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残明

二次西征(一)

    “臣妄奏议,苦叶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徐光启在思索了许久,最后还是选择了率先上书弹劾当初自己参与保举的刘陵。

    在不同的目的下,塞外的几方势力都向明庭传达了北镇势强的信号。

    漠北诸部的上贡使和刘陵的讨赏使同时抵京,入京更同时行动。虽然上书言辞恳切,只说求重赏赐漠北归化诸部以求边疆安稳,但对朝廷无疑造成了压力。期间,便已将北镇这只庞然大物南至辽南,东北至苦叶镇,西至漠西的疆域展现在了大明朝廷面前。虽然很多明庭文官先前从未看过真正的全明地图,但当坤舆万国全图被捧上,徐光启对着地图指出塞外目前局势时,明庭大员门还是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苦叶镇(明庭并未承认北镇)虽未见反心,然其军力冠天下诸镇之首而辖域极辽,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当今又见跋扈之相,臣以为不得不防。”徐光启力陈防备之观点。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刘陵授官当初也有徐大人您张罗得吧。”在魏忠贤眼神暗示下,魏广微出言讽刺道。

    如今天启三年正是朝政转折之年,虽然还没有到阉党短时间内打垮东林的时间,其势头已显。徐光启不论从东林角度还是自己的性子上都不可能推脱。

    “不错,正是臣当时看走了眼,臣有愧。”徐光启再次拜下“陛下如要惩戒臣下,臣绝无二话,但北镇之患不可不虑。”

    天启最终自然没有责罚徐光启,但东林人不少也并不认为刘陵有反心加上魏忠贤为了自己在朝中得势更不能与刘陵敌对,最终对刘陵的打压建议被束之高阁。相反,刘陵派来的漠北蒙古朝贡使者,还得到了二十万两白银的赏赐,明眼人都知晓这些都是给刘陵的。

    得到了这一笔钱,刘陵总算为北镇续了一口命,正式开始西征的总准备………

    天启三年六月,刘陵以杨立战兵营为留守,合蒙古部三千人共守北海城,其余各营并单于庭两万骑兵各部出兵一万,计四万人再次发起了西征。

    “复成吉思汗之盛举,再蒙古帝国之荣光。”

    八月,刘陵率军疾进千里,利用和硕部与准格尔不合,相互之间没有预警的弱点,直抵天山南路。准格尔部匆忙集结部属,刘陵却没有给他将麾下各部集结的时间。

    刘陵仅仅修整一个时辰,便带领跟上来的三万骑兵直攻准格尔汗庭。准噶尔部无奈拉起汗庭所有能上马的人拼凑出五千骑兵应战,毫不意外的被打得落花流水。准格尔汗意图依靠杜尔伯特部救援,将汗庭残军和赶来的各部兵马在山上列成了驼阵,自以为固。刘陵也如期所料,试探性进攻不利后就没有了动作。

    “杜尔伯特部的援兵明天就到了,大汗,到时候有得这刘陵好看!”身边的侍从兴奋的对准噶尔汗说着,准噶尔汗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然而就在这时,一片车镇出现在地平线上。难不成他们要用战车强行撞开驼阵?准噶尔汗暗自惊疑。自古草原民族对于中原战车就有一种畏惧,原因无他,其冲撞能力和车上弩箭远程攻击能力远超骑兵。

    但剧情没有像准噶尔汗想象的方向发展。铺天盖地的火箭与高速袭来的炮弹点燃了,打碎了驼阵的一切。骆驼与让的内脏被打出混作一团,鲜血的腥,内脏的臭,与毛发烧焦的气味充斥于空气中,先是骆驼与战马陷入了疯狂的奔跑,继而混乱中的准噶尔部士兵也陷入了混乱,狼奔豕突。

    准噶尔汗哪里还不知道大势已去,瘫坐在了地上,任由大火撩导了身前………

    经此一战,准噶尔部被歼灭四千人,俘虏七千人,主部支部主力几乎尽丧,再也成不了和和硕部并列的漠西大部。就在刘陵强行整编准噶尔部时,毫不出意料的接到了和硕特、土尔扈特两部的归降之书。土尔扈特部,在历史上的五年后迁到了伏尔加河沿岸,也正是他们日后在沙俄的追杀下回归祖国。

    至于杜尔伯特部,选择了南下投奔林丹汗,林丹汗答应了赐给他漠南一片富饶的草场。虽然这让刘陵麾下人口有所流失,但毕竟也是解决了不稳定因素加上与林丹汗的盟约关系,刘陵也不再追究。

    北镇在漠西迅速建立了以准噶尔原根据地天山南北路为直辖地的秩序。又以大部和硕部掌南疆,土尔扈特部驻三河,直面沙俄。

    在完成对漠西蒙古的统一后,刘陵仅仅留下了一个月的整编时间。跟随出征的卢象升忙碌着在蒙古建立基本的统治秩序,刘兴祚则负责起了各部抽调骑兵的协调。刘陵经过思考后,将所有女真、蒙古骑兵交给刘兴祚指挥,其原统领的侦骑营则并入了王允成的突骑营。到现今,刘陵已经为将领的缺乏苦恼很久了,眼下已经到了极其窘迫的状态。

    但眼下不是选拔将领的时候,掠夺的牛羊不能显著的改善军阵财政,只是能供给出征士兵的食物减少后勤压力而已。漠西的牛羊很难转运贩卖到中原换取钱财,更何况西征也需要这些牲畜来进行移动的补给。

    掌管前线后勤和一应开支的黄思道已经三次向刘陵告急。因为暴雨和消耗,火药只够三四次大战之用,至于跨过整个草原补给,以北镇的人力物力并不允许。军士因为长期食用肉类也很多出现了不适,至于各种随军生活用品,更是坏一个少一个,卫生、用水、兵器等方面也都已经到了极限。

    “眼下就算回军,那也是溃不成军。”黄思道忧心忡忡的向刘陵禀报。

    “疲老之军虽成,其势不泄。只要我们是长胜之军,就有缓过这口气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