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宗师

地六章, 进山

    采参在东北又叫放山,岱立民做着进山前的最后准备买好衣服,又备好干粮,又雇骡马来到离长白山脉最近的松岗镇,准备挑个好日子进山。

    长白山地区采挖人参的历史那个时候,人参就是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可见其价值。

    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无数穿梭在深山老林里寻找人参的先辈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规矩。

    在以前,有专门的参帮,就指着放山挖参过日子,这些人从春天开始进山,一直到落雪前出山。

    放山的季节,按照人参生长的不同时节,可以分成芽草市、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夹扁儿市、大夹扁儿市、青榔头市、红榔头市、黄罗伞。

    这其中,数着红榔头市最容易。

    这个时节,参籽成熟,红艳艳的一簇,迎风摇曳,就好像是在向人招手。

    万绿丛中一点红,最是显眼不过。

    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赶在这个时间进山。

    希望能在茫茫林海中遇到一棵大货,挖回去卖个好价钱,改善生活。

    岱立民背着行囊,穿越林海,

    他自己一个人,不能走太远了,就走了十公里开始寻找。半天啥也没有找到。就准备先起火烧饭,选了一处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戗子,也就是放山人所住的窝棚。(请教高人指点)

    先用快当斧子砍三根木杆,再扒一些杨树、榆树的软树皮将木杆绑起支三角架。

    从桦树上扒下整张的桦树皮,苫在上面防雨,里面铺上干草和兽皮防潮,这就算是放山人临时的家了。

    地戗子搭好,还要去周围砍一些干柴。

    长白山的夜间很凉,野兽也多,生火堆可以取暖、驱赶蚊虫、防止野兽、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柴禾的摆放也有讲究,得顺着,取顺利之意。

    忙活完这些,大半天也就过去了,于是生火烧水,吃饭休息。

    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开始正式放山了,也叫压山、开山、压趟。

    如果是成帮结伙进山,人多,压山之前要所有人站在一起,齐声大喊,目的是惊走野兽,也叫晃山。

    岱立民一个人,又仗着此地离采参人的大房子还不算太远,野兽不多,也就省了这晃山,直接手拿索宝棍,离开窝棚往山里转悠。

    索宝棍,也叫索拨棍,六尺长的一根木棍,顶端系一根红绳,红绳两端拴着铜钱。

    山林中草木茂盛,草丛中不知道藏着什么。

    放山人手拿索宝棍,一边走一边用棍子拨打草丛树干,惊走藏在其中的蛇或是其他小动物。

    同时,也可以拨开杂草,发现人参。

    每走一段路,还得“打拐子”,就是将细树枝折断九十度,用作记号,表示这地方已经走过了。

    山里转悠可不容易,不能说话,见到什么东西也不能喊叫。

    岱立民一个人进山,倒是也省了些麻烦。

    自己慢慢转悠着,目光不停在草丛中撒目,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都不能放过。

    累了就“拿蹲儿”,也就是休息,饿了就“拿饭”,也就是吃饭,烟瘾来了就“拿火儿”。

    “拿”,是满语里吉利顺利的意思,都是为了拿到大人参。

    岱立民在山里转悠了一天,也没“开眼儿”,只得回到地戗子休息。

    岱立民穿着皮袄皮裤,倒是也不怕,依旧手拿索拨棍,朝着另外的方向转悠。到了下午,走着走着

    忽地眼前一亮,前面一片绿叶中,一点红色格外显眼。

    岱立民快步走过去来到近前,仔细打量,果然是小小的一朵参籽。

    顺着参籽往下看,紫黑色的茎秆上,长了四片掌状复叶。

    人参,根据生长年代不同,和不同年代的不同生物特征,从小到大可以分成“三花儿”、“巴掌”、“二甲子”、“灯台子”、“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

    如果是园参,基本上六年的生长期可以长到五匹叶或者六匹叶。

    但是山参生长周期特别长,每一个阶段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尤其是后几个阶段,长上百年才多出一个叶片也是可能的。

    也就是说,见着人参了数叶片,叶片越多,山参可能就越大,越值钱。

    一般五匹叶就能出大货了,六匹叶保管有大家伙。

    四个叶片,也就是四匹叶,底下的人参不会很大。

    进山开眼儿,遇见四匹叶,在很多人眼里其实不吉利。

    岱立民盯着那棵人参一会儿,才喊了声,“棒槌。”

    这叫喊山,传说中人参都成精会跑,遇见人参了大喊一声棒槌,那人参吓得一哆嗦就定住了。

    “几品叶?”如果来的人多,其他人听见了就会接着问,这叫接山。

    “棒槌,拿不拿?”这是说人参的大小,然后询问是否采挖。

    四,与死同音,寓意不好,所以多数遇见四匹叶都不直接说,只说棒槌,对方也都明白。

    “拿。”岱立民犹豫了下,还是决定采挖。

    一个人,该走的程序也得走,于是自己把喊山接山的活都干了。

    决定要采挖这棵人参了,首先拿出一根拴着铜钱的红绳,也就是棒槌锁,锁住棒槌。

    将棒槌锁的红线绳缠绕在人参的秸秆上,两头的铜钱分别搭在已经插到地里的索宝棍或者树枝上,防止棒槌逃跑。

    人参是植物,自然不会跑掉。

    这么做,主要是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参、草混合难辨,不做好标记很容易找不见。

    棒槌锁用红绳,在一片绿色中很显眼,使人轻易就能锁定目标。

    棒槌锁锁住了人参,接着要在上风处拢一火堆,一则熏蚊虫,二则驱赶野兽,避免挖参时受打扰。

    采挖人参叫抬棒槌,以示尊重。

    抬棒槌可不是个容易的活,需要经验老道的人,一般都是参把头亲自动手。

    岱立民只有自己一个,也别把头不把头了,自己动手吧。

    用手扒去人参周围的乱草和树叶,开出“盘子”。

    看这棵参不太大,形体却极美。

    芦头有豆粒大小,拧着嘴儿,脖颈细长一节一节的,肩膀上两条丁须像胳膊。

    主体有食指粗细,三指来长,然后是两条腿,参须大概有半尺多长,上面布满了珍珠疙瘩。旁边揭下来一大块新鲜的苔藓铺好,将人参平铺在上面,覆盖一些原本的土,用苔藓将人参仔细包裹。

    苔藓柔软、潮湿、透气、不易干燥,用来包裹人参,既不会损伤人参、也利于保鲜,可以使人参数月不变。

    然后再扒下来一大块桦树皮,将苔藓包在其中,用楸树皮当绳,仔细捆扎妥当。

    参包打好放起来,还要砍“兆头”

    岱立民不是放山人也就不弄了,只是随手将之前采下的参籽,撒到了附近。

    放山人也讲究个可持续发展,播下参籽,说不定多少年后,这里还会再出人参。岱立民也不想破坏这里生态。

    忙忙活活的,大半天也就过去了,好在有所收获,别管大小,也算是值得安慰了。

    岱立民不再留恋,收拾了工具返回地戗子。

    之后二天,岱立民都在这附近转悠,却再无所获。中间只看见过一棵二甲子,实在是太小,也就放了。

    连着二天没什么收获,岱立民心里头也有点儿郁闷了。又重新开导自己振作精神,手握索宝棍,不停敲打着周围的草木,眼睛也不停地四处张望。

    山林里寂静一片,除了棍子拨开草丛,和裤腿与树枝草丛摩擦的声音外,没有其他声音。

    蓦地,身后传来些许不一样的响动。

    岱立民定睛一看,前方飞过一只鸟,突然眼见一条黑影略过就不见了。不一会就见一条蛇正向外游去,想来是蛇刚刚吞了那只鸟。

    突然脑子里一闪记得山下老参农说过放山遇到蛇是财,蛇守护的地方必有大货,快速走了过去看到前面有几棵,上面的参籽跟小娃拳头差不多大,红艳艳的表皮泛着光泽,每一颗都很饱满。

    顺着参籽往下看,紫黑色的茎秆差不多跟筷子一样粗,差不多有二尺高。

    再往下,就见到六片掌状复叶,绿油油的迎风飘摆,好像在向谁招手。

    六匹叶,还是这么粗的茎秆,这么大朵的参籽,底下一定是大货。

    赶紧从里面翻出来棒槌锁,直接将最大的那一棵锁住。锁住了人参,岱立民却并没有着急动手,这么大不好抬啊万一弄坏了可咋整。

    于是把熊皮啥的全部都拿了过来,又打了一趟拳才开始慢慢往出抬。

    不知道过了多久,可能足足又两三个时辰,这颗人参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这颗参有小孩手臂粗,身体还很长,体型优美,古语有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个八两指的是以前十六进制的八两,换算成如今的秤,就是半斤。这颗参应该就有八两以上,可以用两次还多。

    岱立民可能是累了抱着人参,裹着熊皮慢慢进入了梦乡。在梦中他又化身为神,飞来飞去,拯救苍生。

    第二天是饿醒的他也不知道多久没吃东西了,也不管好不好吃了,硬邦邦的干粮就啃了起来。吃饱了,将身边的东西划拉划拉收拾好,全都带走。

    按做好标记得原返回,又回到松岗镇,找了家客栈,总算可以放开吃喝了。这边特色是野味熊掌,熊肉,野猪肉,狍子肉,鹿肉。岱立民听着口水都来了,炖了个熊掌,点了盘鹿肉,要了半斤烧刀子。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