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山下

第125章 茶叶香甜

    六月中旬。华都家园售楼部打来电话,通知唐青莲与袁五华去签购房协议。

    接到通知后,唐青莲心里非常高兴,与袁五华就要去县城,袁桂山拦住了两人,说要去找人看一下黄历。当天下午袁桂山就去黄桥街上找了刘半仙,回来告诉唐青莲,后天是黄道吉日,上午十时到十二时是吉时,在这个时间里签约最好。

    唐青莲谢过公公,笑道:“爷,后天您有时间吗?我想请您和姆妈一起去。”

    袁桂山道:“我没空。后天县里在雾峰茶场开现场观摩会,我和黄主任要上雾峰开会。”

    唐青莲去灶屋问了刘妹辉,刘妹辉笑道:“青青,我在家带乐乐,不去了。等房子建成后,我再去吧。”

    唐青莲觉得心里头有点失落。

    这是一件值得高兴庆祝的事情,自己与五华两人去签约太简单了,一点要搞得隆重一点才行!她想起了何旭霞和李小玲,对,就打电话给她们,让她们来现场见证!于是,唐青莲拔通了两人的电话。何旭霞与李小玲非常高兴开心,在表示祝贺后答应一定来。

    这天,唐青莲与袁五华早早就赶到了华都家园售楼部,售楼部挤满了来签约的人。两人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快十点的时候,袁凤抱着孩子与何旭霞来了。

    唐青莲见到袁凤时有些意外,说:“姑,您什么时候来县城的?”

    袁凤笑着用手指了指怀里孩子说:“梓涵娭毑回去了,我就来了。”

    孩子睡了,唐青莲用手在孩子脸上轻轻划了两下,笑着问何旭霞道:“孩子长得真好!旭霞,她叫梓涵呀?”

    何旭霞笑道:“是呀,叫梓涵。开始我还认为这个名字好听,后来上网一查,全国叫这个名的女孩太多了。我想改了这个名字,她外婆和娭毑都不肯,就没改了。”

    袁凤看着怀里孩子,摇了摇,说道:“我孙孙这个名字蛮好的!不准改!”

    这时,李小玲来了。唐青莲上前牵了她的手来到袁凤和何旭霞面前相互介绍认识后,几人跟随袁五华与唐青莲一同来到签约桌前。

    签约后,何旭霞拿过文本看了又看,笑道:“青青,你先是成为了我嫂子,现在又成了邻居,我们几个又到一起来了!我们两个当真是八辈子修来的姐妹情深!”

    袁凤听了这话,看着眼前三个人,忽然想起了小时候他们经常来家里玩的情景,眼睛里涌上泪花,想说话却说不出来,抱着孩子走到一边去了。

    唐青莲跟了过去,问道:“姑,您怎么啦?”

    袁凤转过头来笑了笑,说:“青青,姑心里高兴!”

    袁五华过来大声道:“姑,旭霞,小玲,走,我们吃饭去!”

    李小玲笑道:“青莲姐,姐夫,今天签约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重要时刻,我们要好好庆祝庆祝!这样,中午在乐雅搞个仪式,我来请客!”

    袁五华不解地看着李小玲,问道:“小玲,到你那里搞个什么仪式呀?”

    李小玲咯咯笑了,道:“去乐雅吃饭!我来为东!”

    众人笑了,出门上车,往乐雅去了。

    下午两人回到樟树湾,刘妹辉牵着乐乐桂花树下玩耍,看见小车回来,乐乐叫着爸爸妈妈往家里奔来,刘妹辉在后面一边追着乐乐一边叫着乐乐慢些跑。唐青莲下车抱住乐乐,拿出恐龙、汽车玩具来,乐乐一见,高兴地大叫了一声,伸出双手抓住,挣开妈妈的手,就在地上玩耍了起来。

    刘妹辉小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哎呀,我跑不动了,这家伙跑得太快了!”

    袁五华将协议拿出来递给刘妹辉,刘妹辉接过来看了看,又还给袁五华,笑道:“这本东西就是十几万块钱哩!”

    “姆妈,这是一套房子哩!”袁五华笑道,没看见袁桂山,“爷呢?”

    刘妹辉说:“刚从山上下来,在堂屋里。”

    唐青莲过来接过协议,进屋去拿给了袁桂山。袁桂山仔细看了一会,将协议还给唐青莲,笑着看了两人一眼,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牛轭子上了颈了,你们两个要攒把劲了!”

    唐青莲笑道:“爷,您放心,我们会努力。”

    袁五华把头往袁桂山身前靠了靠,吸了吸鼻子问道:“爷,什么东西这么香?”

    袁桂山道:“茶。雾峰茶园的茶。”

    袁五华问道:“孙成业租下的那片茶园产的?就生产出茶叶来了?”

    袁桂山眼一瞪,说:“是的。你问这么多做什么?做你的事去!”

    袁桂山很长时间没去雾峰了,今天赶到雾峰时,魏志平、孙成业与周运益正陪着县、乡镇和部门的领导以及省里来的专家在察看雾峰茶园。雾峰五百亩茶园都已全部租下来了,原先茶树尚存的二百来亩茶园已进行了除草刈割培植,缺苗的地方进行了补植,经过一个春夏的生长,目前长势长相旺盛,初具茶园雏形。其中三十多亩茶园是农户自家用茶地,经过优化培植后,今年从这些树上采摘茶叶制作了二批茶共二百斤。据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这两批茶的品质达到国内特级绿茶的标准,在市场上一斤可以卖到六百元以上。专家估计,按一亩成龄茶园产干茶一百二十斤以上,茶叶每斤均价可达两百元,那么五六年后这五百亩茶园达产时,年产值可达千万元以上。

    袁桂山当时听了心里笑道,纸上的账谁都会算,实际当中能做到吗?国内特级茶叶品质,一斤六百元?鬼才相信!五六年后亩产干茶一百二十斤以上?那是想的美!从前这茶园产出每亩不超过三十斤,真有这样好的收成,雾山上的人也不是傻子,不会自己来耕作这片茶园吗?

    不过袁桂山后来就相信了!他看了专家带来了一些材料,上面介绍说,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的省内名茶产地茶场一般都有这样的亩产量。大家回到雾峰茶场后,他喝了用这两批茶叶泡的茶,还没入口就闻到茶水清香四溢,入口后感觉爽口甘甜醇厚,回味悠长。他感觉自己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茶!

    随后召开了会议,会上各级领导和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都讲了话,袁桂山感受不深,魏书记讲的两点却让他印象深刻。魏书记说,黄桥镇党委政府全力以赴恢复雾峰茶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当地的老百姓通过绿色产业来达到增收脱贫。他算了一笔账,五六年后达产,每年能增加当地百姓劳务收入二百万元以上。其次是能通过这个项目增加雾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和美化当地自然与人文风景,推动其他旅游项目建设,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散会后,袁桂山问了孙成业,建成茶园后要投资多少,孙成业笑了笑,说他现在已经投入一百五十多万元,如果边投入边产出的话,不算上合作方的投入,他个人投资不会少于三百万元。因为开会的专家和领导要去黄桥镇政府就餐,孙成业要陪省茶叶研究所的同学,说了两句便走了。

    袁桂山没去,与周运益聊起了茶园发展规划。周运益满脸兴奋,连声称赞这是一个好项目,将茶园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袁桂山进行了介绍。袁桂山问茶园达产时是否真的有二百万元的劳务收入,周运益笑着说,桂山你还怀疑这个数字呀?专家说达产后那时每年需要三十个左右的劳动力维护茶园,采茶季来了,为确保茶叶品质,每天要两三百当地妇女采摘茶叶。你算算就晓得了!

    茶场能为当地带来二百万的劳务收入,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项目了,不过算到每个人头上就不多了。孙成业说一方投资就要三百多万元,还要五六年后才能达产,这周期也太长了。这样的项目不适合像自己这样的人来搞。袁桂山想。

    两人聊了一会,袁桂山起身笑着告辞,周运益要留他在茶场吃饭,袁桂山说自己还要去山上几个组转转,不吃饭了。袁桂山出来后到山上几个组问了一些情况,在东雾山组余组长家吃了饭,饭后走路下了山。

    回到家里,袁桂山想起了带回来的茶叶。这茶叶确实不错。他打开精美的茶叶铝罐,小心取出一些茶叶来,放入杯中,倒入开水,一会,那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飘了出来。

    这时小车回来了,袁桂山连忙起身收好铝罐,端起茶杯准备把茶喝了,无奈太烫,想倒掉,又有些不舍,只好放下。袁五华进来了,果然问起了这茶香味。他不想唐青莲与袁五华分心,希望他们一门心思放在经营纸厂上,便喝止了袁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