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涅槃

第4章接班人

    “这孩子,是怎么了,才去单位几天,就又想家了,真是的”,放下电话,依风的父亲摇摇头,低声喃喃到。

    上午放学铃声响起,依风随着学生们的自行车车流涌出校门,从五一中学所在的西郊,直奔家的方向疾驰而去……

    依风父亲的单位在东郊,住着学校的自建房,虽说比不上如今的几室几厅,却也独家小院,前有花坛、后有菜园。90年代中期施行房改后,这些亭亭苑苑也都成了自家产权。

    国庆后的天气很爽宜,秋风吹拂在脸上,很是惬意……30分钟的路程在车轮的滚动下,转眼即逝。

    依风进了父亲单位的大门后,径直向家属院的方向骑去,路过健身区时,看见乒乓球台处,围着不少人,应该是离家远的学生,中午在食堂用餐后,已经活动了起来。看着这熟悉的一幕,依风的思绪渐远……

    依风,自小就跟随着哥哥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有次县体工队来父亲单位选拔队员,领队一眼就看中了正在当时还是水泥球台上,忘我厮杀着的依风兄弟俩……

    那一年体工队,从父亲单位只选了一个队员,就是依风的哥哥依山。后来听说,其实领队是想把依风兄弟俩都带上的,后来依风的父亲说,去一个走体育这条路吧,不能两个小孩都走一条路!

    后来依山进了体工队,主攻体操,最高荣获过省级比赛的二等奖,退役后,被保送到一个师范学院体育系进修,毕业分配到父亲的单位做了一名体育老师。

    有了依山的关系,依风的体育科目一直是学生时代的强项。高中时是县中重点班的班长,同时兼着年级足球队队长;上了大学后,更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便从院学生会体育部干事升任副部长,大二便成了部长,独揽了3届院乒乓赛冠军(大4那年没参加),保持了4年校足球赛事的院级记录,多年后还有师弟在流传,“当年院队的10号,那技术、那速度,没人能比”。

    “妈,我回来了”,依风刚进院门,还没停稳车子,边迫不及待的喊道。

    “累了吧,快去洗把脸,马上饭菜就好了”,依风母亲在厨房灶台上翻炒着菜,回应着。

    依风停好自行车,还没回答母亲,便一路小跑进堂屋,“妈,我爸呢”,找了一圈,没看到父亲,依风很是失落!

    “他去你王叔叔家了,马上应该回来了”,妈妈在厨房说道。

    依风火急火燎地冲进厨房,快步走到母亲的身侧,呆呆地望着妈妈。

    妈妈似乎注意到依风有些反常,“怎么了,骑车子累了吧,快去堂屋歇歇”

    “哦,不累,妈,你真年轻!”依风掩饰好自己的情绪,轻声说道。

    “哼,还真年轻,在过2年你爸就退休了,我明年就能退了”,妈妈边说边伸手将液化气灶关掉,“女的55岁退休,男的60岁退休,还年轻个啥,我就等着退下来,好有时间帮你和你哥,带孩子呢”

    母亲捋了下头发,说道:“我可不像你爸,当了个副校长,却操了个天下心,深怕自己一个失误,就耽误了国计民生似的”,一直从事语文教育的妈妈,说出这番话,也是情理之中。

    “这不,为了个接班人的事情,和你王叔叔,都讨论了一个星期了,还是没有个结果,连饭都忘记了吃”,妈妈不满地说。

    依风的父亲是江南人,祖上三代都是贫农,兄弟6人,排行老四。1960年自然灾害时,在商业系统上中专的他,凭着虽不充裕,但不至断发的补助口粮,庆幸地活了下来,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劳改农场,从通信员做起,一路经历了连队技术员、连队队长、场报编辑,直至农场的职工人满为患,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农场组建了学校,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的建制。

    那个年代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农场的领导向建设兵团首长汇报,希望能够从下放知识青年或者参加劳动改造的人群中抽调一些人来担负起教学工作。当时下放到农场参加改造的,有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一些显赫的权贵。

    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与上面政令同步,防止反动派伺机作乱,兵团首长责令选拔一批根正苗红的年轻同志,进驻学校,维护学风,引领纲纪。依风的父亲应运进入到农场学校。直至随着依风外公平反,和母亲一同调到西河县……

    依风母亲口中的王叔叔,是当时父亲单位的一把手王典校长。因为父亲2年后到龄要退休了,现在需要上报接任的副校长人选,王典校长是老牌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在西河县教育系统的资历与威望都很高,教育局方面尊重校方意见,由学校自己申报一个人选上来。王校长比依风父亲小几岁,但一直以来很是欣赏这个副手刚正不阿的品性,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王典校长便将这个人选的决定权交给了依风父亲。

    凭着对穿越前的碎片记忆,依风依稀地想起,父亲当年是从他看中的李武德及杨尚2个人中,推荐了时任总务主任的李武德为自己的接班人。而后来李武德真的成了无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