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残明血歌

第二百五十一章 郑经的谢罪书

    “采薇,你还记得刘国轩嘛?”

    李柘和郑采薇在花园里散步,后面没有人跟随。

    “陛下是想说那起商船惨案?我听商船队回来的人说了,真是刘国轩做的?”

    郑采薇微微蹙眉,涉及到郑家,以及大周唯二孤悬在外的领土,自然得慎之又慎。自己做了大周皇后,但是娘家也不能因为此事,淡薄下去。

    好歹,是同一条血脉相连。

    “不止,只有一个刘国轩,做不下这么大事,信使回来说,几乎满王府的人,都站在刘国轩那边,就连冯锡范也是。看起来,郑经的王位上,有荆棘啊!”

    李柘说着说着,居然感慨起来。

    他也只见过郑经两次,那时候,李柘还很弱小,郑经还是个小年轻,还没有和父亲的妃子偷情生子,还是个犹犹豫豫不能打的世子。

    他不想猜郑经对于此事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是商船惨案一天都不到合理解决,出海的船队便少一天,海关的收入就会少一大笔。

    如同断人财路。

    郑采薇眉头皱的更紧,她不是不明白李柘的意思。

    李柘这么说,无非是想说,刘国轩用抢来的钱,将王府要员喂饱了,拉上了同一条船,郑经甚至是个傀儡,连大周提供这么好的铲除权臣的机会,一点响动的意思都没有。

    能翻盘的,绝不会是蠢人。

    只能说,郑经对延平王府的控制,在不经意间,失控了,这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陛下想要动一动?”

    “帮一帮自家大侄子嘛,也是好事。没有了刘国轩,冯锡范之流,郑经的王位,会做的更稳。”

    “然后呢?大军出动,花的钱如流水一般,羊毛会不出在羊身上?”

    李柘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自家夫人太聪慧,也不是一件好事。

    “那自然是要收点利息,一来给商船家属赔偿,二来直接沟通两岸贸易,三来给大侄子撑腰。我又不要求郑家归顺,自己依旧做王爷,管理王府,何乐不为?”

    郑采薇抬头瞟了他一眼,上翻的眼白甚是好看。

    “只要不动郑家,就好。”

    “好,好,好,肯定,一定。”

    李柘伸手抱住了郑采薇,使劲在唇上亲了一口。

    郑采薇抱着李柘,感动的要哭。

    自古无情帝王家,哪儿有皇帝要处理外戚的手下,还给皇后打个商量的呢?

    这份尊重,从嫁给李柘开始,延续至今,让郑采薇始终觉得,相当满足。

    尤其是今天李柘问询时的小心翼翼,让她心里暖暖的。

    “干就完了,你亲自跑一趟吧,把握一下尺度!”

    李勋接到皇帝陛下的指示,立马就跑了。

    半个月后,舰队过澎湖,澎湖不战而降。

    兵进台南承天府。

    刘国轩率军迎战,一日溃散,船队大半举起白旗。

    郑经数次派使节和谈,大周的要求始终如一:交出刘国轩、冯锡范并心腹党羽,赔偿商船惨案家属,赔偿开战军费,割澎湖给大周。

    承天府人心惶惶,刘国轩负隅顽抗。

    郑经先是惊慌失措,在李勋的书面保证之下,逐渐打定了主意。

    越数日,开城,周军进城,屠灭刘国轩等党羽,抄家而回。

    李勋匆匆而来,缓缓而归,带着银两赔偿,以及郑经的谢罪书。

    正如李柘和郑采薇承诺的一样,郑氏一家,几乎没有被触动,郑经依旧做他的王爷,少的,只是赔偿的银两,权臣两名,以及十数位大臣,连在澎湖投降的郑军,都被完好无损的送了回来。

    只是,不见了战船。

    郑经第一时间调整了岛上的军事部署,接连任命数人作为大将,统领五镇郑军。

    看上去,一切变得更好。

    唯一不方便的是,水师战船几乎全军覆没,依旧存在的,只有商船队。

    郑军只能在岛上耀武扬威,出海的战力,几乎为零。

    除此之外,郑经觉得挺美,周军一次出击,郑经政令通行,是个人都知道他背后有大周撑腰,形同外戚藩属。

    “软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最为有效,只是时间长了些。”

    王光兴亲自参与了这次快速突袭战,打的很过瘾,四级舰的火力,真是一炮一个大窟窿,郑军战船只要在要害处命中两炮,战斗力就没有了。

    何义胡须顺着海风飘着,缓缓说道:

    “时间,有的是。舰队就在门口,谅他也不敢再动手!”

    “最关键的是,弭平了商船惨案影响,这才是关键。没有商船贸易,哪里来的消息和钱粮,没有消息和钱粮,哪里来的舰队?”

    “郑经不是不懂,是装作不懂。不去海外,他也不损失什么,这么大的台岛,够他挥霍了!”

    王光兴自告奋勇,领命带领分舰队,驻扎澎湖,监督郑氏。

    李勋顺便去了趟鸡笼和琉球,尽管意犹未尽,还是回京复命去了。

    “采薇,如何?说不动,就不动,郑经现在,美着呢!连谢罪书都写的文采飞扬,你看看?”

    李柘献宝似的拿来了郑经的谢罪书,郑采薇哭笑不得,打眼一瞧,居然是郑经的亲笔,确实是文思泉涌。

    “陛下是想将他作为藩属看待?”

    “这就看郑经的意思了,帮了他这么大忙,谢罪书里居然没有称臣字样,想把他当藩属都难啊。你看看,大明帝国延平郡王郑,书于东都。”

    郑采薇笑了笑,却是没有再问。

    李柘拿她家的事来询问,是爱护她的表现,可若是她一再纠缠,那就是真的蠢了。

    大周不禁止妇人参政,女人做官,可是她的身份,依旧敏感。..

    尤其是在大周和延平郡王府的关系上。

    偶尔说一说,合理,说的多了,祸从口出。

    至少,当了皇帝陛下,李柘身上的威严,越发厚重。

    思及此,郑采薇换了个话题:

    “陛下,这都两年多了,皇城建筑,何时才能完工?”

    还是被问到了。

    李柘有些头疼,虽然称帝至今,可是被鳌拜焚毁的皇城,还是一片大工地。

    李柘不喜欢原先的皇城格局,太过局促,低矮和狭小,一点都没有汉唐巍峨宏大的气象,彰显不出大周开国的豪迈。

    再说了,就算想复原,哪里还能找得到原先的设计图?

    李柘也不喜欢劳民伤财,不喜欢全木制的简直,什么从深山里开出来的金丝楠,什么数万工匠雕出来的梁柱,费钱费力不说,还容易焚毁。

    他喜欢简约的,结实的,高大的,恢弘的。

    于是,李柘下令研发替代的新材料-混凝土,集中了全国大匠,用了整整半年,才研制出来,又用了半年,最终量产出了适用于皇宫的新材料。

    不仅是地上的建筑,地下同样被规划,高大的地下水道,简直成了地下宫殿,藏兵都没问题。

    时至今日,也只是完成了地基建设,才开始搭建规划好的大殿、后宫等建筑。

    以至于,李柘一家,贵为皇帝,依旧在宛平一处大宅中居住,连同各部衙门,宛平几乎成了官城。

    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