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找老朱讨债,竟让我当丞相

第二十五章:山东大旱,徐达问策!

    听到刘伯温的话,江南沉默了一会儿,那个地方,现在已经只能在梦里出现了。

    有的人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可等到自己真的离开了,再也回不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个地方是那么的的好。

    江南突然想到一句台词:“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但当你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的,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你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起义?”

    江南给刘伯温把酒满上,开口问道。

    刘伯温昂首将酒一饮而尽,把碗放下,想了一会儿,答道:“大概是生活所迫,也或许是想要推翻腐朽不堪的元朝,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你们成功了吗?”

    江南又问。

    成功了吗?

    刘伯温也在心里问自己。

    起义确实是成功了,他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现在的大明王朝。

    可真的成功了吗?现在大明和当初的元朝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他脑海中那个崭新美好的世界依然遥遥无期。

    “你听过大同世界吗?”江南问道。

    “嗯!”刘伯温点头说道:“大同世界描绘的大道之世,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嗯,你想和我一起建立一个这样的世界吗?”

    江南话刚说完,刘伯温吓了一跳,手里的筷子直接掉在了地上。

    怪不得江南不愿当官,原来他是想造反!

    看见刘伯温的反应,江南呵呵笑道,“你别怕,我不是想要让你跟着我造反,而是一起推动这个世界变革,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刘伯温松了口气,怔怔问道:“既然你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为何不入朝为官?”

    江南笑了一下,问道:“你觉得现在的官是百姓的官,还是朱元璋的官?”

    刘伯温觉得江南只怕是喝醉了,口中说出的话越来越大逆不道。

    于是正色道:“江先生你只怕是喝醉了,还是早点休息吧,我先告退了!”

    看到刘伯温转身离开,江南并未阻拦,而是用手里的筷子敲打着桌上的碗,唱着: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刘伯温在门口停了一会儿,直到江南把歌唱完才离开。

    虽然不知道江南唱的是什么曲子,但他突然之间觉得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斗志。

    第二日,大明皇宫,皇帝震怒。

    “竟然敢公然撕毁工部文书,这小子是活腻了!来呀,马上把他给咱抓过来!”

    “父皇不可呀!”

    就在手下人领命准备去抓江南的时候,太子朱标突然出声。

    “你这是做什么?”

    朱元璋对朱标的阻拦颇为不解,江南不仅抗命不尊,更是撕毁了工部的公文,明摆着是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千刀万剐不足为过!

    朱标叫退了殿内的人,开口说道:“父皇,您想,昔日江南对您有资助之恩,现在又接连治好母后和四弟,您若是轻易将他抓来治罪,岂不是让天下人说我们皇室忘恩负义?”

    朱元璋没好气地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朱标答道:“此事不如先暂且搁置,让儿臣与他接触一番,再做定夺!”

    听了朱标的分析,朱元璋冷静了下来,说道:“好吧!你去和他接触接触也好,不过你千万不要让他知道你的身份!”

    “父皇放心,儿臣明白!”

    朱标点头答道。心想“您欠了他那么一大笔钱,我怎么敢让他知道我的身份!”

    “对了,山东大旱,咱准备派一名钦差大臣赶赴山东,督导赈灾事宜,你说说,派谁去比较合适?”

    朱标想了一会儿,回道:”儿臣觉得魏国公徐达比较合适!“

    “哦?”朱元璋问道:“说说看你的原因!”

    朱标解释道:“魏国公为人正直,由他去的话,可以保证赈灾钱粮不会被人中饱私囊。”

    “而且,他最近和江南打得火热,您派他去赈灾,他必然会去向江南讨要计策,诚意伯不是说江南是麒麟儿吗?正好也可以验证江南的能力!”

    “好!那就由你去通知他吧,明日启程,不得有误!”

    朱元璋对儿子朱标的回答十分满意,当下就做了决断。

    反观徐达这边,在得知要去赈灾时犯了难。

    要他领兵平乱,不在话下。

    但是赈灾,这可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呀。

    徐达星夜找到江南,询问赈灾事宜。

    在听到徐达说起山东大旱之时,江南面色有些惊讶。

    光顾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了,原来天灾才是大明最大的困难。

    江南这才想起,历史上,明代灾害之多,达一千零十一次,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你别急,先说说你了解的情况?”

    江南沉着问道。

    徐达答道:“据我目前了解的情况,山东大地,滴水未见,河流干涸,庄稼早已枯死,无数流民向周边城镇涌入,各地告急!”

    “朝廷现在有何计策?”

    “一是开仓济民,而是调动军队,镇压流民!”

    江南面色动容,说道:“镇压流民乃下下策!”

    “可各州财力有限,无法收纳如此多的流民呀!”

    江南想了一下,答道:“如今之计,只有平定物价,征调各地军粮,救援山东!”

    此话一出,徐达犯了难。

    平定物价倒是小事,可征调军粮,乃是大事,稍有不慎,有可能会直接造成边关将士反叛。

    “这样吧!你先统筹地方,开仓救民,若有中饱私囊者,杀无赦!其次,若有流民涌入,各地不得阻止!先把情况稳住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