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第33章 读者震惊

    有人憋不住尿,有人憋不住事,有人憋不住话,还有人憋不住……

    反正,严斌就属于第三者。

    他从医院一路回来,实在有点憋不住了,满肚子的话不吐不快。

    这其实也是一种“亏欠”心理在作祟,感觉对不起学生,必须赶紧做点什么,让自己的心里好过些。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话竟惊动了校长。

    校长姓何,去年才刚调任到十二中。

    去年之前,他只是江城附近某个县中学的校长。

    来到十二中后,作为长时间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的他很清楚,自己在新环境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尽快做出一些成绩,以树立自己的威望。

    正因为这样,他一向很关注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动向,对于能拿出“成绩”的人,一直不遗余力的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

    刚才在流动红旗拼比大会上,对于初三年级组黄老师的学生在《江城日报》连续发表两篇文章的事情,他表示了“高度”肯定。

    尽管这位黄老师的教学工作,可能还比不上原来的流动红旗获得者刘老师,可为了大局,何校长决定把今年的流动红旗交给“成绩更亮眼”的黄老师。

    正准备离开会议室,没想到就听见了严斌的话,这一下引起了他的注意。

    “校长!”

    看到领导,严斌连忙打了个招呼,刚到嘴边话不得不又憋了回去。

    何校长又重复一句:“严老师,你刚才说什么记者?什么采访?”

    严斌先看了刘胜才一眼,想了想后,觉得也没什么不可说的,就直接把吕秋兰今天来采访陈家林的事情说了一遍。

    到了最后,他才补充:“之前刘老师也问过陈家林这事儿,那孩子没有承认,可是今天那孩子在家里把出版社编辑写给他的信拿出来了,我看了以后才终于确定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

    何校长听完严斌的讲述,脸上忍不住流露出一丝高兴的神色:“这么说,我们学校……哦,刘老师班上的陈家林,真的在《小说月报》发表了作品?”

    “是的,那篇小说叫做《少年派的梦幻漂流》,还是刊头文章。”

    严斌点点头,又把陈家林说过的话复述了一遍,解释了陈家林之前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作者的原因。

    “这么说来,这位同学居然还是一个藏拙谦虚的性子。”

    何校长非常开心的哈哈一笑,又转头看向刘胜才,点点头:“刘老师,看来你的工作真是尽心尽责啊,怪不得之前两年都能拿到流动红旗,好好好。”

    “……”

    刘胜才还有点懵。

    严斌的话他全听在耳朵里,可感觉有点像听评书似的。

    那小瘪犊子居然就成作家了?

    而且还有记者来采访?

    这怎么可能?

    他心里正想着,还没开口回应校长的夸奖,没成想旁边有人比他更先一步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这怎么可能?”

    刘胜才转头看看,想知道是谁问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却看见原来是和他不对付的黄老师。

    刚开完会的老师们都没走远,看见校长和严斌说话,纷纷停下脚步听上一耳朵。

    黄老师也听到了,之前他找刘胜才确认过这事儿,一直觉得这就是个笑话,可没想到现在听严斌这么一说,居然成了真事。

    这完全颠倒了他的认知,让他莫名的慌张起来,因此才口不择言的发出了一声质疑。

    何校长微微皱眉,转头看了黄老师一眼,没说什么。

    黄老师被校长这一眼看得心里更慌了,他不敢再质疑什么,转而冲严斌轻声询问:“之前不是听说陈家林那孩子平时考试连作文都不写,怎么现在倒是成作家了?”

    严斌解释:“那孩子说了,他只喜欢写自己的故事,那种应试的作文他不爱写。”

    何校长一听,点了点头:“是有这样的孩子,平时作文不爱写,自己捣鼓出来的文章倒是写得极好的。”

    这一下,黄老师没话说了。

    领导都这么发话定性了,难道他还要对着来吗?

    何校长回过头,和气的对刘胜才说:“刘老师,你也不用因为学生之前对你撒谎而感到生气,毕竟还是个孩子嘛。

    像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多鼓励,多支持,让他可以继续写作,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唔,这是刘老师你的荣誉,也是学校的荣誉。”

    刘胜才虽然心里还有点犯嘀咕,可听见领导这么说,赶紧应声:“我知道了,校长,我以后一定努力按照您说的做。”

    这一下,何校长更满意了,看着这位初一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只觉得无比顺眼,眼神都不自觉的变得柔和起来。

    ……

    过了没两天。

    《江城日报》刊登了一篇人物采访的报道文章。

    文章的名字叫做《关于“少年派”的那个少年——走近作家陈家林》,作者是吕秋兰。

    关于《少年派》,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的评论文章发表在各大报刊,或赞誉、或点评、或分析、或总结……

    总而言之,《少年派》的出现,给1982年种花的文坛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不过,大家对作者陈家林一无所知,不知道这个凭空钻出来的作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陈家林就是少年派。

    一个曾经经历过海难的幸存者,如今应该已经有一定年纪。

    江城也有很多人是文学爱好者。

    他们读过《少年派》,也关注着这部作品及其作者。

    直到《江城日报》的这篇文章出现,他们才愕然发现,《少年派》的作者居然是一个年仅十三的少年人。

    这一下,江城的这些读者震惊了。

    天啊,这是真的吗?

    《少年派》的作者陈家林居然是江城人?

    而且,陈家林才十三岁?正在读初一?

    这怎么可能?

    真的假的啊?

    一时间,很多人把电话打到《江城日报》报社,去确认这件事。

    甚至有读者直接去了报社,要找吕秋兰问个明白。

    这让吕秋兰在报社成了大红人,《江城日报》也因为这篇报道火了一把。

    面对读者的追问,《江城日报》甚至多发了一篇后续报道,来阐明他们之前有关于《少年派》的作家陈家林的报道,全部都是客观事实。

    然后,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以江城为起点,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向着全国扩散而去,直至传遍整个种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