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五帝:家父唐高宗

第43章 帝相之争(求追读)

    李治眉头一皱道:“此乃灭高句丽的天赐良机,上官爱卿为何反对!”

    上官仪傲然劝谏道:“国虽大,好战必亡,且不说前有隋炀帝三征高丽而亡国,太宗时期多次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靡费无数,如今陛下已经多次征讨高句丽,前年更是大军已经围困平壤,依旧无功而返。”

    上官仪历数大唐征讨高句丽无果的战事,痛心疾首道:

    “为了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无数大唐将士战死,征召民夫无数,赋税靡费无度,我大唐已经付出太多,如果再征高句丽,大唐将会不堪重负。”

    “臣等附议!”

    “前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亡国,如今我大唐已经攻打高句丽两次,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否则将会有亡国之兆。”

    一众文臣纷纷劝谏道。

    文臣是最不愿意打仗的,每一次打仗都靡费颇多,更别说死伤惨重的将士,更是消耗大量的财赋。

    毕竟一个帝国需要用钱的地方极多,既然征讨高句丽无果,不如趁此机会提高民生,这才是他们文官最擅长的。

    李治顿时脸色难堪,不悦解释道:“上官爱卿应该明白大唐已经连续征讨高句丽,将士损失颇多,如果就此放过高句丽,将会前功尽弃。”

    武媚娘配合道:“大唐损失很大,高句丽同样损失惨重,如今刘仁轨已经灭了百济,高句丽背腹受敌,灭掉高句丽的时机已经到来。”

    李治和武媚娘还是颇具战略眼光,他们已经敏锐的察觉出来,大唐灭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将会完成了隋炀帝,还有太宗李世民未曾完成的大业。

    上官仪微微一顿,他知道高句丽削弱,当下朗声道:“此事臣正准备上奏皇上和皇后,高句丽王畏惧我大唐威势,遣太子福男来侍祠,以示对大唐臣服。”

    “竟有此事,陛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可喜可贺!”百官纷纷恭贺道。

    侍祠乃是服侍大唐宗祠,福男乃是一国王子,高句丽做出这个决定的确是准备臣服求饶的姿态了。

    “高句丽臣服了!”

    李治顿时如同一拳打在棉花上,浑身难受。

    而一旁的武媚娘冷哼道:“皇上,高句丽和中原百年世仇,又岂能轻易臣服,以本宫看,高句丽此举定然是诈降,一旦获得喘息之机,定然会再度反叛,所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大唐不可心软!”

    李治凝重点头。

    “皇后所言甚是,高句丽奸诈无比,不可不防!”

    隋唐两朝和高句丽交战至今,早已经立下血海深仇,他怎能轻易改变灭高句丽之心。

    上官仪无奈一叹道:“并非臣等不知高句丽之威胁,而是我大唐已经不堪攻打高句丽重负,据百官上奏,朝堂接连对高句丽用兵,兵役破重,造成大量的士兵逃亡,更有士兵为了逃避兵役,甚至自残手指,以躲避兵役!”

    上官仪见李治依旧坚持攻打高句丽,只能亮出杀手锏。

    “什么,竟有此事!”李治震怒道。

    府兵制乃是大唐的根基,而出现大量的府兵逃亡,又岂能不让李治惊恐。

    就连武媚娘也是眼神一缩,没有士兵如何打仗,如何消灭高句丽。

    上官仪无奈一叹道:“微臣不敢欺瞒陛下!”

    其他百官也纷纷上奏,民间逃兵一事,早已经颇为严重,甚至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李治不由一呆,他没有想到连年的征战,已经让将士产生了畏战心理,尤其是隋唐两朝多次讨伐高句丽而损失惨重。

    武媚娘冷笑道:“自古以来,士兵临阵逃脱者斩!传令下去,将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全部论罪处死,其家人充官,本宫倒要看看谁还敢当逃兵!”

    武媚娘性格刚烈,当初李世民有一个烈马无法驯服,武媚娘直言,她只需三样东西。

    “一根铁鞭,一把铁锤,一把匕首。”

    先是用铁鞭抽它一百下,抽的它皮开肉绽,伤筋痛骨;如果这样还是驯服不了它,那么我就用铁锤砸它一百下,砸的它血肉模糊,筋脉俱断。如果这样还是不能驯服它,证明这马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用匕首直接砍断它的咽喉,让它血溅当场,这样马自然服了。

    如今武媚娘强行征兵,所用的就是此方,你不是想当逃兵么,那就直接用逃兵罪论处,她倒要看看天下还有谁敢逃兵役。

    “啊!此举不可,皇后三思呀!”

    一众大臣不由骇然的看着武媚娘。

    “准!”

    李治强硬道,他知道此举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为了完成父皇未完成的夙愿,以及大唐的战略需要,他必须要消灭高句丽这个心腹之患。

    当下,李治不顾众臣的反对,执意同意了武媚娘的方案!

    下朝之后!

    一众文官齐聚宰相府,围着上官仪议论纷纷。

    “宰相大人,这该如何是好,此策要是推行,天下必将冤狱不断。”一个文官不由皱眉道。

    上官仪也是脸色凝重道:“不行,必须要反对此策,否则此策一出,逃兵走投无路,必反无疑,大唐恐怕会重走隋朝之路,将有亡国之忧!”

    “不如臣等召集满朝大臣,以及国子监学子,联名上书陛下,让陛下收回旨意。”儿子上官庭芝提议道。

    上官仪眉头一皱,心中犹豫,他知道以自己的威望的确可以召集众臣,然而此举却如同谋逆无疑,定然不容于陛下。

    “不可,以下犯上乃是大忌,等同谋逆,宰相大人三思!”太子师郭瑜连忙劝道。

    “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唐基业,我上官仪何惜此身!”上官仪脸色一变,准备推行此策。

    “好,我等现在就联络人!”

    不少文官跃跃欲试道。

    “且慢!”忽然郭瑜出言阻止道。

    “郭大人这是何意,莫非你也赞同逃兵连坐之策!”上官庭芝不悦道。

    郭瑜此人负责教导太子,却屡屡让太子曲解圣人之学,上官庭芝早就对其不满了。

    郭瑜摇头道:“郭某自然不赞同此策,却也不赞同上官大人如此莽撞,以下官看,或许有一人可以让陛下收回旨意!”

    “是谁?”上官仪讶然道。

    “太子殿下!”郭瑜语气坚定道。

    “太子殿下!”

    百官眉头一皱,不解的看着郭瑜。

    在他们看来,太子乃是愚孝之人,一味的对皇上和皇后尽孝,根本不会违背皇帝和皇后的意愿。

    “不!太子殿下虽然仁孝,但是绝非不明大义,我等只需将强行征兵之害和其详细讲解,太子定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郭瑜语气坚定道。

    他和太子李弘接触最多,了解也最深,他相信李弘绝非表面那么愚孝。

    “而且太子仁孝,我等劝说皇后皇上不行,太子或许能够有奇效!”郭瑜补充道。

    一来太子地位特殊,二来太子和皇后关系莫逆,刚刚在废后风波中,站在武媚娘身边,武媚娘想来会听进他的意见。

    上官仪眼神一闪,想到了李弘在巫蛊之祸起到了作用,当下朗声道:“既然如此,此重任就交给郭大人了。”

    “郭某定然不负使命!”郭瑜语气坚定道。

    上官庭芝不甘示弱道:“我们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于太子,联络百官也是势在必行,否则一旦推行此策,天下危矣!”

    “可!”

    上官仪想了想,最终重重点头。

    郭瑜想要再劝,上官仪却不为所动。

    他虽然知道太子并不如表面那般愚孝,作为宰相,他自然不会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身上,哪怕这个人是当朝太子。

    而且他有自己的想法,上一次巫蛊之祸,他没有能扳倒上官仪,这一次,他要凭借此事,联络百官彻底将大权从武媚娘手中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