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时代再起

第八章 祗园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典出《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日本,曾一度以“中国”自居,受中华文化影响深厚,祭典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每到夏日,被称为夏日祭的祭典活动便如雨后春笋,在日本各地大量涌现,据往年的统计,全日本一年举办的夏日祭活动多达479场,

    祇(qí)园祭,与大阪“天神祭”、江户“神田祭”合称“日本三大祭”,实则是东瀛最大规模及最著名、也是最具文化代表性的祭典,当之无愧的NO.1,

    祇园祭,虽在日本全国范围内盛行,但大都以京都为原型,进行本土化改造,最出名的仍属具有悠久传统的京都祗园祭。

    祇园祭,最早起源于“祇园御灵会”。

    公元869年,日本平安时代,当时,日本的东北地区发生地震,关东地区的富士山火山喷发,正值春夏之交,正是疾病的高发期,作为日本首都的平安京瘟疫横行,古人认为是恶灵作祟,为了驱除病魔和厄运,以安倍晴明为代表的阴阳师们奉王命在神泉苑立下66支(日本当时有66个地区)长矛,以迎接和祭拜祗园神灵,而人们则将城中的男孩送到神泉苑希望能驱除厄运。

    而后,工商业兴起,市民文化逐渐兴盛,“祇园御灵会”这一民俗活动经过发展与演变,以及政府的干涉引导,逐渐变为如今的祇园祭,

    每年自7月1号开始,31号结束,耗时整整一月,

    期间,似是光阴倒转,

    “古代”,这个被众人说在嘴里的词,就像是一副真实的画,在京都一幕幕展开,就像是岁月从不曾流逝,

    长龙一般的彩车,身着吴服的男女簇拥在街头,在节日古典的乐器声中,欢歌笑语,木屐也随着主人心意发出愉快的旋律,啪嗒啪嗒,就像是童真的孩子在尽情地拍手……

    祇园祭,尽管长达一月,可真正的高潮却是7月17日的前祭,以及

    7月24日的后祭,

    夏日炎炎,加之全球变暖一年胜过一年,可在喜庆的节日里,也从来抵不过人们的热情,

    上午9点半,代表着日本各个地区(1都1道2府43县)的47座山鉾(máo,古同矛)集结于乌丸御池,

    山鉾,即是山车,祗园祭发展至今,取代长矛,寄居神灵的大型彩车,高达25米、净重以吨计的大型彩车,

    山鉾的制作工艺自古相传,

    整个山鉾车都是由木头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组建过程没有用到一根铆钉,全部麻绳缠绕而成,四面用金碧辉煌的织物围起来,华丽而绚烂,

    绚丽的山鉾,也象征着日本文化,博览众长,与时俱进,却又自具特色,

    每年打头阵的长刀鉾依旧在最前面,由男童坐镇车头,车上立着大长刀,代表专门击退疫病邪灵,象征着祗园祭最早的意义——消灾,

    除长刀鉾,各山鉾的先后顺序早就在7月2日的签取仪式上预先定下,这是自室町时代以来为避免竞争而立下的规则,至今依旧被遵守,

    函谷鉾紧随其后,车身上绘画的主题原只是中国战国时期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随着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后续又新添旧约创世纪场面,

    放下鉾、岩户山、船鉾、北观音山、桥弁庆山、南观音山……

    一座座山鉾俱有其深层含义,特别有趣的是其中的孟宗山、伯牙山、鲤山,

    孟宗山,意孝道。讲述的乃是以孟宗为主人公,“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的故事,

    伯牙山,意消灾。以周朝名家伯牙因哀叹知音钟子期之死而断弦的故事为原型,伯牙断弦,知己难求,可谓是家喻户晓,

    鲤山,意开运、功成名就、家内平安。来自中国传说故事“鲤鱼跃龙门”,跃上龙门的鲤鱼化身为龙,自是非以往可比,飞黄腾达。

    上述三种山鉾,所代表的乃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文化,因为这个原因,在前些年,日本政府为“山鉾巡行”申遗时,在海峡对面的大明民间,一度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捍卫“国粹”,“爱国”的小报记者们“不遗余力”,节奏带的飞起,诱发无数明人义愤填膺,

    臣子恨,尚未雪,又遭逢如此大辱,这可怎么了得!

    纷纷指责日本政府厚颜无耻,罔顾历史真相,打擦边球,申遗中华文化,

    等到日本申遗成功后,更是让明人哀叹:“举世皆敌矣!”

    颇有陈歌前世国人面对韩国申遗之风!

    木制的山鉾,高达25米、重达十几吨的大型彩车,完全依靠人力驱动,自是缓慢无比,就像日本的传统能剧般,

    每一次移动,不仅需要众人用尽力气,更需要车上的人舞动扇子进行指挥,齐心协力之下,方有可能成功,

    而每一次施力,山鉾两旁的人海都报以热烈的欢呼,以及不断的掌声,节日的气氛由此达到高潮,

    人海中,最多的当然是本地京都人,但也不泛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被京都祗园祭偌大的名头所吸引、前来一睹祗园祭真容的游客,

    相对而言,因为距离、文化的原因,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更少,

    同为黑发黑眼的东方人中,更多的,还是来自韩国、大明这样的东亚邻国,不仅仅因为它们离日本更近,更因为经济原因,

    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打底,如何安心旅游?

    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实在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画儿作为一介“丫鬟”,

    不对,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哪里来的丫鬟?

    应该说是佣人,或是保姆,总称家政服务人员,

    却是如此“胆大”,此时的画儿丝毫没有将自家殿下的命令放在心上,在人海般的游客中四处“厮混”,

    白色的T恤短衫,介于蓝青之间的紧身牛仔长裤,给人以简洁干练的第一印象,

    但人不可貌相,说的便是画儿这般的人,

    巧笑嫣然,跟随身旁的本地人,时而拍手,时而欢呼,眼睛里更是闪着光,活脱脱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女孩,显得十分童真,即使在人海中,依旧显得十分醒目,

    特别吸引本地京都人的目光,毕竟,很少见到如此放得开的外地游客,

    当然,靓丽的外在形象,活泼的内在性格,还有内外之间的强烈反差所造就的满满萌感,最是吸引雄性的目光,无论中外,

    不远处正在找寻游客进行采访的记者,看到这边的场景,顿时眼光一亮,

    还有比这女孩更值得采访的游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