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鹿鼎记里截胡韦小宝

第九章 黄伯的故事

    “老头子家本在辽东,日子也算是殷实,家里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算得上老来得子,早年穷,没办法娶妻,后来日子渐渐好了,就娶了几个娃他娘。”

    “眼见着儿女都长大成人,老大甚至找了个媳妇,正准备婚事之时,突然遇到一伙贼人,打着起义的名头,强行将老大、老二、还有十三岁的老三带上了山,就算落草为寇了,原本这世道就不好活人,落草为寇就落草为寇了,家里剩下我和老伴儿还有女儿度日,日子也算过的去。”

    “后来官府下来剿匪,剿匪需要钱粮,朝廷一时半会又凑不出,地方上只好将剿匪需要的钱粮进行摊派,这样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上了山,落了草,留下一群连锄头都挥不动的老人,那田就更没人耕了……”

    黄伯说着,拿着酒碗和海东青碰了碰,又喝了一碗酒。

    海东青知道,这个时候自己什么都不必说,认真做一个倾听者就最好。

    “后来地方凑不出钱粮,匪患越剿越多,眼看着剿匪无法继续下去,官府又开始清查户籍,知道大部分青壮都上了山,官府开始让各家劝回自家的年轻人,说只要肯下山,则既往不咎,劝返多的,官府还负责发放耕牛。”

    “老汉一时糊涂,信了官府的话,已死相逼劝回了哥三,刚开始官府并未为难老汉一家,可后来过了半年的时间,回返的青壮多了,官府又重新开始剿匪,摊派的杂税就更多了,无法上交的,就要追究以往的罪责。”

    “就这样,老汉的三个儿子最终死在了大牢里。”

    “我那……我那可怜的老三,才不过十四岁……”

    黄伯说着,嘴中不断抽噎着,海东青不好出言安慰,只能默默的将两人再次空了的碗添上酒。

    “原以为这样就完了,可没想到,摊派到老汉加的杂税交不上,加上老汉又是囚犯家属,就这样,家里的田产被乡绅兼并了,我那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跟着受了牵连,被强行送进了官窑,可怜我那老妻,接连丧子失女之痛哭瞎了双眼,最后掉进了水井里,就再也没有上来……”

    “老汉我也无力安葬老妻,只好添了井,千里跋涉投奔这远房侄子,这一路上并不太平,各地都在起义,朝廷到处剿匪,老汉走走停停,眼看着朝廷沦陷,迎来了闯王,没多久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老汉我终于在几年后来到了京城,寻到了我那侄子,这才有了一点安生的日子……”

    “别人说你那屋子是内侍桂公公的,桂公公又跟了海大总管,以后可能就是天上的人了,劝我不要住进去,可老汉我都是大半截身子都埋进黄土的人了,不怕开罪你小桂子公公……”

    “你这小娃娃也算心善,没有和老头子我计较……”

    此时的黄伯已经喝醉了,说话有些含糊不清,侧倒在了炕上,嘴中又好像有着千言万语,不时的念叨着。

    “大宝……别打了,快回来吧……”

    “老二,你隔壁张婶儿家明天要修理草屋,你记得去帮衬帮衬……”

    “老三,爹对不起你……”

    “闺女,你在哪……你娘她去见你几个哥哥了……”

    ……

    听着黄伯语带哽咽的含糊说着,海东青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所以海东青听的也跟着心有戚戚焉。

    海东青记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后世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明朝末年刚好遇上了气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没法填饱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会那么简单。

    其实“小冰期”对明朝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大。

    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往往是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首先,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结果就是朝廷的收税任务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

    这就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

    第二个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

    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

    仅仅是一场大型战争就足以掏空一个国家的家底,可是倒霉的明朝却偏偏要应对两线作战,即北方的满清和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打仗要花钱,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要镇压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就要花更多的钱。

    明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这个死循环也并非完全无解,当时有文人认为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

    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东北的战事才是关键。

    只要东北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

    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

    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东北也就指日可待了。

    不过,这种有损天朝威严的事情,作为明朝著名“键盘侠”的东林党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在东林党一次次阻挠之下,明朝和满清最后的和解希望也破灭了。

    那么东林党人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吗?答案是:没有!

    第三个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后期的那几位奇葩皇帝了,其中第一责任人当属万历皇帝。

    这位爷在位48年,但却有长达30年不上朝的纪录,在万历皇帝的长期怠工影响下,原本家底丰厚的大明王朝终于被彻底掏空。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终于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

    万历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就去世了。

    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爷爷万历帝还要奇葩,他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却热衷于做木匠活,还以自己是“鲁班再世”自居。

    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这七年时间里,大明王朝从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是对崇祯帝在位期间生活的最贴切的评价。

    不过,崇祯帝虽然拼尽了全力,明朝最终还是在他手中被灭亡了。

    后世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观地说,当时崇祯帝手中的“底牌”实在太烂,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种情况下都未必能力挽狂澜。

    因此,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就是由上述三个重要原因导致的。

    当然除了这些,此过程中的宦官专政、东西长对有识官员的迫害,“小冰期”造成的粮食减产,这些辅助因素,也为明朝的灭亡增添了必然的因素。

    思绪回到自身,海东青认为这一切都是历史进程,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他没有想到去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什么,如果自己能够改变,更像改变康熙以后的历史。

    至少康熙在位的数年间还算是个好皇帝,为后世缔造了康乾盛世,国家也是国泰民强。

    然而康熙之后的子孙,雍正兢兢业业,为乾隆攒下了不少家底,也算是个勤勉的皇帝,乾隆、嘉靖之后,清朝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最终导致一些地方主权沦丧,民不聊生。

    近代史更是充满了血泪,如果可以改变,海东青更热衷于改变那段历史。

    现在的自己只想尽快离开这里,恢复自己是个男人的身份,挖了大清关外的宝藏,安心做个富家翁,娶上十个八个娇妻美妾,安安静静享受这虚拟游戏世界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想到这里,海东青不知道觉间借着浓浓的酒意,睡了过去。

    睡梦中他仿佛回到了那个不堪的一段历史,梦里无数孩童的哭啼之声,金戈铁马武器的碰撞之声,一切的一切,犹如自己亲眼所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