一队人马鼓噪而去,全军就会瓦解,伯祥,局势岋岋,如何是好!”

    杨廷麟一直在思考,此时灵光一闪,说道:“两军对垒之际,安危生死判在呼吸,如何能使将士们空腹作战?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生前去畿南三府筹募粮草,将军则避敌休养士马,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寻敌决战。不然以饥疲之卒,当虎狼之敌,难免覆没,于国何益?”

    卢象升摇摇头,苦笑一下,没有做声。杨廷麟接着说:

    “畿南三府虽然也有匪、旱之灾,但还不十分残破,民心也未失去,学生家族在那里有些根基,大人如能移军广、顺,号召士民,则不但粮草无匮乏之虞,兵马亦将会四处云集。”

    他见好友并无一丝振奋,只好继续劝道。

    “从前金人南下,太行山义民蜂起,结寨自保,与金对抗,无奈南宋朝廷立意主和,使岳武穆北伐之谋不成,太行山与冀南父老痛哭绝望,诚为千古恨事,言之痛心。

    公平生以岳少保自勉,何不承岳少保遗志,联络畿南三府父老,共御强虏?在畿南三府士民,既是救国,也是保家,必能闻风响应,执干戈为公前驱。”

    杨廷麟的这番话在目前就军事说确是上策,但是并没有打动卢象升的心灵,远水解不了近渴,他绝不愿意见到东虏兵马南叩紫禁城,打定主意要用自己这一腔热血,激励起京师军民的杀敌之心。

    但是好友慷慨激昂的热情和远大志向让卢象升深受感动,他明白自己这位好友是名难得的人才,如果和自己战死在顺义这里,于事无补,不若……

    卢象升沉默一阵,叹口气说:“伯祥,你的主意虽是上策,但我实在无法脱身。唯望兄弟前去作秦庭之哭。”

    “既是上策,公当速行!”

    “这还不明白?”卢象升突然觉得胸中一阵刺疼,“现在大家闻风丧胆,如果我不在这里打上一仗,只恐京师人心涣散,这时,需要热血,需要壮烈,就让我卢建斗作那决死之人,以这腔碧血激起军民抗虏之决心!”

    杨廷麟并不认可好友所为,慨然驳道:“纵然公不惜死于沙场,然与国无益!”

    两人争吵了好一会,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卢象升竭力不让热泪从眼角滚落,他背过身去,小声说道。

    “但求问心无愧,不负皇上足矣。”

    杨廷麟猛捶一拳,大呼一声,“公这样看上去重于泰山,实则轻于鸿毛。”

    卢象升陡地转过脸来,向杨廷麟摆了一下脑袋,不让他说下去,他怕自己最后说不过好友,从而改变舍身报国的心肠。

    咬着嘴唇,他突然一躬身,“伯祥兄,我想拜托你去畿南三府一行,如何?”

    “当然乐于效命。”

    杨廷麟并没有想到这是好友借故支开自己,不让自己殒于战事,他的心中认定只有求助畿南三府,方可一战。

    “何时动身?”

    “事已万分急迫,愈早动身愈好,你这几天十分辛苦,今夜休息一宿,明日五更动身如何?”

    杨廷麟想了一下,说:“既然军情如此紧急,我即刻就动身吧。

    “你还是睡一晚上,稍息休整。”

    “不,事不宜迟,说去就去。”

    “这你就太辛苦了!”卢象升拱拱手,表示他的感激。

    杨廷麟有种不好的预感,他拉着好友的手臂,连声说道:“廷麟此去,一定用尽办法征募粮草,召集义师。我们三府子弟一向报国有心,一旦知道大人心志,人人会踊跃慷慨,同心齐力,听从大人指挥,虽肝脑涂地亦所不辞!”

    “伯祥此去切切小心。”

    杨廷麟愈加着急,“我敢断言,数日之内,人们会背着干粮,云集麾下,如此岂不远胜于大人只臂无援,独抗强敌,徒然送死?”

    “好,好,如此象升便专等兄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