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除魔传

序章

    友情提示:序章比较冗长,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直接从第一章开始看,不影响剧情理解。

    靖江城地处南疆关要是神州大地链接南疆的重要门户,从古至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此入南三百余里便是百越各族聚集之地,这里气候终年天阴多雨,猛兽毒虫频出,自古便是中原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

    其地形更是十分复杂险要,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

    相传十万大山中封印着上古凶兽,这凶兽残暴嗜杀成,破坏力极大,其所过之处人畜无还,房屋尽毁,教你繁华俗世,顷刻便成人间炼狱,可谓异常凶险,若是不慎将之放出,人间大难将至。

    千百年来,随着中原人民不断南下迁徙,让这靖江城得以发展壮大,不经意间已是中原大地连接南疆的最大门户。

    这里汉人居多,故城建风格多与中原相似,华夏人文的融入让城内读书之风盛行,故也催生了不少文人雅士。

    靖江城东有一大江名曰“漓江”漓江原名“离江”,“离”字意分离字意,不得人喜,于是后人改称“漓”为此增添了几分诗意。

    漓江东岸相隔数里,便见石峰拔地而起,其貌钟奇秀丽连绵不绝,远远看去,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一般。

    而群山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便当属那“七星山”了,说起这七星山就不得不提及这山上的门派“玄武阁。”

    玄武阁一派与蜀山颇有渊源,其派开山祖师巨岩子“石遇仙”早前乃是蜀山派第六代弟子,甚至还曾担任过蜀山掌门一职。

    话说三百年前魔教兴起,在其征服西域各派势力后便大举入侵神州大地,意图染指中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死伤无数,不想堂堂浩瀚神州,大大小小门派无数,竟无人能与之匹敌,其中原由,一是因为魔教人多势众,二来是中原各派虽自号正道门派,却无一不是勾心斗角,利益为先,大敌当前各个门派不但不齐心对应,反倒只顾保存实力,一味后撤,无心应战,顿时魔教众人踏足中原,如入无人之境。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偏安西南一隅的蜀山派却是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便决定进入中原挽救危局。

    蜀山派此番相助可谓不留余力,除了一名年迈长老和少数刚入门的新晋弟子留守门派外,其余精锐则是倾巢出动,其中还包括蜀山掌门“叶长青”。

    蜀山弟子一入战场便奋勇杀敌,仅凭一派之力竟抵挡住了魔教主力,顿时止住了此前中原各派颓势,为其赢得的喘息的机会,也为扭转败势打下了最坚固的基础。

    接连短短几日蜀山派捷报频频传来,这让正道各派听了不免为之一振,蜀山弟子一面抵挡杀敌,一面则不断说服各派加入,终于是让各派齐心协力与之共御大敌。

    一时间,正道众人一改颓势主动出击,可谓是所向披靡,杀得魔教溃不成军,不过数日便将之击溃,残余教众纷纷逃离。

    经此一战,蜀山派顿时名声滔天,风光无两,于是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正道领袖。

    也是如此,蜀山派与魔教结下血海深仇,从此魔教众人便将蜀山派视为头号大敌。

    转眼已是六十年过去,此时魔教中人在机缘巧合下得一无上心法,更有一不世天才将其参悟,不过数年便学有所成,又过数年心法大成,然后将之广为相传,一时间,魔教众人实力大增,再次席卷而来。

    此次魔教归来剑指蜀山,扬言誓要踏平蜀山派好一报此前大仇,为此魔教可谓是倾巢出动。

    经过一番周密的计划,魔教众人纷纷潜伏到蜀山派周边。

    一个不见月色的深晚,趁蜀山弟子熟睡之际,魔教突然发难,夜袭蜀山,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蜀山派被打得措不及防,顿时众人乱作一团,百余弟子还未反应过来便命丧梦乡。

    历经一番苦战,蜀山弟子死伤无数,最终还是靠着祖师留下的几道厉害法宝禁制才勉强将魔教众人击退。

    经此一战蜀山派元气大伤,实力大不如前,虽不再是正道领袖,却靠着这数百年积攒的底子依旧跻身正道六大派之列,只是排在末尾罢了。

    遭此劫难,蜀山派人数锐减,残余门众不足十之一二,就连掌门也身受重伤险些殒命。

    一时众人心里是又怒又怕,再看众人更是各个面带伤容,用以一句话来形容此刻的蜀山派,那就是在苟延残喘罢了,事后不久后掌门便宣布传位给石遇仙。

    石遇仙当时在蜀山派可算是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同样也是掌门坐下的得意门生,武功威望不输众长老,此番大战更是杀敌无数,在众弟子里表现最为亮眼,他接位掌门一职可以说是毫无异议众望所归。

    只是此刻石遇仙却还没做好准备,心里只想着万般推辞,可是掌门哪里应允,最终还是迫于掌门和各长老的极力规劝下只得答应下来。

    接过掌门一职石遇仙却是半点也高兴不起来,看着蜀山上这些残垣断壁以及那一具具堆积如山,还来不及掩埋的同伴尸首,只觉心中只觉十分憋闷,顿时一股怒气涌上心头。

    他紧咬牙关,心里暗下决心誓要为同门报仇雪恨,顿时眼眶便红了起来,此时的他不禁想仰天长啸,以泄心头怒气,可他却不能,只因他此时身份已经是蜀山掌门了。

    沉思良久,石遇仙终于褪去怒意,轻叹一声略显无奈,一股莫名的悲伤弥漫开来,令人久久不能释怀,不知何时视线开始模糊,原来眼眶已被泪水浸湿。

    终于,石遇仙摆脱束缚决心振作,他分析当下形式,心想:此战魔教损失不小虽然一时将之击退,只怕对方还未死心,若是日后元气得以恢复,势必会卷土重来。

    此时蜀山式微,短时间内估计再难抗衡,况且这魔教总坛位之于昆仑山脉之中,其要是从南面入关第一个门派势力范围便是蜀山,魔教若是再来,蜀山派必然首当其冲。

    加之这数十年来蜀山派总是以正道领袖自居,其他各派早就心有不服,蜀山现在的情况其余门派未必同情,只怕还会有落进下石之嫌。

    就算不会如此,以现在蜀山的实力威望,想要邀请其他门派相助别人只怕也未必搭理。

    想到这,石遇仙心里一个想法闪现:“既然留守蜀山有诸多不利因素,何不另寻宝地传承师门,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日东山再起,想来这历代祖师们在天之灵也不会追究这般无奈之举。”

    当下石遇仙也不再犹豫,当即便召集蜀山众长老及前任掌门商议此事。

    而众人听到石遇仙提出这样的建议,顿时勃然大怒,说此乃离师叛道之为。

    石遇仙据理抗争说清其中利害关系,众人却是不以为然,反而要弹劾他卸任掌门。

    更甚者,还说要把他逐出师门,要不是前任掌门爱徒心切出面力保,这逐出师门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石遇仙本就不想接任掌门,被众人这么一番指责,更是随了他们的意,当即把掌门之位让出。

    正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对于门派也是如此,否者岂不是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无奈之下,前任掌门只得强忍重伤复原职位,这情况在蜀山派创派至今倒是头一回。

    此后一段时间,蜀山众人私下对石遇仙议论纷纷,原本敬重他的师弟们也开始掉转矛头开始对他冷嘲热讽起来。

    种种行径让石遇仙苦不堪言,终于他内心再也抵挡不住,于是便找到掌门恩师叩头还恩,而后则自行脱离门派。

    他的师傅迫于形势也不好多做挽留,便随他去,石遇仙终是带着不甘与黯然离开了蜀山派。

    出了蜀山派,石遇仙便一路云游四方,尔尔数年过去,终于游到靖江这八桂之地,初到此地便被这壮丽的山水所吸引住了。

    这靖江地界,山青水秀,峰奇嶙峋,雾绕云锁,登高望去犹如人间仙境,当下石遇仙就有了在此开山立派的想法。

    在这靖江城东门边上有一宏伟楼阁,楼高十余丈宽四十余米,主楼分为二层三檐,一层大柱林立,二层回廊环绕,楼顶檐角在斗拱支撑下呈飞跃之势,典雅里透出几分灵动,楼匾上“楚南雄风”四个大字气势磅礴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它的宏伟与庄严,这便是华南第一楼“逍遥楼”。

    一月圆之夜,石遇仙登上逍遥楼,放眼仰望星空,正欲观望天象,只见七星北斗之位有一道光柱凸显时而若隐若现。

    随眼望去只见那道光柱好像是从对面的山峰上冒出,石遇仙见此异相立马便寻到对面山上去。

    离逍遥楼不远处便是靖江城东门,出了城门就是漓江,江对岸不远数里只见有几座山峰拔地而起。

    山峰有七座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其地形布局正对应天上北斗之形,这便是“七星山”。

    行至七星山的天枢峰下,石遇仙抬眼望去,只瞧山峰异常陡峭,顶上草木旺盛。

    适才那道光柱也看得更清楚了些,当即便爬上山去,奇怪的是此时那道光柱却消失了,石遇仙哪里肯就此罢休,决心誓要探个究竟。

    探索片刻,石遇仙在山腰上寻得一天然岩洞,这便是“七星岩”。

    岩洞蜿蜒向下深不见底,站在洞口不时有冷风扑面袭来吹得人心生寒意,石遇仙朝洞里喊话只听回声久久不绝,看样子洞内应该极为宽阔,一番权弊后石遇仙也不犹豫,拿上火把便向里走去。

    进入洞内,四周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白雾,在火光的照耀下反倒显得有些仙气凌然的样子,由于空气湿润岩洞四壁甚是滑溜难以攀附,好在脚下地势不算太陡并不难走。

    下得百余米终于到得洞底,这内部果然如他所想及其宽敞可容数百人,往深处望去只见一块巨石正伫立中央。

    那巨石高丈余宽十数米上窄下宽呈斗状,石遇仙举起火把走进一看,只见巨石通体呈墨黑色,凑近一摸,一股冰冷之意便缓缓袭来,顿时指尖竟起了一层淡淡的冰霜,石遇仙连忙将手抽离,心中诧异:“这石头怎的这般寒气逼人,真是怪哉!”

    石遇仙纵是心中疑惑,却也要把巨石来历弄个明白,只见他当即拔出身上长剑运足内力朝巨石一剑砍去,只听“嘡!”的一声,剑被弹开缺了一个小口。

    这可令石遇仙伤心不已,这柄长剑乃是当初拜入师门恩师所赐,虽不是什么奇珍异物,但却意义非凡,如此毁坏不免心疼,不由得心里暗喝一声“草率了”。

    再看那巨石被砍之处竟然完好无缺没有一点痕迹,其坚硬之程度令人咋舌,石遇仙叹道:“这巨石只怕是天外陨石吧,若是寻常石头哪里经得起自己这一剑。”

    就在这时,洞口袭来一阵狂风,一个不注意石遇仙手中火把便被吹灭,顿时四下无光,周身陷入一片漆黑。

    石遇仙连忙去掏怀中火石,正欲点火,只见头顶突然有光亮进得洞来。

    原来洞顶有一数米宽的穴口直通山顶,透过穴口竟然可以直视夜空,适才月光被阴云遮住没有光线照入所以才未发现,此时月光照下刚好将整块巨石笼罩在内,顿时那巨石竟开始微微发亮。

    仔细一看巨石顶部在月光的照射下异常耀眼,竟有光柱反射而出,石遇仙深感诧异当即身形一跃便跳到那巨石顶部。

    定睛一看原来巨石顶部呈碗状,一潭清水汇集于此,水面如镜折射出层层光波,一道光柱由此射出直冲云霄,心中断定在逍遥楼上看到的那道光柱便是由此而来。

    望着这番景象石遇仙心中反而疑惑“但按常理说这一滩水应该还不足以反射出这般耀眼的光芒啊!难道水里有什么猫腻。”

    仔细看去果然水面只有中间部分最是亮得要紧得,其光芒让人难以直视,除此之外的部分倒与正常水面无异,紧接着石遇仙便俯下身子撸袖去捞。

    顿时一块玉璧被他从水底捞出拿到手中,瞧那玉璧有瓷盆大小,四边似圆不圆似方不方,璧面却是异常平整,说是玉璧但其材质又像是水晶,呈半透明状,在月光的照射下异常耀眼,让人难以直视。

    石遇仙将玉璧拿离月光仔细端看,只见玉璧中竟有百来颗微弱的光点,时而明亮时而微弱,形状好似天上的繁星一般,石遇仙盯着其中一颗看了片刻,发现那光点竟然移动了少许,再看那玉璧上方有七个光点要稍微亮那么些许。

    “这光点竟然能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呼应,此乃仙器啊!”石遇仙心中大喜。

    除此七颗光点外,这玉璧上的剩余光点实则对应天上的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此宝物名为“星盘”。

    这星盘大有来路,此物为一对,还有一个块名为“脉盘”其寓意:星为天,脉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生,无穷无尽。

    传闻得此双盘,上可窥尽天机,下可知晓地理,能鉴将来,可推过去,四象八卦,阴阳命理,包罗万象,无所不知,无所不及。

    获此宝物石遇仙心中甚是欢喜,于是决定留在这七星山继续探寻。

    次日天明初亮,石遇仙便安奈不住心中悸动早早醒来,将星盘收入怀中后,稍整衣衫便要起身向外走去。

    昨夜天黑不明洞内乾坤,现在天明一看原来整个七星岩内小道繁多四通八达,地形明朗后石遇仙心中大为惊叹,不得不佩服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遇仙穿过其中一条小道通到山腰,又找到了一处巨大洞口,这便是“玄武洞”

    只见洞内平整,洞口呈内窄外宽状,洞高数丈洞深数十米洞宽可及百人,由远望去犹如一张巨口正朝天怒吼,气势如虹好像要吞食天地一般。

    洞外有一河流环绕名曰“灵剑江”江对岸有一矮山形似巨龟,玄武洞便是由此得名。

    洞内东角有一石碑,碑体通黑上面刻满了铭文,石遇仙走近细看只能看懂十之一二,原来是上古文字。

    只见字迹古朴饱受风化,庆幸的是大都还能辨认,想来是有些年月了,具体时间无从考察。

    其内容艰涩难懂,细细揣摩却也能窥其一二,只觉其理近“道”又胜似武功心法一番摹练却是妙用无穷。

    得此遭遇,石遇仙当即便决定在此潜心修炼,平日修炼之余便出去采石垒木为此建造楼阁,如此这般日以继夜从不间断,转眼数年过去,石遇仙学有所成,那楼阁也建造完毕,遂在此开山立派名曰“玄武阁”也因那巨石得宝的缘故他自号“巨岩子”一说是因为他的姓氏,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故事便从两百多年后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