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问仙

第四十四章 钱塘潮涌

    顾佑被赶出皇宫,他举目四顾,发现王羲之已经不知去了何处——大概是在去庐山的路上吧。

    他再转身望向宫城,沉重的大门早已合上,这样一来,司马芸也是无法得见。

    两个对他最重要的人都见不到了,顾佑心里相当失落,在皇城前的广场上来回踱步好几遍,才算大体缓过神来。

    按皇帝的口旨,他应该前去夷洲,而这其实也颇有道理:

    他正经修炼没多少天,就又被王羲之叫到庐山,而后又是建康,最近还被派去樊良湖剿灭圣教据点,几天下来,修炼的事情又被耽误了。搞不好,原来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又会白瞎了。

    他不舍司马芸,也颇心仪仙气氤氲的庐山,但在现下,显然是返回夷洲专心修炼最佳。

    当然,他手中没有青鸟或别的什么方便联络的东西,理论上他即使过淮河投了前秦,皇帝或者王掌门也很难知道他的真实去向。

    顾佑自然不会背晋投秦,但也并非没想过就在建康周边游荡,或者偷偷飞去庐山找掌门。不过沉虑片刻后,他还是坚定了决心:

    自己不能轻易爽约,即使不谈什么圣命难违,他不去夷洲而去别的地方乱转,起码也算是对不起司马芸的父亲,四舍五入一下就是对不起司马芸了。

    话虽如此,他倒也不着急御剑起飞,而是又沿着大街好好逛了一遍,边走边琢磨沿什么样的道路返回夷洲。

    想回夷洲必然要跨过东海,按他最熟悉的路线,往东偏南的方向一直走,可以路过他的家乡吴郡,从吴郡出海再折向南——几乎不用太偏东——便可以抵达夷洲。

    但他并不情愿选择这一路线,因为走这条路肯定会跟自己家擦肩而过。接下来无论是回家探访还是过家门不入,于他而言都有些难为情。

    除了这条路线,他走过的第二条路线是往几乎正南的方向前去,最后因此在金华遇到黄初平。这条线路显然绕得太远了,也出乎他当初预期,他不敢再兜一次弯路。

    他虽然在吴地和夷洲之间御剑往来也不少了,但也就是对建康到吴郡一带的方位比较熟悉,更远的地方,就并不能很好把握方位了,否则他也不会误打误撞来到金华。

    当大街几乎到尽头的时候,他猛然回想起司马芸临别时那句若有所指的话“今天是三月十八”,而每月的十八正是钱塘潮水最大的时候,何不借此机会去钱塘看潮呢?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他也只去过一次,按方位大概是建康南偏东一些,而具体距离远近就需要自己探索了。

    顾佑环顾四周,行人已少了不少。见此他御起银松剑,向南方飞去。

    这次他特意选择了比上次更偏东的方向,在高空中沿着丘陵的边缘徐徐前行。他清晰看见自己左手侧是开阔的水田,右手侧则是起伏的丘陵,一则浅绿,一则深翠,对比明显。

    不知不觉间,一片广袤的深青色水域从地平线上徐徐升起,被顾佑收入眼底,那便是太湖。

    按他读过的书,这里当是义兴郡地界,隔湖相望的则是吴兴郡,而他要去的钱塘江,似乎在更靠南的会稽郡。

    他在太湖上逡巡,偶然抬头看见太阳已有些偏西,便咬咬牙往正南加速飞去。

    约半个时辰后,钱塘江终于出现在他脚下,望上去河道比长江细弱不少,但水流却更为迅疾。

    顾佑沿着钱塘江顺流前行,还没望见汹涌潮水,就先听到了阵阵沉闷的轰鸣声,最壮观的大潮离他已经不远了。

    轰鸣声越来越大,顾佑脚下的水面也由清变浊,扬起阵阵白沫,这是大潮到来的前奏。

    一道几近笔直的白线从海上由远及近涌来,等到达顾佑脚下时已经变为二三丈高的大浪,浪头是如白云一般的水沫。

    大浪扑向海塘,水雾飞溅,向四处散落,有如天女散花。一道浪落下后,后方又有大浪打来,层层不断,气势铿锵,令顾佑明白“万马奔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顾佑继续前行,在一片沙洲看到了更瑰丽的景象: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

    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于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

    顾佑逐渐降低高度,直到几乎擦着浪尖。他在激荡翻滚的潮头御剑穿行,尽情上下翻飞,不时有水沫飞溅,落到他身上,可谓清凉怡人。

    是时春分早过,白日渐长,顾佑在浪间嬉戏了好些时间,直到日落西山。

    他望向上游方向,橘色的夕阳半已沉入水中,在江水上撒上一层金粉。而身后浪潮也弱了不少。见此,他往南岸方向飞去,缓缓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