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启示录

第一章:改朝换代

    人类、或人族,都指的是一个大范围概念,在这个大概念中还存在着许多细化的人种。

    像维京人、嘉伦人、波斯人、罗马人就是几种典型的民族。

    这是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其下还可以按民族划分,比如: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哥特人、斯拉夫人,等等等等。

    大家虽然都是人类,但各自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却风格迥异,这在于同是白人人种的国度、差距还不太明显,等到把黄种人加入进来,那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很晃眼了。

    东方人与西方人,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习俗文化不同。

    拿姓名举例,东方人姓氏在前、而西方人截然相反。

    在东方、帝王用过的名字、平民就不能再用了,这属于对人皇的尊敬;但在西方,后代帝王普遍喜欢重复使用先王的名字,因为有了同名同姓的存在,所以有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这样区分身份的称呼。

    比如查理二世的皇长孙——路易,我们就可以称呼他为路易一世,如果后人能传承下去,那也许会有路易二世、三世,等等等等。

    西方人认为,以先王的名字加持后人,能够激发后人的荣誉感,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庇佑。

    这个风俗在查理二世即位之后,迎来了第一次辉煌。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这只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差异还有很多。

    再举一个例子——新年。

    东西方历法计算有一定差别,但当12个月过后都会迎来新的一年。

    东方人的新年既是除夕之夜,是12个月归零之后的庆祝;而在西方、自光明神下凡之后,圣诞节就成了新年的象征。

    12月25日,这个日子成了新年的标杆。

    在嘉伦,你提到‘过新年’,那其他人一定会想到该装饰圣诞树了、该给孩子们准备礼物了、还要迎接新的一岁了。

    因为神的眷顾,这个节日承载了人间的万福。

    同样,每年的圣诞节对教廷而言、更是个大日子,因为这是光明神投胎人世的日子,是每一个神的仆人都要歌颂的日子。

    每年的这一天,教皇都要现身罗马的圣殿之中,亲自主持圣诞仪式、欢度佳节、庆祝来年。

    这一天没有人会受到惩罚,监狱的犯人都会尝到美味的大餐,教皇也会‘与民同乐’。

    但凡事总有例外。

    教皇尼古拉已经三年没有出现在信徒面前了。

    自公元828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圣诞节都是由几位红衣大主教主持的,教皇以‘身体不适’为由缺席了三年。

    这个理由放在今天连请假条都开不出来。

    但谁让人家是教皇呢?

    任性?

    不、我们得说或许是任性、也或许是什么其他原因。

    教皇近些年确实渐渐淡出了信徒的视线,与此同时、牧师卢卡斯以坐火箭的速度升任至红衣大主教,并渐渐掌握了实权。

    其集中体现于老牌红衣主教伯莱尼的渐渐失势,和《圣童令》的广泛传播。

    直到丕平登基,卢卡斯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为皇帝加冕,这本就是教皇的荣耀,这是神赐予教皇的权柄,却被一个红衣大主教拿在了手里。

    不是教皇、胜似教皇。

    这是对卢卡斯的真实写照。

    但无论怎么说,他与权力最顶峰之间终究有一段距离,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枷锁也在很多地方束缚了他的手脚。

    直到831年圣诞。

    在这个教皇尼古拉缺席的第四个圣诞节,新的教皇——卢卡斯、于当天登基。

    教皇卢卡斯宣布了尼古拉的死亡,同时在权力方面彻底将其驱逐出教会,除了领兵在外的伯莱尼,整个教廷上层部门都换成了卢卡斯的心腹。

    圣诞的钟声刚刚响起,罗马就变天了。

    当日、十字军在罗马四处抓人,并在天亮之前完成了权力的交替,许多迷茫的信徒被抓走之前嘴里还嚼着火鸡肉。

    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抓捕,目的在于清除异己。

    许多教会的老顽固都是卢卡斯行动的阻力,然而这一夜过后、都不复存在。

    那些关押罪犯和异教徒的牢狱迎来了新的客人,惊魂未定的神仆们还没缓过神来,紧接着、又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相继被判处极刑。

    新教皇的登基演变成一场大清洗。

    但你走出罗马,就再也看不见任何痕迹。

    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各个教廷控制下的小国纷纷送来贺礼,甚至丕平都派了使者前来道喜。

    值得一提的是,丕平的亲笔信中称呼教皇卢卡斯为——圣父陛下。

    他主动向卢卡斯低了一头。

    继嘉伦新帝登基之后,新的教皇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且双方高层还在有意增加接触,二者似乎正在构建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盟。

    从微观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两个阴谋家的胜利。

    但从宏观的、大陆民族统一性的角度分析,更加亲密的联合能够促成欧罗巴的稳定,当两个巨人牵起手,那实力肯定是有所上升的。

    显而易见的、联合有助于稳定。

    两个统治者都在努力去完成前代人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稳定、以及和平。

    别看丕平与卢卡斯上位的手段都不太干净,但二人还是希望治下能够和平稳定的发展。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家后院三天两头着火。

    可这人间事啊、往往就是那么不如意。

    教廷虽然统治力很强,但在《圣童令》的死灰复燃之下已经隐隐出现了裂痕,许多小公国在渐渐抵制这种惨无人道的法令,虽然明面上大家不敢怎么样,但孕育动乱的种子已经埋下了。

    而丕平手底下的摊子更难收拾。

    许多亲王本就不满新政府的许多政策,他们驻扎在帝国领土的各处、拥兵自重,再加上各个都是丕平的叔叔辈,中央拿他们基本没办法。

    双方都是在妥协。

    地方只要不太过分,中央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中央传出的许多法令,在地方也难以执行下去。

    在帝国的采邑制度下,各地的官员可都吃着顶头上司的薪水呢!

    关于采邑制,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论述: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就导致了丕平指挥不动基层的官员,而帝都的指令经过各个亲王一转手,执行力瞬间被清零。

    这帮王爵、将军成了丕平政府的‘刺儿头’。

    其中、要属洛林亲王的资历最老、军队最强、爵位最正,所以、这个地位无可撼动的老公爵成了最大的那个‘刺儿头’。

    先帝的大舅哥儿。

    这身份,啧啧啧。

    丕平是吧、你能拿他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