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秀袍泽情

百晓生,凤明公

    酒局结束之后,渤海王已经是微醉状态。隋强和周强还有张少洋三个人在一起切磋起来作战方略和武艺。老林和张少泉商讨着如何从其他州府快速的引民戍边。渤海王和张老爷子信步走到了书房。酒是好酒,局是好局,今天这一顿饭对渤海王来说太重要了。一下子走出了困扰辽东二十多年的怪圈。这个怪圈是走出来了,但是对于渤海王来说就进入了另一个怪圈,不同的是这个怪圈是个无情的道德枷锁,把渤海王这个猛虎困在了辽东这个小小的笼子里。最痛苦的是这些话,渤海王还不能对任何人讲,因为他是大桂的藩王是皇帝的亲弟弟,是刘氏子孙。想到此,渤海王不禁发出一阵长叹。

    张老爷子虽然在饭局上装糊涂,搪塞过去了渤海王的话,但是他知道渤海王还会继续向他请教的。因为辽东这个笼子关不住渤海王这只猛虎,渤海王只是受制于道德礼数的约束而不能轻举妄动。否则以渤海王之才,不出十年就会带兵和皇上会猎于洛阳城下。

    张老爷子请王爷坐下之后,坐在了王爷身边的茶几上。片刻功夫,一个小丫头就端来了一壶茶。老爷子客气的说道;王爷请尝尝今年的新茶。

    渤海王轻轻抿了一口失望地说道;二公子从信阳把这毛尖茶运到辽阳,路上耽误时间太长了,他更不该在辽阳炒制,而是该在信阳把茶炒好之后再运输,那样的话既能保住毛尖原有的清香,还能更好的贮藏。

    还没等王爷把话说完,老爷子就开始拍掌叫好了,老爷子高兴的说道;不是老朽吹捧您,辽阳城没有第二个人能品出这种境界。老朽没有别的爱好,平常就喜欢喝些茶,茶是好东西啊。占据金木水火土,生长于土壤的一种植被,用铁锅炒制,开水冲泡,真是人间极品啊。实不相瞒,您的话一字不差。只是您只品出了茶的味道,尚未鉴别出您的境遇。

    老爷子这么说,渤海王一下子有兴致了。立即问道;老人家何处此言啊。

    风明公答道;世人皆知辽东是个烂摊子,可是承蒙上天不弃。天降明主于辽东,这么多年的难题,今天被您一扫而光。辽东这个烂摊子不出三年就会成为府库充盈兵精粮足。届时不仅自保有余,反而有了一争乾坤的底气和实力。到时候才是您噩梦的开始,王和皇都是先皇子孙,不同的是王的子孙只能在一个地方世世代代为王,而皇上的子孙就不一样了。他们将时代为大桂的君主,哪怕是迂腐无能之辈,也是天下人的主子。当然您不在乎是王还是皇,因为现在的皇上是您的亲哥哥,况且他还是个不错的君王。为了天下百姓您不会和他刀兵相见,因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您贸然兴兵是无道伐有道。即使您身负旷世奇才,也不能摆脱身首异处的结局。对于您来说,兴旺辽东对内消除匪患对外消除异人的侵扰,这些事儿太简单了。完全和您的德才不相配。所以说您纠结的不是兴辽东保百姓,而是要不要和皇上一争高下,准确的说怎么和他一争高下。

    渤海王感叹道;原来这世上还有人如此了解本王。以老先生之意,本王该何去何从啊。

    风明公没有直接回答渤海王的话,只是轻轻喝了口茶,淡然说道;瓜熟蒂落,水道渠成。

    渤海王不解,继续问道;你说的是那个瓜啊,那道水啊。

    风明公说道;章安这个瓜,李新这道水。

    说道这两个人,渤海王犹如晴天霹雳。惊得连茶杯都端不稳了。这两个人是渤海王的噩梦,先皇在世的时候最倚重的重臣。内事不决问章安,外事不决询文英(李新字文英)。两个人犹如大桂朝的两把利刃,让内外敌人都不敢轻举妄动。这两人在朝中的威望甚巨。之所以风明公如此的看重这两人,是因为他们两人代表着一套对内治理和对外防御的政策。如果章安倒台或者出事儿的话,接任者一定不会延续前任的治国政策。同样如果兵部尚书不是李新的话,新任尚书也不会遵循李新的对外防御策略。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前任的阴影中,如果不折腾的话,怎么提拨自己的党羽怎么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异类。所以说大领导换了,一定会换一套人马和政策,要不然新领导如何立足立威,更别说立功立德立言了。所以说无论是谁接替了章安和李新都会大动干戈,大肆的折腾一番,这也怪不得别人,怪只怪他们两人太优秀了。而皇上的高明就显于此,不折腾不闹腾,继续重用前朝重臣,一切按部就班的推进。皇上登基那么久没有斩将立威,也没有对内外政策做大肆的调整。只是对一些贪腐的官吏进行了打击,对不合时宜的政策和礼数进行了纠正。

    渤海王缓缓情绪说道;章安在天下宁,文英死大桂亡。

    风明公屡屡胡子说道;您想离开辽东必须让他们俩个消失,否则的话。

    老人家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谁都知道结果。

    渤海王岔开话题说道;不说这个了,有的是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老先生感觉隋公子这年轻人怎么样啊。

    听到隋公子,风明公的眼里充满了异样的光彩,说道;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为上将军。隋强是前后几百年难遇的将才。您如果想让隋强和李新对垒的话,得有个条件。章安不在了,隋强才有战胜李新的希望。您也知道打仗打的不仅比的是两军战力和主将的谋略,身后的钱粮也是重要因素。

    渤海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笑声让张凤明毛骨悚然。

    风明公问道;王爷何至于此啊,隋强英勇但是短时间内战胜李新的几率不大。更何况李新手下的那些悍将您也是见过的。王硕,雷布连,都是不可小视的人物。辽东的兵马刚刚起步,五年之内没有和朝廷兵马对抗的实力。

    渤海王说道;风明公所言甚是。以地方对抗朝廷,尤其是武力推翻大桂其难度简直是无法想象。远的不说,三年之内能彻底解决异人就不错了。刚才隋强和少泉的策略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自保,如果想彻底解决异人的问题,还需要精兵强将主动出击,不是把他们打怕是把他们打死,打到那些强盗今后做了鬼都不敢再来侵犯我们。只有把异人收拾好了,把辽东经营好了,才有下一步动作的可能。但是老先生有个问题没有考虑到,章安今年五十有七,李新也五十开外了。皇兄现在虽然很倚重他们俩个人,但是也在积极的寻找这两位的继任者。岁月不饶人,为了保证中枢不出现权力真空,皇兄就必须为两个人找我副手。放眼大桂能接替李新的最大候选人是兵部侍郎杨硕。但是杨硕这个人有个很大的缺点,恃才傲物。虽然居高位,但是从没有亲自带兵打过仗。他对外政策比较柔性,政治笼络和经济打压为主,不主张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是带兵的将领们就不理解这个,因为武将只有通过战功才能升迁。所以杨硕的上台对那些征战杀伐的将领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儿。可是除了杨硕之外,大桂没有人更合适接替李新的人。那些跟随李新出生入死的武将接替他的几率太小了,皇兄和先皇注重以文制武。他很难从武将中提拨一人做兵部尚书的。

    张凤明很佩服渤海王的一番分析,淡然说道;王爷是人在辽阳心在洛阳啊,离开朝堂那么久了对洛阳的人事了如指掌,但是您低估了皇上的谋略。老朽认为皇上一直在物色李新和章安的接任者。但是这接任者必须和前任能保持萧规曹随。至于您说的李新的接任者是杨硕,老朽很认同。但是也不排除皇上提拨新人将朝中重要位置年轻化。边防武将接替李新几率为零。可是您该知道,现在大桂是文昌武盛。接替李新的人也大有人在,您千万不要在杨硕身上下功夫。

    渤海王很诧异,难道还有别人比杨硕更适合接替李新吗。

    风明公看着渤海王诧异的表情,说道;老朽判断,皇上会启用年轻人接替李新。接替章安的人依然会选择上年纪的。比方说禁军统领冯辉和城防营指挥使周勇,冯辉是先皇的亲外甥皇上对他一直是信任有加,至于周勇的身份,王爷估计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吧。他可是逍遥散人的弟子。您敢大胆授权给隋强,皇上为什么不敢重用冯辉和周勇呢,要知道这两个人也和皇上有着兄弟般的情谊。

    渤海王听到这话很是吃惊,逍遥散人是先皇的亲哥哥。难怪先皇会把城防营交给周勇。更奇怪的是周勇的身份自己都不知道,张凤明这种辽东闲散富翁怎么会知道啊。

    风明公看着渤海王吃惊的表情,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从书房的暗阁里取出了一本小册子递给了渤海王,云淡风轻的说道;拿去吧,有时间了研究一下。暂时不用管朝中的变动,因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先把眼前的事儿做好吧。

    渤海王接过来之后,随意翻了翻。小册子里居然都是朝中大员和皇亲国戚的秘密。张家生意这么大,能掌握一些朝中大员的秘密也不足为奇。所以渤海王很坦然的把小册子放到了衣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