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60

第六十三章归京

    一直到了月底,北京传来的消息极为惊人:

    宣仁皇帝的皇子在中旬出生。

    月底,朱敦汉的庶长子也出生了。

    一个月份,皇家诞生了三个男丁。

    可谓是不来则已,一来惊人。

    至此,朱敦汉接受了争储双输的局面,开始准备之藩了。

    这半年虽然一边扮盐枭走私淮盐,一边收取好处,但也仅赚了七八十万。

    还是敲诈来得快。

    他一边上书给皇帝要回京,一边去往松江府考察船运事宜。

    之藩的兵马、物资,可不得有船队。

    身负千万巨款,朱敦汉一次性订下了十艘三千料海船,两艘五千料,总额一百八十余万。

    出奇的是,虽然大明依旧是风帆战舰为主流,但造船厂已经去请来了英国人建造蒸汽船。

    即,带着风帆的蒸汽机船。

    而一切的压力,莫过于缅甸海战失败,海军把锅甩给了船只性能,要求大力采购蒸汽船。

    朝廷的采购,立马让顽固的皇商们转向,开始进行船坞改进。

    无它,利益动人。

    蒸汽船的价格是风帆的一倍,而成本却只增了不到两成。

    皇商们甚至开始游说五军都督府,让渤海、南海、东海,甚至是内河水师也采购蒸汽船。

    也是如此,南洋水师重建,仅仅是船,就高达六百万,火炮少说上千门,总成本跨越千万很容易。

    “殿下,您这是成本价!”

    江南船坞的老板忙解释道:“如果按朝廷来说,少说得三百万了!”

    朱敦汉横了他一眼,没有言语。

    皇商赚朝廷的钱,不仅皇商认为理所当然,就连皇帝也暗自支持。

    “火炮呢?”

    “殿下,没朝廷的命令,我着实不敢卖给您!”

    商人低声道。

    “嗯!”朱敦汉点点头:“毕竟是朝廷重器,怎能轻易买卖?”

    “这样,新炮就算了,给我一些‘废弃’的旧炮吧,价格就按新炮的五成来算!”

    “殿下,八成!”

    “六成。”

    “七成,最低了,咱还要点钱打通关系呢!”

    “行吧!”朱敦汉露出笑容:“大船七十八门,小船三十六门。”

    “殿下,您这是要灭了哪国?”

    近五百门大炮,着实把他吓得够呛。

    “放心,我这是经商用的。”舒王轻笑道:“这世道,没火炮的商船就是海盗的粮仓。”

    “再者说,你们造船厂一年私卖上千门,加上我这些也不算多。”

    “把印戳去了,谁也不知道是你家的。”

    老板听得这顿威胁,只能吞下苦水。

    皇商得朝廷照顾可以造火炮,但却被禁止卖给私人千斤以上(十八磅)的滑膛炮,但禁令的存在反而让造炮厂有矜持,卖得更贵。

    其数倍的利润,已然是造炮厂的主要利益所在。

    所以基本上是一查一个准。

    “利益,催人心呀!”

    朱敦汉离开前又预定了些步兵用的旧炮,然后摇摇头叹息。

    左宗棠似有所悟:“殿下,这就是朝廷军费年年攀升,财政不足的原因吧!”

    “一部分。”朱敦汉随口道:“白银贬值,朝廷看似钱收多了,但实际上还不如百年前宽裕。”

    大明边军三十万,京营二十五万,内陆巡防营七十余万,加上数万水师,合计一百三十万。

    对于一个人口超过三亿的大帝国,这点兵马数目只能说勉强够了,但年支出却超过八千万。

    世祖朝把吏收编为官,使得一县吃皇粮的多达三五百,官吏总数超过八十万,年支过亿。

    但冗官问题看似严重,实际上却是生产力发展,不得不对社会进行精细管理。

    所以但凡动次兵,或者发大灾,朝廷就得发一次国债,故而年年利息攀升,盈余只能抵息。

    那么解决的途径呢?

    在朱敦汉看来,只有两种,对内和对外。

    对内就是内卷,立宪派主张的限制皇商,对数百家皇商增税,一年少数能多收千万。

    除此以外,朱敦汉还认为对金融业、海商增加个人所得税,也能捞個一两千万,初步解决财政困境。

    对外就更简单了,加强对诸多藩国的控制,尤其是资源项目,六十一个藩国,仅仅是刮一层油就不是小数目。

    别的不提,分封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齐国,金矿、银矿开采了近两百年,不知多富裕。

    即将到来的二次工业革命,石油将会成为硬通货,东南亚可有不少。

    这些资源一旦收归朝廷,财政不知攀升到什么数目。

    只是可惜,藩国虽然也开拓成熟了,但大明却处于王朝后期,腐败盛行,有心无力,一个不小心容易玩崩。

    至二月初,朱敦汉终于等来了回京的消息。

    正待他收拾一番准备返京时,林如海则请求他帮忙。

    “小事尔!”朱敦汉轻笑着:“贵府且放心,这大明没几个不长眼敢冒犯本王的。”

    这般,在二月初十,两支船队就从扬州北上。

    之所以不坐火车,实因为火车太憋屈,不及船只半分舒服,在不急着赶路的情况下,水路是最方便的。

    朱敦汉虽然对林黛玉心生亲近,但却恪守规矩,不敢有丝毫的逾矩。

    在这个封建王朝时期,虽然理学被秦学压过,但不代表三纲五常没落了,这是贯穿儒家社会的基石,思想上依旧保守。

    春暖花开之际,实乃运河初化,两岸边依稀能看到凿冰的痕迹。

    到了沧州,更是停歇数天,待三月一日开漕节过后,才可北上。

    每年的漕运封冻期长达两个月,北方更是达三四个月。

    “到通州了!”

    一声呐喊,闷在船中大半月的林黛玉也不由得走出仓,看着热闹非凡的通州码头,一时间颇为感慨。

    拿着荷花手绢遮着额头,入目即是半袒胸膛的工人们扛货物的场景,端是叫挥汗如雨。

    “怎么衣裳也没穿呢!”雪雁忙扭过头,撑开了纸扇挡在身前。

    林黛玉小脸微红:“雪雁,这就是穷人吧?”

    “连衣裳都没得穿。”

    这时,舒王府过来一个老妈子:

    “林小姐,通州到京城只有几十里,一两个小时就能到了,得提前收拾东西了!”

    “知道了!多谢妈妈!”林黛玉轻声应下。

    她瞥了下旁边的那艘船,甲板上一俊俏男子迎风而立,衣摆飘飘,好似书中的风流人物。

    也没扬州那般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