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煤老板的那些事

第八十四章 陈晓雨和林总的朋友一起做公益

    在陈晓雨心里一直种植着一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陈晓雨七八岁的时候,陈晓雨的母亲就带着陈晓雨一起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洗衣服,种菜,打扫屋子。

    陈晓雨记得那是村里的一户孤寡老人,家里就一个人,平时洗衣服,洗被子拿时候家里没有地方洗,都是拿到小溪里用木棒子捶被子,小溪四周都是枫树,溪流比较窄的地方堆积几个大石头就可以在小溪胖洗衣服被子。

    老人去小溪里不安全,陈晓雨的母亲就定期给几个孤寡老人洗被子,扫到屋子,那时候老人家家里条件也都不好,看见陈晓雨跟着一起陪着母亲,和母亲有个伴,老人会给陈晓雨拇指那么大的冰糖一小块,陈晓雨当时不仅嘴里吃着甜,心里更甜,帮助人是打心眼里开心地。

    后来陈晓雨上小学以后也会给学校周围的老奶奶抬水,帮忙着扛柴火。

    学校以后定期组织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擦窗户,拖地板那些简单,轻松的活,小孩子灵巧,擦窗户比较方便。

    陈晓雨想着现在有能力了,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先从小事做起,陈晓雨和林总选择了两个偏远山区,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煤老板的亲戚,几个一起开着车给山区的孤寡老人送米,送面,送冬天的棉袄和被子。然后一家再给500块钱。

    遇上哪家有生病严重的,就多给几百。

    遇上哪家的小孩上学的,钱不够的,陈晓雨他们都会登记,长期支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陈晓雨心里特别有感触,那种考上了大学而上不了大学的滋味不好受,因为穷人家的考上大学是最好的一条出路。

    在山区的路也有很难走的,还好开的都是越野车,底盘比较高,只是村里的路比较狭窄,路边的石头,树枝刮着车子是在所难免的,不过跟着比起做好事的心情比起来,那简直就不值一提了。

    最触动陈晓雨他们一行人的心的是,一个小姑娘,正在上高中,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妹妹,父母因为生病相继离世,留下他们姐妹两个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个小姑娘叫凌佳悦,平时放学回家就得上山帮着爷爷奶奶干活,春天种地,夏天除草,秋天收获。

    家里的家务活也都是凌佳悦在煮饭,洗衣服,打扫屋子,佳悦的奶奶年纪大了,平时走路走快了都会气喘。

    佳悦很争气,她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第一第二,忙完家务活才是她读书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也没有钱交网络,更别说上网了。

    家里虽然简陋,桌子凳子,还有一面擦得很干净的衣柜,是以前古老的衣柜,没有上油漆,有两个老鼠洞,一家人的衣服都放在这个柜子里。

    衣服也不多,佳悦的衣服也都是邻里乡亲给的衣服,佳悦穿不上了,正好洗干净了妹妹再接着穿。

    墙壁上最好看的画就是凌佳悦俩姐妹的奖状了,都说穷人的还是早当家,这一点都没有错,但是佳悦没有选择,她想改变这种生活,努力读书,让爷爷奶奶也过上好生活。

    但是她又怕自己考上大学没有钱上大学,家里已经是家徒四壁了,她想早点出去打工,贴补家用。

    凌佳悦的奶奶说:“每到秋收的时候,我们忙不过来,佳悦就在家里帮忙收麦子,收豆子,学校的老师找到家里来,问我们为什么不去上学,看着在地里忙碌的佳悦,有时候老师也帮忙着干一会,我们也是无能为力,不能让凌佳悦像别的女孩子一样,在家里享福,天天忙得这么辛苦。”

    陈晓雨他们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然后他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资助像凌佳悦这样成绩优秀,家里困难的学生。

    陈晓雨把这里的所见所闻发给林总看,还拍了几张凌佳悦家里的照片,凌佳悦的贫穷,以及那满墙的三好学生的奖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震感了林总,他也觉得该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林总决定从“点石成金基金会”里专门设置上学资金资助款项和贫困山区老人养老专项。

    虽然我们能帮助的有限,但是少一家的苦难,贫困山区多毕业几个大学生,那就算我们对社会的一点点帮助。

    最后经过林总,还有几个煤老板的家属,统一了意见,一直资助到凌佳悦大学毕业,每个月再给500块钱的生活费,供凌佳悦的爷爷奶奶买生活用品。

    林总还让陈晓雨和同行的朋友一起去附近几个村里寻找贫困的家庭,和当地村委会达成协议,定期资助这些贫困的家庭,供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