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11章 御驾亲征

    【面对起兵的两条路线,安禄山没纠结太久选择了easy模式:

    从起兵到攻下洛阳,仅耗时一个月,可谓神速。

    安禄山的起兵地范阳,有另一个名字:涿州,这也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了。

    汉末时,张飞和刘备都是从这里离开去闯荡天下。

    唐中时,安禄山由此起兵,并且最终的死法跟张飞差不多,暴而无恩。

    北宋时,这里是高粱河飙车赛道的终点,驴车皇帝率先抵达保住了性命,后世更是有诗赞曰:

    西直门外杀声急,宋辽俩军争高低。

    耶律铁骑虽剽勇,奈何驴车有漂移。

    嗯……这个扯远了,总之,安禄山选择直接南下渡黄河,然后向西攻下洛阳这条路,顺畅的不成样子。

    而安禄山都已经超神了,玄宗还在泉水挂机呢。

    当河北八百里加急的军情送到玄宗案头上时,玄宗哈哈一笑:恶禄山者骗人。

    你们啊,不要因为嫉妒安禄山就搞这些大新闻!

    不要睁着眼睛乱说,禄山很难的。

    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这么多年没有升迁,有没有认真讨朕的欢心?

    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奏报送入长安,玄宗才强迫自己相信这个事实:安禄山真的反了!

    而紧接着摆在玄宗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平叛?

    朝中公卿你推我我推你,没人敢冒头。

    恰逢这时封常清回中央述职,这位流民出身、从军起家的忠良节度使主动请战。

    玄宗自然求之不得,命封常清领中央军平叛。

    而领兵出了潼关之后,封常清就迅速察觉了不对。

    此时的中央军有两支:彍骑和北衙禁军。

    久镇长安无战事之虞,且地位清贵,向来是勋贵子弟镀金的好地方。

    玄宗改府兵为募兵之后,中央禁军中的悍卒都选择响应征募去边疆杀敌搏出身,不受少爷兵的鸟气,所以这两支中央军飞速糜烂。

    留下记载最清楚的是彍骑,从满额的十二万人缩减到八万人,而且基本都有自己的营生。

    富兵出去做生意,穷兵出去表演角牴、拔河、扛铁赚赏钱。

    这样的部队即使被封常清率领,结局也可想而知,连战连败,洛阳很快沦陷。

    东都陷落,朝野震动,此时的玄宗也明白到了紧要关头,飞快下诏:

    诏书一:洛阳陷落乃封常清之责,留其命贬为白衣,派到陕州高仙芝处听命。

    诏书二:朕要御驾亲征,前往前线陕州督战!】

    〖赵匡胤:驴车皇帝为何人?宋如何言称北宋?

    诸葛亮:靖康耻降,宋皇南渡,皇帝改姓,阁下不知?〗

    李世民瞧着光幕上两行字顿感无语,诸葛武侯这是生怕赵匡胤开心啊。

    但他不打算掺和,虽说这宋承唐,但李世民实在是不太想认,至少……

    “这玄宗还能主动亲征,倒是有几分骨气!”

    比起来那个污涂封禅的宋朝皇帝,还得要大臣逼着才能上前线,还是要强上一点的。

    而且此前有青楼天子,完颜赵帝,如今又多了个驴车皇帝。

    李世民不傻,不管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称呼。

    因此心情好了一些,但并不多,因为在他看来,剿灭这叛军最好的时机终归还是失去了。

    这方面李靖倒是与李世民不谋而合:

    “两支禁军,若是足额应有二十万之数,面对叛军从河北奔袭而至,且以逸待劳。”

    “挫敌锋锐,则彼辈定然自乱阵脚,等四方节度使合围……”

    说着李靖摇摇头,可惜这些都只是幻想。

    侯君集接着道:“然叛军即使远程奔袭,依然堪称盛唐边军。”

    “而这禁军……能否称兵,还是两说。”

    这一刻无关乎心中的那点小九九,侯君集叹息一声:

    “这名将封常清,即便胸藏千万兵,也无力使这禁军成可战之兵。”

    虽然心中觉得封常清冤枉,但侯君集是不会说出口的。

    杜如晦这下反倒是看不懂了:

    “后世言说安禄山类张飞,可见其死于亲随之手。”

    “朝廷虽败,然有天子劳军,潼关天险,四方节度使亦有精兵,如何能…”

    杜如晦说不下去了,因为随即就想起来后世随口说的两句话。

    皇位上栓条狗都不至于有最终八年乱局!

    不怕河北起乱兵,就怕天子乱下诏?

    而且后辈亦说,安禄山本就因消渴症是将死之人,但依然乱存八年,乃是因矛盾无法平息。

    杜如晦沉默了下去,心中开始细细回想此前抄录的内容。

    房玄龄则是向李靖请教:

    “依药师公之见,如今封常清既败,若要平乱,当何为?”

    李靖捻了捻胡子,不说话。

    侯君集眼睛转了转,也紧闭嘴巴。

    李世民哼了一声:

    “洛阳至潼关乃是渭河谷地,一马平川。”

    “贼多精骑,禁军糜烂,如何能与贼冲杀?”

    “唯有撤守潼关,以除骑兵之利,等陇右河西朔方边军援至,自可围杀此獠。”

    在李世民看来这还需人教?手里兵马不是经商的就是卖艺的,既然如此就好好将潼关利用起来,然后等着便是了。

    虽然丢脸了一点,但总好过强行送死,既丢脸又丢命吧?

    ……

    而成都府衙中,将纸条投入光幕的孔明面有无奈。

    小国无主权,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结合光幕中季汉之境遇,体会愈发深刻。

    不过好在,如今的境遇已经完全不同了。

    旁边刘备已经在拍张飞的肩膀了:

    “翼德啊翼德,当自勉。”

    张飞很委屈,哼哼道:

    “俺都给那范疆记功了。”

    关于此事法正可以作证:

    “攻汉中时,范疆张达先登险些死于米贼刀下,还是翼德将军勇于援护。”

    刘备很欣慰:

    “三弟已有大将之风!”

    法正笑嘻嘻补了一句:

    “两人被翼德将军以长槊扫开,在床上躺了三月方能下地。”

    刘备一时间哑然,不过最终还是拍拍张飞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徐庶对玄宗的两封诏书颇有微词:

    “此败罪在禁军,然禁军糜烂之责岂在乎封常清?”

    并讥笑道:

    “怯战者无罪,为国请战者反倒被治罪,何般道理?”

    “看来这大唐之勇武,在乎边将与勇卒,而不在于朝堂诸公。”

    对于成都府衙诸人来说,前一刻还在感叹血战怛罗斯的高仙芝后继有人。

    这封常清引兵强叩国门迫使其国君请降,何其威也!

    而下一刻如此英雄名将便成白身,卷入这安史之乱的浊流中,令人感叹。

    【玄宗刚在长安高调表态,后脚就收到了前线的急报:

    高仙芝弃守陕州,引兵退守潼关。

    这个决定是在封常清的劝说下做出的,而两位名将的综合考虑也很合理。

    首先,此时高仙芝所率的天武军同样募自禁军,此时禁军的水平套用史书中的一句话就是“皆不受甲”。

    也就是连盔甲都不知道怎么穿,高仙芝本就被烂兵搞得焦头烂额。

    其次,此时潼关虽是天险,但无驻兵,高仙芝面对叛军若是不幸败了,叛军是完全能够一波直接捅穿潼关,兵临长安的。

    所以在封常清到来后,两位名将彼此合计了一下,最终决定退守潼关,等其他节度使援军。

    他们两人对大唐边军的能力知根知底,即使安禄山手下杂胡强悍,但陇右河西也都是要和吐蕃连年征战的,谁又比谁差了?

    而两位将领的决定,套用现在的评论就是:

    军事上无可指摘,政治上授人把柄。

    755年,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受命平叛,于长安募兵出关。

    同月十二日,高仙芝退守潼关。

    同月二十日,监军宦官边令诚诬告高仙芝倒卖军粮。

    同月二十一日,边令诚奉玄宗手谕,将高仙芝封常清斩于潼关。

    关于边令诚与高仙芝的矛盾,旧唐书称这个宦官想插手军务,新唐书称边令诚有私事请托。

    但总之,都被以国事为重的高仙芝给硬顶了回去,两人因此结怨。

    玄宗被安禄山背叛之后心态上来了个大反转,对于将领由极其信任变成了极不信任。

    而宦官边令诚精准的摸到了玄宗的脉搏,然后借皇权这把快刀斩了忠唐名将。

    此时玄宗为了安稳人心,于是再发诏书:

    朕真的要御驾亲征,定要亲手宰了安禄山这个叛贼!】

    又自断臂膀,而且一次斩两个?

    李世民感觉想大笑,笑这玄宗咎由自取,亲手将李唐江山摧折到了如此地步。

    但是又想大哭,哭这忠臣良将,哭那无辜遭殃的大唐黎民。

    最终,这位大唐皇帝仿佛自暴自弃了一般,不管孙思邈的劝阻给自己满了一杯葡萄酿,尽饮之后掷杯于地:

    “那便让朕看看,这叛军是如何攻克这天下雄关的!”

    “让朕见识一下,这好儿孙是如何御驾亲征的!”

    话语间有一股咬牙切齿的味道。

    如今李世民也已经咂摸出来味道了:

    王忠嗣若在,安禄山敢叛否?

    封常清与高仙芝已死,潼关还能称固若金汤否?

    如今连斩三次臂膀,寒忠士之心,他李世民倒要看看:

    这好儿孙,是如何力挽狂澜,把自己挽到成都去的?

    ……

    张飞惊叹:

    “这安禄山,真真不是玄宗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