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长风

第三章 宝参奇案

    待回到王府正院,下人及护卫渐多,高洋一颗怦怦乱跳的心这才放了下来,深呼吸了几口气,强自稳下了心神,脚下的步子也努力恢复成平时那般稳健。

    他抬头望了望天,天际一轮冷日渐西,知道此时已近下午申时,该是去见先生了。

    “二公子!”

    “二公子!”

    ……

    一路向着书斋走去,不时有杂役、护卫肃立向高洋躬身行礼。

    别看高洋今年只有十岁,且生得肤黑人瘦,但却与同龄孩子的性子迥异,天生满腹心智,胆大果决,尤爱猜度他人心思。平时在外人面前,他可不像在春儿面前那般放得开,反倒是极少言笑,行起事来偏偏又是格外的豪迈果决,与其长兄——渤海王世子高澄内敛多疑的性子比起来,倒是他,更有几分其父高丞相的枭雄风范。

    只可惜高丞相似乎对这个次子并不太过看重,只常年把仪容俊朗的长子高澄随带身旁着力培养,并早早便让其参谋军中,悉心教导,辅谙国事。

    丞相的这些心思,也被府中那些惯于揣度主家心意的下人们眼在看中,因此往日对高洋这位不太受宠的二公子,自然也就少了几分恭敬。

    但半年前王府里发生的一桩“宝参案”,却让阖府上下数百人尽皆开始对这位声名不显的丑公子敬畏有加。

    那是去岁,夏初。

    娄王妃临盆,难产血崩,流血不止,产中数度昏迷,渤海郡一众医官均束手无策。

    时值,大魏天柱大将军、渤海王、大丞相高欢,正带着长公子高澄在荆州与数万叛军鏖战,此时府中能拿主意的便只余管事何伯一人。

    只是,何伯少年时便投身军伍,至今又孤身一人,哪里曾经历过妇人临盆这等险情?当时亦是慌了手脚。

    听着府中后房内娄王妃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渐渐转弱;看着产婆子和婢女们流着泪将一盆盆血水从房中端出,正院内各处皆是跪满了为娄王妃祈福的下人。这王府内的众人均是心下惶惶,一些胆小的婢女,甚至低泣出了声。

    倒不是他们性格怯懦,主要还是因为此事委实太过重大。

    府中众人皆知,这娄王妃乃是丞相患难发妻,不仅姿容绝美,且多谋善断,深得丞相宠爱。

    若是此次娄王妃与这未出世的孩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怕是这全府上下人等,无人能承受高丞相心碎发狂时的滔天怒火。

    更要命的是,若消息传至军前,丞相父子定然无心再战,大军一旦回转,数万叛军脱困,便是魏南万千生民流难之时,届时又不知会有多少生灵惨遭荼毒。眼看就要到来的太平日子便又要重陷水火,这个责任,怕就是赔上阖府人等的性命,也是承担不起的。

    加之娄王妃平日对待下人极是温善,府中人人都对这位难得一遇的主母真心侍奉。故此刻,这渤海王府之内,每个人的心里,都只有满满的担忧。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府中上下人等皆一愁莫展之时,年仅七岁的高洋,却一语不发,拉着自己的蒙学师父南山先生,驾车城外,请来了恰好云游至渤海的江北崔神医,施以东海金针秘术为娄王妃封穴止血,吊住了性命,又指导稳婆,用一套自制产具,终助娄王妃顺利诞下一名男婴。

    只是,此时的娄王妃已是血气尽失、气若游丝,命悬一线。

    崔神医为娄王妃诊脉后,开出了一剂“回血还魂汤”药方,其中最关键的,便是需用一株已成形千年的人参,取其金须十尾,以作药引。

    说来也巧,府中恰好便有一盒上好的千年奇参,那还是三年前,高丞相鼎定中原,扶立当今天子帝登基时,北方高句丽王遣人送来的贺礼。

    这株人参,堪称世间至宝,生得甚为奇特:通体金黄,约有婴儿手臂长短,偏偏还有四个分叉,头、身、臂、足四肢俱全,隐约便是个人形;更令人称奇的是,参体背面开叉的“腰”部,竟鬼斧神工的还长有一道浅浅的短沟,神似一个小孩儿的臀部,就是这一道浅沟,硬是活脱脱给这株人参分出了个正反面,端的是奇异无比。

    丞相夫妇平日对这株人参极为珍爱,将这宝参以五彩锦绳捆扎,又取一精美石盒盛入,置于府库雪藏。

    何伯常随丞相夫妇左右,自是有幸多次亲眼见过此奇宝,他甚至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日丞相与王妃还曾当着他的面,亲自点数过这株奇参的根须,共计有长短四十三根。

    此时听闻崔神医需以参须作引救回王妃性命,何伯也顾不得许多,赶紧找来府库管事高老实,与他一同赶到府库密室,打开藏参石盒取参。

    可当石盒开启后,何伯取出宝参一看,却不禁悚然一惊!

    原来,盒中奇参虽在,但参须却足足少了十余根,还都是新折断的痕迹。

    难道是王妃曾调用过此参?

    何伯心中有疑,遂命高老实速速取来府库进出名录书册查看。

    结果,细查之下,竟发现册子上记载的最近一次宝参调取记录,还是在一年以前,调取原因注明为:丞相令。

    这件事,何伯是有印象的。

    他记的清楚,那一次丞相北征返回,随军出征的段荣也一同来了渤海,应邀来王府议事。

    丞相与段荣聊到高句丽,一时兴起,便命高老实自府库中取出高句丽进贡的那株宝参来,供段荣一观。

    当时何伯全程在一旁伺候,他亲眼见到,丞相最后是将一整株完好无损的宝参,小心翼翼的又重新放入石盒之内。

    而石盒又是由他陪着高老实,亲自捧着将之重新放回府库第三间库房的原位并给库门落了锁。

    这王府府库第三间库房内,存放的都是些宝珠、珊瑚、珍木、奇石一类的天材地宝,多为收藏及观赏之物。丞相常年征战在外,而娄王妃又对这些东西不怎么感兴趣,所以这第三间库房平时极少开启,更鲜有物品被调用。

    所以,当何伯发现宝参缺了十余根参须之后的第一反应,便是立即命人取来库册,核查库房调用记录。

    果然,根据记录显示,自那次丞相亲自调取宝参之后,府库第三间库房便再无任何调取记录,甚至连例行盘点的记录也没有。

    看到这里,何伯眸中寒光一凝,虎眉不由深深的拧起,他缓缓转过头,目光严厉而森冷的盯住了高老实的双眼。

    在整个王府,这府库密室的钥匙,就只有丞相本人和府库管事高老实二人持有,但无论是谁,哪怕是丞相亲至,只要入库或调取库内藏宝,都会有值班库役小厮登记入册,这还是当年丞相亲自立下的规矩。

    眼下册无所载,而宝参却无故残缺,那可疑之人,便只剩下眼前这个样貌憨厚的府库管事——高老实了。

    可有一点,何伯却是想不通的,那就是:高老实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为跟着丞相十余年的老人,何伯是知道的,这高老实其实是高丞相在老家怀朔镇的一个远房族亲,自小便跟在丞相近前伺候,后来还曾数次救丞相性命于危难。若不是他为人性子太过憨软,见谁都点头哈腰,唯唯喏喏,一件简单的事都能被他弄得无比复杂,如今怕是早就已经封爵为官了。

    不过,恰恰也就是因为高老实这胆小谨慎的性子,偏生让丞相极是放心,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后来在渤海建了王府后,还直接命他任了王府府库的管事,成了府中除丞相外,唯一一个掌管着府库钥匙的人。

    而这一点,恰恰是何伯怎么也想不通的地方。以丞相的豪爽性情,像高老实这样的亲信之人,莫说只是一根人参玩物,便是想讨个官做,丞相八成也都会一笑允之,他又有何必要,去监守自盗的偷几根人参的参须呢?!

    看到何伯那瘆人的目光,再仔细观察一下盒中那株残缺的宝参,高老实便是再憨,也终于明白事情有些不对劲了。

    他当即吓得脸色煞白,冷汗瞬间就从头顶冒了出来。双腿一软,“扑通”一声瘫跪在了地上,惊恐的不住给何伯叩头。

    他涕泪横流,急得结结巴巴的连声喊冤,直称自己真的不晓得其中原委,他也从未私自入过这第三间库房,一切皆有库册记录,请何伯万万相信云云……

    何伯皱着眉,看着跪在地上苦苦申辩的高老实,只犹豫了片刻,便把心一横,高声唤人进来,宣布立即调集侍卫,将整个府库原样封闭,并在府库内将高老实就地拘押审问。

    可是,不管何伯如何讯问,这高老实翻来覆去的就是在喊冤,坚称自己真不知情。

    过了整整半柱香的地间,见他这里一直无法突破,何伯也是急得火冒三丈。有心给他上点厉害手段,却又顾忌着他与丞相的关系,不敢把事情办得太过。最后只得一咬牙,让亲信侍卫先将高老实看住了,自己先亲自将宝参送往崔神医处,又将府中现在除王妃外唯一的主子——年仅七岁的丞相次子高洋请了过来。

    在府库密室之中,屏退旁人后,何伯匍匐于地,将详情据实以告,并询问小主子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