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东逝水

70、项目评审胜利在望,美好生活并非矫情

    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生活本身——斯特林堡。

    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往往需要一点仪式感,这跟矫情无关,是关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七天的会议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全国微机应用成果展览交流会》结束了,我们的“SGT-21微型工业电脑”在项目初选中进了排名前五十,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去参加后面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评选机会。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科技成果展览交流会,全国200多个城市参加,将近1000个成果,大会从中选取了五十个成果去参加项目评选,最终评选出十个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六个,因此即使不能最终获奖,仅凭让我们在项目初选中能挤进前五十的排名,我们也已经非常满意了。

    同时,通过参加这次交流会,让我认识了武定数字电表厂的秦厂长,双方达成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为我们的“智能化精密温度控制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模数转换模块配套,这不能不说是我的一个意外收获。

    于是,在大会结束的那天晚上,老刘、小王、小扬、小张、小宋、小史、小黄、小贾和我按计划一起去莫斯科餐厅吃西餐——同时也好好庆祝一下我们在交流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

    1984年,中国依然是一个吃“大锅饭”的年代。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平时我们连去中餐馆都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更不要说去西餐馆吃西餐了。

    因此,要不是因为我们承包了,成为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那么去像北惊莫斯科餐厅这样的全国顶级的高级西餐馆吃西餐是简直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莫斯科餐厅是1954年开业的特级俄式西餐厅,建筑风格充满俄罗斯情调。

    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多次举行宴会,接待重要外宾。

    餐厅的早期服务对象主要为苏联援华专家、驻华官员和赴俄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

    六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莫斯科餐厅改名“北惊展览馆餐厅”,桌上的刀叉被撤下,俄式大菜一度变成了蛋炒饭、盖浇饭等中餐。

    改革开放后,莫斯科餐厅恢复了雅致与宁静,1984年11月又恢复了莫斯科餐厅的名号并恢复了原来的特色服务。

    到了新世纪的2000年,莫斯科餐厅进行了开业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改造,旋转木门改成了金属旋转门,雪花穹顶改成了雕刻吊顶,木质高背椅换成了欧式大沙发,装饰上也杂糅了很多其他元素,从俄罗斯到西欧的风格都能找到。

    到了2002年,莫斯科餐厅取得了餐饮行业的五星级资质,但很多老顾客表示更认可莫斯科餐厅原来的装潢,新的装修反而让餐厅失去了“怀旧”的功能。

    因此在2009年莫斯科餐厅再次选择重装,拆掉九年前的装修,改回1954年苏联式风格的原貌,并在当年的9月,“复古”后的莫斯科餐厅开门迎客,还原了刚刚开业时的装潢......

    这次的《全国性微型计算机成果展览交流会》在北惊展览馆举办,离莫斯科餐厅并不很远,因此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北惊莫斯科餐厅,通过旋转木门,可以看到高大的红色雪花穹顶,整个餐厅的装饰充满浓重的俄罗斯风格。

    餐厅内,绿色的地毯,一排排整齐的传统西餐桌;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餐桌二边有六把套着红色椅套的木质高背椅,加上头尾,共有八把。

    一个身着白色衬衫,外面套了一件黑色马甲,脖子上系着一个黑色领结的服务员热情地迎上来引领我们入座。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去正式的西餐厅吃西餐,我们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小贾一屁股坐在了我的身边,实际上,大家也都早已看出了小贾对我有意思,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会把我身边的位子让给她。

    坐下后,开始点菜了。

    服务员递上精致的菜单。

    “牛排!我点牛排。”小黄人虽然瘦,但却喜欢吃肉,因此看到菜单上有一个叫“铁板牛排”的,就第一个叫了起来。

    在那个年代,吃牛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买牛肉要牛肉票,而牛肉票只发给回族,因为他们不吃猪肉。

    “鱼不错。我点条鱼!”小杨的肾脏有点不太好,不宜吃得太油,因此看到一个叫“黄油烤鱼”的菜,就指着说道。

    在那个时代,买鱼需要鱼票,而鱼票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发给每个家庭,因此有鱼吃,还有牛肉,大家感到那简直是.....过上天堂的生活了!

    “蔬菜呢?哦,这里有了,我点个蔬菜沙拉。”小史看到有了牛肉,有了鱼,于是就想点个蔬菜,但找了半天,菜单上就是没有,好不容易看到有个叫“蔬菜沙拉”的菜,就毫不犹豫地点了。

    “再来个汤吧!这个‘俄式罗宋汤’不错,我就点这个了。”小张见大家点得差不多了,就点了个汤。

    于是,有牛肉,有鱼,有蔬菜,有汤,八个人,虽然只是三菜一汤,但在那个年代,大家已经感到很丰盛了,于是老刘叫来了服务员,准备下单。

    老刘在我们承包体内是负责公关的,因此遇到对外打交道的事,自然都由他出面。

    服务员来了,看了一下我们点的菜,又看了一下我们八个人,面带疑惑地问道:“就点这些?”

    “是。”老刘看着服务员明确地答道。

    “你们八个人?”服务员仍然面带疑惑地问道。

    “对,我们八个人,怎么啦?”老刘见服务员不停地问,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没好气地反问道。

    “这......可能不够吃......”服务员见老刘不高兴了,于是面露难色地解释道。

    “没事,我们只是来莫斯科餐厅尝尝,不求吃饱,少一点就少一点。”我在一旁怕老刘和服务员吵起来,于是就客气地对服务员解释道。

    “不是少一点不少一点的问题,是八个人,点了四道菜,里面有二个还是一个汤,一个沙拉,主食只有二道,这八个人怎么吃?”服务员见我们还是不理解他的意思,就只能委婉地继续解释道。

    “什么意思?”这下,我们全懵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服务员见我们还是不懂,仿佛明白了我们是第一次吃西餐!

    “这西餐和中餐不同,中餐是点一桌,然后大家分享,而西餐是每个人点一份,自己只吃自己点的那份。”服务员耐心地给我们解释道。

    “每个人只吃自己的那份?”大家仿佛有点听明白了,但又不是很明白。

    服务员见状,就干脆把怎么吃西餐,以及西餐的一些基本常识给我们来了个“科普”。

    原来,吃西餐还真有些讲究的!

    比如上菜,必须是按下面的顺序:

    首先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酒,沙拉、什锦冷盘和局蜗牛等。面包和黄油一般在开餐前五分钟左右送上;

    然后是汤:一般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和法式葱头汤等;

    接下来是副菜:通常有鱼、虾、海鲜等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酥盒等菜肴;

    再接下来是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排。

    服务员不管我们听懂没听懂,向我们来了个吃西餐知识的“一锅端”,最后向我们推荐道:“你们点的这个‘铁板牛排’算是西餐中的一个经典,这‘黄油烤鱼’也不错,这二道菜都是我们莫斯科餐厅的招牌主食。”

    听了服务员这么一介绍,我们才刚刚明白过来这西餐该如何吃——那就是每个人只点自己的那一份,然后自己只吃自己那一份,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自顾自”!

    “那我吃牛排!我要享受一下回族的待遇。”小张听了服务员的介绍,就表态说他还是要点“铁板牛排”。

    “我还是点鱼!”小杨坚持他原来点的“黄油烤鱼”。

    “如果简单一点,你们还可以再点个汤,刚才你们点的那个‘俄式罗宋汤’也是我们这里的招牌汤,至于‘蔬菜沙拉’,则可以不用叫了。”服务员善意地向我们推荐道。

    服务员很会说话,用词也很有艺术,他看我们都是很节约的人,于是建议我们可以把蔬菜沙拉省了,同时用了“简单一点”这词,而不是“节约一点”——以免伤了我们的自尊心!

    “你点什么?”轮到小贾了,我见她还在看着菜单,就问她道。

    “我也不知道......你点什么?”小贾看了半天的菜单,犹豫地看着我问道。

    “我?我点‘铁板牛排’,但‘俄式罗宋汤’就免了!”我听了小贾问我点什么,就看了一眼菜单,指着菜单上服务员推荐的“铁板牛排”对小贾说道。

    我心里想:“俄式罗宋汤”在家里我妈也做过,不就是番茄加牛肉吗?已经有了牛排了,这不是和“俄式罗宋汤”里的牛肉重了吗?再说这汤有什么好喝的?

    “那我和你一样!”小贾说着把菜单往桌上一放,笑着说道。

    我这么一说,大家仿佛都和我想的一样,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点‘铁板牛排’,但不要俄式罗宋汤!”

    那时,我们是一帮“大老粗”来到莫斯科西餐厅这种“文人和贵人”来的地方,因此我们不管吃西餐的这么多“套路”。

    另一方面,“俄式罗宋汤”实在是一种在中国普通老百姓里面家喻户晓的汤。

    好不容易菜点完了。

    “这样你们就光点一道主食?”服务员看了我们点的菜,挠着头皮问道,显然他还没有遇到过这样吃西餐的。

    “是,有问题么?”我不解地反问道。

    “问题是没有问题,只是......”服务员嘟哝着答道,转身离开去下单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是:当时,在一个吃“大锅饭”的年代,城市中的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是千篇一律的¥36元+¥4元奖金,而农村里的农民,按工分算,在一些贫困的地区,比如AH淮河以北的农村,一个工分当时才¥2分钱。

    因此上正规的西餐厅吃西餐这种事,真的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承包了——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成为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我们也不会舍得去!

    不久,服务员又回来了,开始细心地给我们解释了西餐中的叉和刀是怎么用的。

    “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吃的时候,左手用叉叉起食物往嘴里送。”服务员一边讲一边做着示范。

    “哦,原来外国人都是左撇子!我们是右手拿筷子吃东西,他们是左手拿叉吃东西。”老刘的嘴就是闲不住,听了服务员话,就调侃道。

    “吃牛排或鱼的时候,先用刀把牛排或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才慢慢往嘴里送。”服务员又不厌其烦解释了等会牛排和鱼上来了,西餐中的正确吃法。

    由于餐厅里的客人不多,因此菜上得很快,不一会,就在服务员在给我们解释吃西餐中的一些规则的时候,菜上来了。

    只见一个服务员用手托着一个大盘子走到我的右边,里面是我们点的牛排和鱼,把一份“铁板牛排”放在了我的面前;

    然后又绕到坐在我左面的小杨的右面,把一份“黄油烤鱼”用左手放到了他的面前;

    然后又绕到坐在小杨左面的小张的右面,把一份“铁板牛排”用左手放到了他的面前;

    然后又绕到坐在小张左面的小宋的右面,把一份“铁板牛排”用左手放到了他的面前。

    小宋看着服务员这样绕来绕去,就对服务员说道:“这么麻烦干嘛?绕来绕去的。直接放在桌子中间,让我们自己拿自己的不就完了?!”

    服务员听了,笑着说道:“不行!我们上西餐是有规定的,上主菜时,必须从主宾开始,在他的右侧用左手上菜,然后顺时针到下一个,同样必须从右侧用左手上菜。”

    “哦,原来这样,看来今天这顿西餐没有白吃,来了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小杨笑着说道。

    好不容易菜上完了,大家开始拿起刀叉,按先前服务员教的方法,开始吃了起来。

    小史左手拿起叉,右手拿起刀,准备把牛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

    然而小史切了半天,牛排却纹丝不动。

    旁边的老刘看到了,笑着说道:“小史,用点力,你怕它痛啊?!”

    小史试图加点力,无奈怕这用力过大搞碎了碟子。

    这平时拿惯了菜刀的手,在切菜板上剁猪排,那是手起刀落猪排应声而开,现在拿着吃西餐的小刀,在一只小瓷碟子上切牛排,这个跨越确实有点大!

    老刘在一边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一把从小史手里夺过小刀,说:“我来帮你切!”

    这时小贾在一旁看了,也把小刀和盘子往我面前一推,撒娇似地笑着对我说到:“你也帮我切一下吧,我也切不下来。”

    女孩子,总是喜欢让自己心仪的男孩子为自己做点什么,以此来满足一下自己是个胜利者的感觉,因此小贾看到老刘主动提出帮小史切牛排,起了好胜之心,也让我帮她切牛排。

    在众目睽睽下,小贾让我帮她切牛排,这实在让我有点不好意思,然而就在我为难的时候,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大响!

    就在大家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服务员走了过来。

    原来,是隔壁桌上的一对年轻男女,也叫了“铁板牛排”,那女的也试图用小刀去切牛排,但切了半天也没有切下来,于是那男的就去帮忙,结果用力太大,这牛排倒是切开了,这瓷做的碟子也被切成二半了!

    那对青年男女此时这一脸尴尬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双双把目光投向走来的服务员。

    原来,西餐中用小刀切割食物时,是有讲究的,即餐刀和餐叉向盘子外侧稍加倾斜,而不能垂直使用!

    但作为初次去西餐馆吃西餐的人来说,未必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因此在切牛排时把碟子切成二半也就不奇怪了。

    小史看着这一幕,就笑着对老刘说:“你看,你看,你来帮我,最后肯定也和隔壁那个桌上的一样,把碟子切成二半!”

    我见状,就顺势把小刀和盘子推还给了小贾,笑着对大家说:“用什么小刀!装什么斯文!平时我们在家吃大排骨不就是用嘴直接咬吗?!”

    说着,我就放下手里的刀和叉,直接用手抓起牛排,放到嘴里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说道:“好吃!”

    大家见了,就笑着都放下手里的刀和叉,直接用手抓起起牛排,放进嘴里直接啃了起来......

    平凡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但偶尔也需要一些诗情画意和幽默情趣来进行点缀。

    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弗希德。

    【下章看点】

    《全国微机应用成果展览交流会》结束了,X拿去参展的“SGT-21微型工业电脑”在项目初选中进入了排名前五十,接下来开始角逐奖项的评选了......X能获得一个大奖回去吗?

    在回上海之前,X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北惊香山看枫叶,一路上,面对小贾的撒娇,他发现自己对小贾的情感出现了新的微妙变化......X对小贾的情感又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欲知详情,请见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