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流浪

第54章 人圈

    大树湾是达拉特旗的北大门,也是通往鄂尔多斯市的咽喉要道。历史上包头到伊盟(鄂尔多斯)、去山西,到宝塔山就必须从这里过黄河,一直有“打渔划划渡口船,水旱码头大树湾”之称。

    1938年9月,日军侵占了大树湾,控制了黄河渡口,但统治并不稳定,东胜一带驻扎有果脯部队,大土匪解兰天、张奔楼都曾在这里盘踞,人民在敌伪的蹂躏下过着极为悲惨的日子。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大树湾,簸箕湾,水旱码头兵马站。白天官兵抢,黑夜土匪占,日本人窜下一河滩,杀人放火不安然”。

    40年中的时候,这里的果脯部队被调往绥西磴口一带整编,大土匪解兰天、张奔楼被北上的宝塔山部队消灭,这东胜地区逐步回道人民的怀抱。

    日本侵略者为隔断老百姓和抗日武装的联系,强化殖民统治,在统治区域强行划定无人区,搞“撤村并屯”,“集中居住”,美其名曰“集团部落”。“集团部落”周围筑有围墙,只留1个或2个门,门口有日军、伪警察站岗,限制老百姓出入,出入凭“居住证”“通行证”,因此被人们骂为“人圈”。

    黄河南岸的日伪政府目前就在大树湾,在加强了火力的独3旅的进攻下,不到一个小时这一个中队被击溃,独3旅顺势越过了上冻的黄河,大树湾这里暂时由4团防御,配合跟随来的地方干部重建这里的组织职能,建立临时地方政府。

    4团临时驻扎在这里主要的工作还是修建沿黄河的防御阵地,以备独3旅配合傅将军对包头的进攻不顺后,可以继续沿黄河防御日军卷土重来。尽量将战线维持在包头附近,能让后套地区农业和采矿有个和平环境发展。

    这个时期,整个绥远人口只有200来万,绥西大部分没有开发,精华地带只有绥东呼和一带,绥西只有包头,绥远北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是戈壁沙漠,富含矿藏,著名的矿都白云鄂博即位于此。中部有黄河贯通而过,形成河套地区,分前套跟后套,是精华区,包头、归绥等大城市多在此区。南部是鄂尔多斯高原为主体,成吉思汗陵为在此区。

    在抗战时期绥西对日军确实很鸡肋,没什么价值,人口少,地域广阔,所以现在主要是扶植伪蒙军为主,因为对这里不重视,所以给傅将军和总部了机会拿下了绥西。

    在总部调派的部队将大树湾收复后,骑兵团配合北线的部队将伪蒙军7师歼灭,傅将军带着的中路部队和南岸过去的南路独3旅压上去后,经历了一天的交火,日军看大势不可为,主动撤出了包头一线,退回到了归绥一线。

    此处战役,刘江带着的4团几乎没有参战,一直作为预备队被使用,心痒痒的刘江带着魏和尚以观摩的名义上了2次前线,只是因为战斗规模不大,仅仅收获了几十个鬼子人头的能量。

    日军退出绥西,一是因为战略经济利益不大,二是因为绥西一战出现了大量的苏式武器,日军以为老大哥加大了援助,乃至亲自下场了,以抵消日军的战略优势,如果日军完全占领了绥远,外蒙古将处于两线夹击之下,日军也怕老大哥亲自下场,加快加大了日军的“关东特演计划”。只是日军不知道,当前使用的武器,都是我们自己省吃俭用生产出的药品换回来的装备。

    日军退却后,天气日渐寒冷,大军开始休整,4团撤退到后世著名的三盛公水利枢纽站靠近沙漠一侧,绥西日军击退后,这里要继续扩展水利设施,同时修建一座万吨规模的炼铁厂和一座小型铜矿精炼厂,4团整个冬天将在这里边训练,边修建厂房地基。

    寒冷的冬天,战士们在早上训练2个小时后,就跑步到达离临时营房2里多路的建设基地,好在现在条件改善不少,战士们都穿着西北特有的羊皮袄子,顶着寒风用凿子,铁撬一点一滴的挖掘着坚硬的冻土,在政委鹿兆鹏的动员下,每个战士干劲十足,每个战士都知道这里建设好了,对整个抗战将贡献巨大的力量。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建设过程中,战士开动脑筋,在实际碰到的困难一一被解决,近3个月的建设,4团和总部派遣的一个团的战士2500多人将2座冶炼厂房,一座硫酸化工厂房地基修建完毕,只等来年开春,乌拉特后旗阴山上的水泥生产出来就可以浇灌水泥墙,安装青霉素和技术交换回来的生产冶炼设备。

    有意思的是,从小种地的黑娃在营建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天赋,在修建过程解决了不少施工的问题,得到了几个从西北利亚挖土豆转移过来的波兰战俘专家的认可。

    这几个波兰战俘专家没少通过翻译,手脚比划着教导黑娃一些营建方面的知识,临别的时候还送了黑娃一本波兰语的建筑专业书籍,黑娃也好学,将书籍的部分内容,让翻译的通知翻译了一部分出来学习,当然黑娃的老熟人鹿兆鹏就没少受累了。

    春节过后,刘江再次带着战士们出发了,冒着寒风的4团战士们将再次走上敌后战场,这次要回到平安县,同李云龙支队长一起稳固吕梁山一线黄河以东的防线,保护好已经投产的神木榆林一带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