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第51章 批评又来

    1983年,5月1日。

    燕京已经褪去寒冷,暑气渐生。

    人们已经开始穿上比较清凉的衣服,走上街头,迎接即将到来的夏天。

    国内各大期刊上市的这一天,书店和邮局总是最热闹的。

    人们会不约而同的走进书店,购买他们想要看的杂志。

    喜欢电影的,会询问《大众电影》、《电影世界》,又或者是《上影画报》。

    爱好艺术的,则特地去找《美术》、《美术译丛》,又或者《艺术世界》。

    有些女同志,则翻看起《妇女生活》,看看有没有自己想看的内容,然后付钱购买,转身离开。

    想了解科学知识的人也不少,书店里和科学相关的期刊,有《科学与生活》、《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画报》、《上海科学生活》等等。

    国内从5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宣传建设“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

    六七十年代的孩子,随便挑十个来问,想当科学家的人绝对超过半数。

    剩下不是医生就是老师,想当工人的都算老实孩子。

    相比起这些杂志,文学类杂志最受欢迎。

    等待在这些柜台前的人也最多,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来自于燕京各大高校。

    自从恢复高考,各大高校开始正常招生,燕京城内的年轻面孔变得越来越多。

    这些人都是天之娇子,毕业还包分配,而且还是好单位。

    不像后世,大学生毕业既失业,只能继续读硕、读博,不断卷下去。

    因此,这个年代的大学生说是香饽饽一点不为过。

    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到外头说句话都大声点,拉个屎都带回响,就特牛逼。

    张宝成不是大学生,只是一个返城知青。

    看着周围的那些大学生们,心里挺羡慕的,真希望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只可惜,有些东西只能想想,他这辈子大概都和大学无缘了。

    阿巴阿巴的那几年,张宝成的年纪小,光顾着玩了,所以等到高考开放,他属于有心无力的那一拨,根本没能力考大学,只好随政策返城。

    一开始,返城知青回来以后,知青办还给安排工作。

    可全国各地下乡的知青超过两千万人,大家全都集中在短短的这几年间返城,根本安排不过来。

    所以张宝成一回来就成了待业青年,在家吃了半年的闲饭,终于才在街道的安排下,去了一个建筑单位,干起了临时苦力。

    临时苦力不但是临时工,还专门干些最苦最累的活,张宝臣常常累得连饭都吃不下。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的熬着,张宝成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看不到希望。

    他平时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看杂志,读一下里面的文章,感觉自己似乎都变得高尚起来。

    “同志,要一本《燕京文学》,和一本《小说月报》。”

    很快轮到张宝成,他冲售货员说了想要买的杂志,付了钱,盖了章,很快离开。

    一边走着的时候,张宝成一边拿起《小说月报》,开始翻起来。

    他其实平时只买《燕京文学》的,不过之前在单位的报纸上看过一个评论,夸了《小说月报》刊登的小说《少年派》,于是张宝成就买来看了。

    结果,他觉得挺好看的,《少年派》的故事新奇有趣,他看了好几遍,于是这个月把新一期的《小说月报》也一并买了。

    “咦?是陈家林?他这个月也有小说发表……驭风少年,这个名字倒是挺与众不同的……”

    张宝成翻着目录,有点惊喜,《少年派》的作家居然写了新的小说,他迫不及待的就打开那一页看起来。

    “嗯,刘成?这故事发生在大西北的一条小村子?”

    张宝成慢慢往前走,嘴里嘟囔了一句。

    这两年,伤痕文学大行其道,写的大多是有关于农村的事情。

    这让他稍微有些失望,他想看陈家林写出不一样的东西,就像《少年派》那样的故事,而不是眼下这样的。

    不过,既然已经开始,张宝成还是耐着性子,慢慢看下去。

    “这个叫做刘成的孩子好像挺厉害,居然懂得那么多电学的知识……”

    随着故事的进展,张宝成被紧凑的情节吸引,整个人彻底沉浸了进去。

    就这么一边走,一边看,等到翻到小说的最后一页,张宝成猛地吐了一口气,很高兴的说:“真好,真好,这大概就是科学的力量吧!”

    心情激荡下,正想着从头再看一遍,可等他抬头看了看周围,脸上顿时显出呆滞的表情,忍不住一拍脑门:“哎哟喂,这都走到地坛了!”

    他家住西城呢。

    ……

    《小说月报》新一期出来的第三天。

    一篇名为《从“驭风少年”看陈家林的短板》的文章出现在《文学报》,作者仍然是那个之前批评过《少年派》的李京泽。

    文章中,从一开篇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觉得《驭风少年》是一篇没有深度、也没有诚意的作品。

    他认为陈家林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带着一点自以为是的随意性。

    或是因为见识浅薄的极端自卑而生的极端反弹,又或是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而缺乏足够的文学知识储备,以至于不能把故事中一些应该有的深度刻画出来。

    说白了,就是说《驭风少年》的文学性不够,很多问题都知识一笔带过,没有深入描写。

    同时的,这篇文章毫不遮掩的说陈家林是一个“浅薄”的作家,他的“浅薄”正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发表出来,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贻笑大方。

    李京泽是这两年来比较活跃的文学批评家。

    每个月基本上会有五到六篇批评文章发表出来。

    可是自从上一次批评《少年派》,后来被《文艺报》的评论文章打脸,他这个月便没再发表过任何批评文章。

    给人感觉就是一直在憋着劲儿,只等这一次的《驭风少年》,开个大的。

    紧随其后,陆续又有几篇批评文章出来。

    尽管没有李京泽的措辞这么激烈,可大致意思也是觉得《驭风少年》文学价值不高,并不是一篇好作品。

    尤其相较于陈家林之前的《少年派》,差得有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