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失意者联盟
很多人知道吴宇森,是从他的“暴力美学”开始的,但是在这场对话之前,吴宇森三个字,跟“暴力美学”还八竿子打不到一块。
吴宇森1971年加入邵氏影业,师从名导张彻学习拍摄电影,后来跳槽到了嘉禾,接着又跳槽到了新艺城,一路以来,还算是顺风顺水,不曾想自己的事业那么早就进行了下滑期。最失落的时候,吴宇森想到了自己的恩师——张彻。
张彻非常器重吴宇森,经常让别的导演按他的意见来改,对此众人颇有微词。吴宇森单飞前,特意给张彻写了纸条解释和道歉,“我从您那里学了很多东西,但是现在外面有人找我做电影”。
往事如烟,后来就有了开头两个中年人谈心的那一幕,为报知遇之恩,徐克把自己想导的《英雄本色》送给了在困境中挣扎的吴宇森。他建议吴宇森把这个故事改成警匪片,另外又叮嘱了一句,“把你这几年的感受也写进去”。几瓶啤酒下肚,吴宇森看着窗外香港的黄昏升起豪情,“我们一起来改变香港电影吧!”
当时香港年轻人所谓的“潮流”,全是来自西方、来自霓虹的异域风情,追逐着朋克的造型,却没有朋克的灵魂,霓虹歌星留半边头发,他们也留半边头发,说着自己都不太理解的句子,把精力耗费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而优良的传统和信念已被人们称之为“过气”。吴宇森想让被人们遗忘的信用、担当和义气重新被唤醒。于是,《英雄本色》就有了一个与英雄本色似乎毫不相关的英文片名。
《英雄本色》里的豪哥,曾经是一掷千金,风光无限的老大哥,可被兄弟出卖入狱以后,却沦为了人人可以踩一脚骂两句的计程车司机阿豪。正所谓爬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惨。而豪哥的扮演者狄龙早年是张彻的御用男主,《死角》《新独臂刀》《报仇》《十三太保》《刺马》等等电影的成功,让狄龙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超一线,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顶流”。
时间来到1985年,《英雄本色》上映的前一年。狄龙收到了一封邵氏公司的信,上面只写了一行字,“谢谢你多年来为公司做出的成绩。”那一年狄龙和邵氏的合约到期,但公司却并没有像往年一样与其续约。狄龙这才明白,所谓“终身职业”只是个笑话。
演艺公司要的,是一代新人胜旧人。离开邵氏,39岁的狄龙连BP机都不会用,几个月没接到戏的他给老东家打电话,无果,他又给一直想挖自己的嘉禾公司打电话,依然无果。接连遭拒,狄龙曾经做大哥的自信荡然无存,甚至想过要退出电影圈。就在这时,同门师兄弟吴宇森打来了电话,“龙仔,听说你不做大哥很久了。”
戴着拉风的墨镜,嚣张至极地用钞票点烟,小马哥一角,至今还是70后80后口中津津乐道的英雄人物。80年代更是红到发紫的IP,《英雄本色1》里小马哥都阵亡了,《英雄本色2》里却生生造出了一个跟小马哥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弟弟。《英雄本色3》直接舍弃了宋氏兄弟阿豪和阿杰,索性就拍起了小马哥的前传。足见小马哥的号召力有多大。然而,在86年《英雄本色》上映之前,扮演小马哥的“发仔”却是一味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
他接拍的电影,几乎部部都赔了钱,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渐渐地,人们也给发哥冠上了“毒药发”的称号。很多导演将其拒之门外。有一段时间,甚至还要靠接拍“风月片”来维持生计。
此后,发哥开始接拍一系列小成本电影,这帮助他获得了84年的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但这些小制作电影虽然叫好,却不叫座,票房始终徘徊于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根本无法帮发哥摘掉“毒药发”的帽子。
1986年,《英雄本色》开始筹拍,不过小马哥的首选却不是发哥,而是新人郑浩南。说是天意也好,说是巧合也罢,郑浩南的档期出现了问题,剧组的资金状况也出现了问题,困顿中的吴宇森找徐克想办法,于是徐克的女友施南生给吴宇森推荐了当时片酬非常低的“毒药发”。
当周润发看到剧本中那句“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电影中的小马哥也曾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云人物,墨镜风衣,双枪复仇的名场面,成为了无数后来者模仿的对象。可是在兄弟进了监狱,自己又断了腿以后,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在大哥成身边当一条“狗”。
他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演绝了,演得把小马哥和发哥变成了一个人。原本小马哥这个角色只是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但发哥的表演却越来越进入佳境,吴宇森看到了这个角色的潜力,开始给他加戏,发哥自己给自己加戏。嘴里叼火柴的动作,剧本里是没有的,发哥自己根据人物的脉络设计了这个动作,而这个动作竟然成为了经典。
人戏合一的表演,最终让发哥获得了满堂彩的高度评价,就连电影海报的C位都变成了小马哥。
《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森的人生转折点,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座里程碑。这是一部香港从未有过的电影,影片中的男人历经磨难,却从不放弃对“义气、地位、尊严”的追求。吴宇森豪气毕现,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报复浸透了每一个电影画面,流畅如歌的剪接无可挑剔。
前世电影一经上映就大爆特爆,不仅成为当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还火遍霓虹,韩国,以及东南亚,更是揽获无数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