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夷陵之战重写

第三十三回 还旧都先主魂灭 归故园孔明身隐

    却说陆逊召集了众将,帐下分左右坐定。因听吴亡,皆面有惶惶之色。逊涕泣告曰:“吾忝为大将,有守卫边庭之责。今建邺已陷,主上不知所踪,实乃吾之罪过。”后目视诸人曰:“如今国既已亡,身后无主,纵退了汉兵,徒无益也。吾只得一死以谢东吴,公等可自降汉,以保身家。”时阶下冯斐进曰:“国家沦丧,乃天数耳,非都督之过也,何必如此!”逊泣曰:“蒙主上托以大任,却失城辱主,此罪万难脱矣。吾一心求死,切勿再谏。”众人闻言皆下泪。逊拔剑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荷国恩而不能报,今虽殒命,犹遗恨也!”遂自刎。后人有诗叹曰:

    非是忠臣智术疏,苍天有意绝东吴。

    湖口江畔魂归处,犹恨当年陷太初。

    陆逊既亡,部将持首级献城,投降赵云。云感陆逊忠烈,令厚葬于长江边。是以东吴皆平,云一面遣将驻守各郡城,一面送书往先主处报捷。两处捷报均得入许昌,先主览毕大喜。群臣奏曰:“既四海得平,陛下宜还旧都,以孚天下之望。”先主从之,乃下旨于次月初七还于洛阳,遣使令教孔明、赵云等有功之士,皆还朝听命。

    是夜,先主宿于许昌宫中,尚未入寐,忽得见一老者蹒跚而来,视之,乃三清仙翁也。先主遂起身行礼,仙翁笑曰:“陛下已得天下,抚有四海,可喜可贺!”先主曰:“朕未敢专功,实仰老丈之神威也。”仙翁曰:“今既功成,汉室得兴,老朽正欲请陛下兑现昔日之言。不知陛下可有未尽之事?”先主曰:“夷陵之诺,朕不敢忘也。惟请仙翁宽限数日,待还旧都之后,将身后事议定,便任由处置。”仙翁微笑颔首,随即消去身形。次日,先主渐感躯体沉重,知大限将至,下旨将还朝之日更为三日后,并教传太子刘禅自成都来洛阳。众臣奇之,却也依圣旨准备。

    三日已过,先主于銮驾之上,迤逦归洛阳而去,许昌百姓尽皆出城跪送。待至洛阳,先主设朝,依所载功劳,一一封赏群臣,并大赦天下。时马超出班奏曰:“臣父弟昔为曹操所害,今既灭曹魏,臣请发贼首之墓,以雪此恨。”先主从之,下旨令马超发掘曹操之墓,将棺内尸首抛出,悬于城上示众。再挫骨扬灰,以示儆戒。复令焚烧曹氏宗祠,毁去庙中牌位,观者莫不称快。又有近臣奏曰:“魏、吴虽灭,然辽东公孙氏、南蛮孟获仍未剿除,恐日后为患,伏请陛下早图之。”先主曰:“朕征战半生,得还旧都,已属不易。如今神思空乏,病体孱弱,无可用也。公孙孟获,窃居一隅,非能成大事者,且留待后人图之。”

    数日,太子至洛阳,入宫中谒见先主。先主赐坐,执其手曰:“朕穷一生之力,幸得天命护佑,终得复汉室。如今朕自知来日无多,特嘱身后之事,汝须用心在意!”太子跪伏于地听旨。先主乃授以贤德之说,传仁正之念,反复叮嘱宽恤臣民之教,太子皆伏首领命。先主又传众臣入殿,令尽心辅佐太子理政,凡事大小,不可怠慢。

    却说入夜时分,先主正于御案之上冥思,忽报诸葛丞相请见。先主唤入,正欲发问,见孔明先跪于驾前请罪。先主奇之,乃问缘由。孔明曰:“臣昔时受陛下三顾之恩,出山辅佐,今幸不负所托。然臣离草庐之时曾与弟诸葛均约定,功成之时即当归隐。故星夜见驾,特请陛下准臣辞官归乡,颐养天年。”先主曰:“朕已年迈,寿禄将近,嗣子孱弱,恐难当大事。若丞相弃朕父子而去,置社稷于如何?望三思。”

    孔明跪奏曰:“陛下英明神武,天下归心,朝中颇得其人。蒋琬、费祎、马良、陈震、秦宓等,谙熟治国之策;赵云、马超、冯习、张南、傅彤、姜维者,精悉武功韬略。诸臣共佐,社稷无忧,此其一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只求竭尽微末之才,以安天下之黎庶。今既功成,不敢留恋富贵,此其二也。臣领兵多年,常有疾病,未能痊愈,再劳神思,恐短寿耳,亦无益于国,此其三也。还请陛下宽之,容臣归隐。”

    先主闻言,心内忧乱。又见烛灯之中,孔明面容憔悴,神色已疲,知其多年操烦于军国政事之中,所耗心血甚巨。当下愈发不忍,亲往前扶起孔明,曰:“丞相之意,朕已知悉。既意已决,朕不再劝阻。”乃下旨意一道,准孔明回南阳养病,大小官员,一应不准叨扰。并赐以金银财物,令御林军一路护送还乡。后人有诗曰:

    功盖三分屈指数,惟有一心酬三顾。

    锦衣得归故乡去,余年犹自耕陇亩。

    孔明既去,先主加蒋琬为丞相,马良为太尉,陈震为御史大夫,费祎为尚书,共赞朝中事务。此后,先主心神恍惚,一日卧于龙榻之上,三更未眠。正辗转间,门外风声大作,吹得呜呜直响。先主坐起,正欲唤人来看时,又见三清仙翁来。只听其问曰:“陛下既已将大小事务一一安排,余愿是否已了?”先主大笑,再无挂念,未有分毫恐惧之意,神魂立泄于体外,飘飘而上前来。仙翁执先主之手,乘云而去,当下不见了踪影。次日,近侍见先主亡于龙榻之上,急传医士,方知乃因病驾崩,时年六十九,在位十年。于是众臣一面举哀,一面拥太子刘禅为帝,是为后主。改元龙兴,以承汉祚。

    却说后主传旨奉常,葬先主于汉帝陵。依礼发丧之时,抬棺者皆觉太轻,不敢隐瞒,乃报与后主。后主奇之,自往开棺,才知其中并无一物,仅余遗体所着之服。闻者无不惊骇,皆以先主为神。后主遂下令以先主生前常穿袍服、战甲填于棺木中下葬,后常往祭之。惟不知先主神魂俱灭,实令人叹惋。后人有《挽歌》一首,正应其事,诗曰:

    夜下枯山外,月上天色中。

    萧林纵旧叶,昏鸟暗惊风。

    功名两相忘,成败原是空。

    虽存忠孝节,犹乞寿乔松。

    灯摇坠花日,木落风息时。

    幽恨久难闭,长梦固自失。

    逝世岂殊料,生而即知之。

    往见他人去,今遇方有思。

    歌者吟其行,闻者效其哀。

    鸡玉镇冢土,血帻揭杖白。

    陨魂逐部曲,残魄绕阴牌。

    寄身归永夜,徒步掩泉台。

    万世此间止,流光莫如梭。

    仰祝凭吊语,追念惟长歌。

    祭罢终还散,礼毕亦无何。

    方别送各人,孤立谁向说。

    却说孔明昔日出山时,曾教弟诸葛均躬耕于彼,以使田园免于荒芜。今归隐故园后,孔明勤加躬耕,犹似当年在南阳之时。白日便唱诗耕稼,夜晚即与弟饮酒论议。更时时教导其子诸葛瞻,授与兵书阵法,教导治国韬略。后瞻亦入仕,官拜卫将军。其孙诸葛尚龙兴四年任中郎将,后追随姜维平定辽东,屡立战功。

    自此三国归汉,为一统之基业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主掌政三十余年,传于太子刘璿。璿亡,再传其子,由是汉室延续,连绵不绝也。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高祖雄才起先汉,帝星流光临长安。

    盛继百载皇室倾,桓灵无道纵阉宦。

    乱世奸雄行霸道,祸国反贼扬凶残。

    黄巾妖众兴叛犯,凉州逆臣卧金銮。

    司徒妙策诛伪善,豪强并起据河山。

    张鲁张卫驻汉中,孙坚孙策举江南。

    袁绍屯兵守河北,马腾积粮御内关。

    袁术猖狂拥寿县,刘表无德坐襄樊。

    张济张绣聚宛城,刘焉刘璋领二川。

    陶谦吕布公孙瓒,各逞雄才治一端。

    曹操奸伪称汉相,连动干戈欲示强。

    东推西进荡平壤,南征北讨扫丘荒。

    皇裔玄德靖王后,力扶危主结关张。

    谋短何寻立锥地,四海难容感彷徨。

    南阳三尽殷勤礼,诸葛拨雾现云阳。

    智取荆州勇夺川,困龙飞腾入剑江。

    可叹吴主背中刺,失却兄弟亡家邦。

    大起蜀兵七十万,东征讨逆显鹰扬。

    梦游三清听仙语,天命既归复何伤。

    收得荆襄治故土,再起王师还旧都。

    孔明雄师出汉中,先主天兵降穹庐。

    连克二京震关内,又诛叛逆剿曹虏。

    子龙策马袭江东,弹指间隙灭孙吴。

    高祖豪义曾斩蛇,后主承祚登九五。

    刘氏气数终得逆,汉家三兴愿遂如。

    三分画图笑指时,正是后人痴绝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