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

第二十六章 书中人、水中景

    光阴在悠悠白云与清风细雨中逝去。

    他在床榻上渡过每个日夜。

    自己是秦枫,那个家奴李季只存在于书中。

    拿定心思后,与那个少年再无瓜葛。

    时常与爷爷扯闲,老人所讲的无论人与事和自己记忆中丝毫不差。就愈发认定再世为人只是一场荒诞的梦。

    独处时,那个深埋心底的影子会时常泛起,初时模糊,渐渐清晰。

    她可曾把自己放下?

    当初是这般想,想让她放下,不必为了一个死去的人蹉跎一生。

    可眼下自己活着,如若真有相遇的那一天,她木钗布裙嫁人生子,自己又当如何自处?

    想及那种境况,锥心的疼。

    比胸口的伤痛更甚。

    于是,便期盼早些伤愈,能早些去寻她见她。

    爷爷会买来疗伤的草药,他也开始以自身真气温养伤处。

    只是那一剑杀意浓烈,又是心脉之处,伤口愈合极慢。他另外察觉到心脉附近的几处紧要窍穴也已毁尽,即便伤愈,功法运行不畅,三品修为也会大跌境界。

    对于跌境,他也并未如何悲伤,自知这般重创能活已是侥幸,又怎敢得寸进尺。

    数月后。

    伤情大有好转,能下得床,逐渐能扶着床沿站立片刻。

    老人用山间翠竹做了跟竹杖,他便拄了竹杖似婴儿孩提般蹒跚学步。

    终于能自行迈出门槛。

    犹如囚鸟挣脱牢笼。

    不由得想起困在另一个牢笼中的一家三口,他摇摇头,将那个念头甩出脑海,自己是成年的秦枫,不再是那个年少人了。

    山峰抹闲云,松涛碧连天。

    看着远山林涛,他的嘴角不经意间有了笑意。

    似这般人间绮丽景色怎会是虚幻的呢?!

    他双手拢袖,如耄耋老人般蹲靠在墙根,晒着午后阳光。

    ····

    天气转冷,山林由碧绿化为枯黄,又在萧杀寒风里败落,景色的萧瑟也随之变成了颓然。

    凛冬至。

    爷爷整日忙碌,在深秋时就割草伐木,将长长的茅草扎成捆,覆盖在栖身的三间木屋。原本四处漏风的简陋木屋就暖和起来。屋外有高高的木柴堆,足够整个冬天的做饭与取暖。又自山外购来粮油、米面、盐巴等物,还有山中猎来的野味,这个冬季注定食物丰足、煦暖惬意。

    正月十五。

    月夜舒朗,和那夜一样。

    他不肯回屋,任凭爷爷怎样的劝说。

    就坐在小院望向东南。

    那个方向有一座名叫汴州城的城池,城中有条老街,此刻必然人潮汹涌,灯火连天。会有卖花灯的婆婆拦住路人,说上吉庆的话,路人便会买了花灯,或双鱼吉庆的鱼花灯、或寓意折桂的蟾蜍灯,又或是仕途高升的官人灯,放逐于桥下河水,念诵出心中祈愿。

    他想去看汴州城的花灯,再走一次曾与她走过的每一处,再放逐一盏莲花灯,轻轻问一声,‘可还安然如初’?想再去一趟花灯街尽头的月老祠,瞧一瞧系在老树枝头的红丝可曾变了颜色。

    正月十六,大雪。

    他又坐在院子里。

    这次爷爷没有劝说,端来火盆放在他跟前。

    他就端坐在雪中,任凭大雪掩埋自己,湮灭炭火。

    一年前的这个日子,汴州城外西风坡,他与她在这山坡上捉对厮杀。那个风雪天,那场引一州江湖瞩目的厮杀没有胜者,一人身死,一人心死。

    他想故地重游,瞧一瞧那天未曾留心的风景。

    二月,是残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时节,天气似暖却寒,清冷的北风在杨柳枝条间徘徊,就似沉重的思念盘亘在心头挥之不去。

    他说要出山游玩。

    一定要出行的。

    爷爷看他执拗的样子,点点头。

    出门时,爷爷似是随口一问:“若成亲了该怎办?”

    一句轻飘飘的话如山般沉重。

    他被这句话压弯了腰。

    蹲在地上良久,才轻声道:“那就远远看一眼。”

    ····

    一日后就是清明节,他看到那座郡城雄伟的城墙。

    灰黑、厚重的城墙,有些斑驳老旧的城门敞开着,几名守门军卒百无聊赖地游荡着。来去的人流汹涌着,如过江之鲫。

    老城未曾变,故人不同游。

    他在那道老街上呆立的许久。

    恍若隔世,细算起来不过是年余。

    在熙攘人流中走着,一路向南,脚步缓慢。

    远远停下脚步望着那座府邸。

    朱门高阔,柿树苍虬,只是那门口与树下再也不会有那个如同柳条般女子的身影。

    他站了许久、望了许久。

    ····

    鬼不走干路的清明节必然会落雨,多少而已。

    东方微明,初时空中闲云不多,蓦地落了一阵小雨,不过短短几息光景,便雨停云散碧空如旧。

    这般天气很适合祭祖扫墓。

    晨饭后,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拎祭品之人走出门户,去城外扫墓。因古来有女子不宜祭祖的风俗,故而大都是男子。也有例外,若家中没了男丁,才有女子替代。若是在这个节日里有坟茔无人祭拜,那便是绝了后人。

    他在今日早早起床洗漱,早早吃了晨饭,又早早随一群祭祖人出了西城门。

    西城门外有一个荒坡,名叫‘西风坡’。

    小雨压制了黄土路径上的尘土,上坡人们的衣摆与鞋面都洁净了不少。

    人流熙熙攘攘,有不少的黄口稚童,清一色全是男童。坡的半腰处有许多的坟冢,不断有人离开人流去找寻各自的祖坟。

    他双手空空,只做故地一游。

    逝者的葬身之地极讲究风水地气,山坡愈高反因风水不佳而不易做阴宅。

    人群随着越近坡顶而越少,直到最后,只剩他这个身穿白衣、容貌不起眼的年轻书生独自登顶。

    坡顶没甚景致,一座孤坟,不多的低矮灌木,余下的便是山石与杂草。

    空无一人,一览无遗。

    孤坟,北风,两悲怆。

    他看了眼那座坟茔,望向他处。

    忽有一物随风来,落在了脸上。

    接住一瞧,是一团烧纸燃后的灰烬。

    他望向孤坟,土堆旁似有黑色烧纸余烬。

    便随意走去。

    可每走一步,面色就凝重一分,最后小跑而去。

    坟茔在一块巨石旁,由碎石黄土堆砌而成,无墓碑。似是修造的时间不长,坟上荒草并不繁茂。坟前祭品是一壶酒,放置在烧纸燃后的灰烬旁。

    他双眼明亮,却神色慌张。

    坟茔依傍的巨石,就是自己倒毙之处。

    他在坡顶跑来跑去,穷目搜寻。

    山坡另一面的小径上,一白色窈窕身影已走至坡底。

    他慌忙去追,被石子绊倒后直滚落坡下。

    女子停了下来,静静看着他滚落山坡,又自坡底爬起,菜转回头继续行进。

    他拦在女子身前,脸色苍白。

    方才有刹那的对视,一眼便认出了她。

    面容可装扮,但眼眸做不得假。

    这双眸子依旧如一汪潋滟秋水。

    她在对视之后就低下了头。

    他挠着脸,嗫嚅半晌,方才说出三个字,我没死。

    而后,他笑了。

    因为那双好看的眼眸里有了一抹笑意。

    ····

    那日过后,他提议定居在汴州城。

    爷爷并无不允,拿出大半生积蓄买宅院、置办产业。

    每隔半旬,模样普通的他会去一次月老祠,与一个容貌寻常的年轻女子对坐半晌。

    只静静对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言语。

    新颜藏旧貌,也就隐藏了往昔旧事。

    连理树上的那根红丝还在,年余的风吹雨打,颜色暗淡了几分。

    而铮铮誓言不会随岁月淡去。

    他筑信。

    红娘远远坐着,偶尔看来一眼,而后会叹息,呢喃一句‘痴儿’。

    ····

    日子一天天过去,心欢情愉,似是连伤也好得快了些。

    转眼到了盛夏,他再一次去了月老祠,这是半旬内去的第二次,不同以往,这次找的却是不理俗世、只问世间姻缘的红娘。

    见了红娘,他问了一句话:“可能下聘?”

    红娘想了想,回了一句话:“待我探问后回你!”

    他对温柔可亲的红娘作揖,而后转身回转。

    身后传来红娘的叹息,长长的、深重的叹息。

    他在这声叹息里坐立不安。

    足不出户的三天,坐立不安的三天。

    三日后的半晌,红娘姗姗而来。

    他慌忙迎上去,眸光灼灼,却不敢开口。

    两人就站在长廊里,红娘嗓音轻缓:“问过了,不点头、不摇头,不应允、也不回绝,什么话也未说。”

    话说完,红娘眯眼看着他。

    他笑了,对红娘一揖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