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60

第三十七章公府

    去时满怀期待,归时怅然若失。

    “殿下!”马车上,龚橙犹豫许久,沉声道:“不只是京城,江南也尽是如此,工人日渐庞大,但却过得如牛马。”

    “终日操劳而勉强过活,他们没有土地,甚至没有房子,一旦顶梁柱倒下,一家倾覆就在朝夕,民间许多士绅对此非议诋欺……”

    “你怎么看?”朱敦汉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盯着龚橙。

    “学生?”龚橙无奈道:“学生虽然心怀天下,但心里却是退缩畏惧,不敢声张一句,生怕家破人亡,只有像殿下这样的大人物,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朱敦汉没有看不起他。

    这是文人的天性。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或许心怀悲悯,但却顾忌重重,不敢踏半步。

    因为代价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大了。

    “至于关掉工场,学生思之,也觉得不可能。”龚橙叹道:

    “数十万,乃至百万的工人,就只能回到乡间种田,可是他们哪有田可种?”

    “没有工场就会饿死,有工场就得朝不保夕,随时流落街头。”

    “也因此,民间争论不休,性子顽固的大儒,就说工场只会助涨富人与权贵之财,奴隶百姓而富自身。”

    “断机器,关工场,回到两百年前!”

    朱敦汉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工场有利有弊,譬如,衣被的价格低了,京城无论是穷富都能穿上棉袄,即使是黑棉破袄,但也比塞稻草和芦苇强。”

    “对朝廷来说,工场收税方便,不需要时刻盯着。”

    “您说的在理!”龚橙犹豫了下,继续道:“可该如何救那些苦命人?”

    “改进工艺,保障安全,抚恤伤残之人。”

    朱敦汉述说着后世的几项方法,但每项都很难施行,或者说短时间内见效。

    从资本家口袋里掏钱,这不是要他们命吗?

    开工场的不止皇商,还有官员,地方士绅,数不胜数。

    他又不是无脑爽文的主角,一意孤行不考虑代价和阻力。

    龚橙犹豫了下,才下定决心道:

    “殿下,为君者,必要对百姓心怀怜悯之心。”

    “放心,我会的。”朱敦汉极其认真道:“如果我真的坐上那个位置的话。”

    回到王府时,莫名地多了几个士子的拜帖,这让朱敦汉有些莫名其妙。

    作为王府总官,钱新德倒是见识广泛:“殿下,您的名声大振,许多士子都想来拜访一二,谋取前途。”

    “我只是在宗人府,根本就管不到礼部的事,更何况还是会试了。”

    撇了撇嘴,朱敦汉讽刺道:“他们怕是拜错佛了。”

    “殿下!”钱总管哭笑不得道:“他们并非是谋求功名,而是想向您毛遂自荐。”

    “您若是之藩,他们这群士子恰好也没考中进士,那入王府,可是潜邸之臣,未来不可限量!”

    “而中了进士,您在朝廷威名赫赫,甚得帝宠,官缺上也能说上话!”

    “好嘛,左右他们都不会吃亏!”

    朱敦汉倒是被整得没脾气。

    他其实知道钱总管没说实话,若是有朝一日他登帝位,这些人才算是真正的发达。

    这也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惠而不费嘛!

    “读书人,心思是真多。”舒王再理会那些拜帖中的诗词策问,他吃了午饭就睡下了。

    赶了一上午的路,确实累人。

    到了下午,舒王被准时叫起,换上了常服。

    然后王府车驾谨慎且小心地驶向了复国公府。

    在车上,石大福为舒王殿下述说着复国公府的辉煌事迹。

    崇祯末年,河南总兵陈永福一箭射穿闯贼李自成的眼睛,使其成为了独眼龙,后来归顺当时的豫王,也就是中兴大明的世祖爷,一路征讨,终于封了复国公。

    后续倒是平淡了一百多年,多次与皇室联姻,出了几个嫔妃,不曾为后族。

    直到四十年前,前代复国公府掌门人,陈敬礼以伯爵统帅大军,平定安西张格尔之乱,从而荫蔽一子为子爵,一门两爵。

    从而在公府中显赫起来。

    如今复国公府掌舵人陈文龙更是在五军都督中任职,掌握十司之中的军需司。

    而其荫蔽子爵的兄弟,则担任贵州总兵。

    至于张格尔之乱,则是从中东跑过来的所谓圣裔,鼓动百姓叛乱。

    初抵复国公府,朱敦汉看着眼前的朱门高阶,感觉比王府不遑多让。

    不愧是两百年来延绵下来的大贵族。

    “殿下!”

    以复国伯陈文龙为首的一干老小,全部出门相迎,毕恭毕敬,丝毫不见桀骜。

    这倒让朱敦汉不好意思:“这次只是私宴,何必如此大礼,这倒是显得见外了!”

    话虽如此,但舒王殿下还是被簇拥着入府,再三推辞下,做到了次席上。

    女眷多是姿色不凡,为首一富态妇女,明显就是夫人,他的未来丈母娘。

    见了一面后,微微颔首,就带着一众女眷离开了。

    两个大舅子,两个姐夫,外加三个叔父在一旁作陪。

    一家人比皇室的男丁加起来还多。

    陈文龙笑吟吟道:“早就听说殿下英武不凡,大异常人,老夫早就想与王府联姻了,只是顾及孝期,如今陛下保煤,老夫才是得偿夙愿了!”

    糟老头子倒是会宽慰人,守孝前怎么不见你上门?

    朱敦汉矜持着笑:“还得多谢老大人为我留着三小姐了,我算是有了福气。”

    陈文龙笑容一凝,然后又灿烂起来,丝毫不以为意:“殿下,您是怎么发觉那库丁谷道藏银的?快与我等讲讲。”

    “当初那阴兵借银可传的邪乎!”

    朱敦汉也没嫌烦,再次讲述起自己的事迹,夸张与写实并重,倒是颇为精彩。

    几人倒是听得有滋有味,陈文龙甚至拍手惊叹道:“竟然能塞四十金圆,这是何等的厉害。”

    说完,他又摇摇头:“这样就太松了,没得滋味,不好!”

    几个儿子也是赞同。

    朱敦汉浑身起鸡皮疙瘩,贵圈是真乱。

    谈起了皇商,几个大舅哥拍手叫好:“这群家伙眼高于顶,以为有几个臭钱,巴结内廷了就敢乱来。”

    “这次总算是吐了血本了。”

    对此,朱敦汉不置可否。

    勋贵也是食利阶层,他们不仅拥有庞大的土地房产,还各个是大商人。

    供应军需物资的商会,多半是勋贵背景。

    水师惨败,不就是这群控制船坞的皇商勋贵们想着一套船坞用百年,节省成本赚钱,

    至于增添机器,改进海船,都需要投入,他们可没这个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