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歌

第7章 【潺陵三侠】(上)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说黄二爷怎样围捕兵匪,单表他那从小天不怕地不怕的三个儿。老大黄子龙十五岁,老二黄子豹十四岁,老三黄子熊十三岁,早熟,个个身强力壮,粗犷彪悍,父亲从小授艺十分严格,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单打独斗,三五人难以近身。

    他们经常穿梭在芦苇荡,捕猎野猪野兔狗獾子,找野鸡野鸭蛋,对此地环境熟悉得很。

    对今天突如其来的兵祸,父亲“失弱”的表现,心里十分憋屈,本想发飙,无奈父亲不发话,只能忍。后父亲强势,认为机会来了,早已作好随时出击准备,但最后还是放过了他们,心中更为不解。直到父亲断为兵匪,发话追击,这才明白过来。

    父亲--黄氏掌舵人,避其锋芒,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老辣啊!

    黄氏儿郎,哪有孬种,抢了就得还,吃了就得吐,天经地义!

    兄弟仨嘀咕几句,悄悄离群,抢在前面插往乱葬岗的古庙(鬼庙)。那里地势高,便于望远,便于发现敌情。

    黄子龙身为长子,家中除黄二爷外,数他最霸道,每次外出,在兄弟面前说一不二,子豹、子熊只有服从的份。二位兄弟尽管争强好斗,由于打不过老大,也只得“俯首称臣”,更何况这次行动特殊,弄不好是要丢性命的,只得处处小心跟随。

    子龙虽粗犷,也有细心的一面,今天脱离群体行事,千万不能有事,出了什么“幺二三”,老爹不打断他的腿才怪。

    平素捕猎练就了他们的野性与机警,此时似乎派上了用途。不同的是,以往是捕畜生,今天是捕人,两者有质的区别。父亲是他兄弟仨的开手武师,也是他们人生的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听了很多军事故事,积累了不少游击常识,用于捕猎算是实习,颇有升华,颇有心得,所以心底一直盘算着怎样运用才好。

    子龙领着兄弟二人,借着芦苇的掩护小心翼翼地顺着熟道往前潜行……

    突然,前方有群惊鸟飞过头顶,凭着他从小狩猎的经验,立即意识到危险:不远处定有物体移动。

    他收住往前迈出的腿,向后做了一个让兄弟止步的手语,猫下身子,静耳听听,顿了顿,转过身悄声对子豹交待,叫他把握好火铳,不到万不得已,不得轻意发弹。

    他知道,火铳可进攻,更可自保,万一敌我对峙,只要对方知晓你枪中有弹,是不敢贸然靠近的。

    又吩咐子熊管好手中的红缨枪,别擦着芦苇弄出声响。点上火煤,遇到紧急情况随时燃响爆竹发信号,只要射出响箭,对方肯定会乱阵脚,援军也会马上赶过来合围。

    快摸出此片芦苇接近乱葬岗时,子龙叫住兄弟俩收步,自己独自往前摸。他矮下身子,紧握大砍刀,冷汗早已湿背。

    前面是乱葬岗,虽杂草丛生,古藤绊根,却已失去芦苇的掩护,如在此处现身,不难被人看见。他躲在离芦苇边缘半丈处,借着芦苇缝隙向外观察一阵,似乎无什异样,这才带着俩个兄弟顺着芦苇边缘接近古庙。

    离古庙百来步处有一斜坡,是通向古庙的唯一通道,他拨开芦苇正想上坡,突然听见庙内有人说话,警觉起来。转身吩咐兄弟俩隐蔽好,盯住古庙,没事不轻易行动,说完绕道从西角悬坡攀上去,贴着地面往前爬行。

    古庙四周有齐腰深的嵩草,只要蹲着不出声,十步外难以发现物体,这也是仨兄弟多年守猎积累的经验。靠近后墙,他贴着墙猫步转向北墙,记得那里有扇门窗,早已塌陷,只剩下一个框洞,在那里可窥视庙内,也可偷听。接近后,他不敢抬头,里黑外亮,易被发现,只得选择伏地偷听。

    “吃没吃,喝没喝,不是刚才抢嘬一餐,两腿早没劲了。”

    “逃到哪天是个头呀,大哥?”

    “到了这一步,活一天是一天,快活一时是一时,依我之见,刚才席上有的是女人,快活一下死了也罢……”

    “住嘴!一个比一个没出息。”有人大声斥责。

    顿了顿,这声音低下来,转怒为抚:

    “富贵险中求,众兄弟都把脑壳系在腰里才造反的,为啥?还不是图个富贵……现在就告诉你们,赵将军在澧州夹山寺立住了脚,夹山寺晓得啵?就是当年李闯王兵败藏身之处……”

    接下来,声音更为柔和,更具有煸动性:

    “现在赵将军四处招集难兄难弟,等着我们去享福呢。狗伢子和牛牛找船去了,他俩一回,我们就走。抢过河连夜直奔夹山寺,到了那里,天王老子也管不着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想女人?随便抢一个就可做压寨夫人……”

    这声音有点熟。子龙本能地伸直腰向里扫了一眼:是他--就是他领头骗吃骗喝夺我酒食,抢我银钱,骗老爹扳指,还想抢我娘颈上宝贝。一股恶气从胸而起直冲脑门……

    他轻轻放下大刀,持弓搭箭……

    战场就是战场,战场瞬间万变。

    子豹与子熊久等不见子龙动静,担心他安危,毕竟未成年,心智还不老道,加之从未亲临过战场,毫无实战砺练,渐渐有些把持不住了。兄弟一商量,留下子熊坚守阵地,子豹提着火铳顺着子龙的路摸过去。

    恰也凑巧,找船去的狗伢子与牛牛这二个兵油子,完成任务后正好往回赶,沿途还绑了个妮子准备讨好头领。狗伢子内急误了会儿落单在后,牛牛推搡着妮子回庙,刚出芦苇丛,一眼就看见了子豹。

    瞄见全副武装的背影,这小子吃惊不小,误为是妮子的救兵在找人。兵油子到底是兵油子,老道干练,迅速作出反应,丢下妮子,“刷”地拔出腰刀砍杀过去……

    其实子豹也听到身后有动静,原以为是子熊不听话跟了上来,只是背着身子悄声斥责,叫他别跟着快回,也没回头。只听“啊”一声惨叫,一人早已倒地。

    毕竟是为武之人,听见叫声,子豹一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本能地将枪托向后一拨,迅速闪转身,眼前一幕让他惊呆了。

    只见子熊的红缨枪把偷袭者戳了个对穿,按在地上还在往下用力戳,大股大股的血成喷溅状往外涌,大概还未断气,低哼着,刀早脱手丢一边,双手双脚还在漫无目标的乱抓乱蹬,显然,这是垂死前本能挣扎。

    其实子熊不是擅离职守,他早瞧见有人要偷袭他二哥,虽看得清楚,但又不能高叫传递危险信号,怎么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情况紧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为强,冲上去就致命一戳……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哪来这股勇气?怪不得有人说:打虎还需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

    事情没完,巧中之巧在于此时,另一玩命之徒因内急迟一步,从后正好赶过来。眼前一切,尽收眼底。他先是一惊,后也误为是妮子那边赶来的救兵杀生夺人,说时迟,那时快,举刀猛冲过来……

    子熊背对举刀人,注意力又在枪下鬼身上,身后会发生什么,毫无察觉。子豹此时面向举刀人,看得清楚,眼见刀要下落,换武器是不可能了,也顾不上黄老大子龙的“军令”,事急毫无选择,抬手一火铳,把个狗伢子面额打得稀巴烂,几乎与此同时,一支利箭“嗖”地飞来,正中咽喉,哼都没哼迎声而倒……

    庙内兵匪先是听见外面有响动,正惊疑,接着又听见一声枪响,慌神了,乱了阵脚,都以为惊动剿军围了上来。

    这些日子,后有追兵,前有堵兵,匪兵个个如同惊弓之鸟,四处逃蹿,本着活一天赚一天心理,没吃没喝走到哪里抢到哪里,遇到姑娘媳妇就糟蹋,不从就杀。

    其中也有反抗的村夫莽汉,对峙后也会围攻落单者,为失亲人复仇,哪顾命,抓着什么是什么,一阵乱砍乱剁,躲不过的,终成农具下之鬼。更有乡勇为赏钱卖命杀匪领赏的,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少,身上大都带伤,又无医少药,发炎后浑身乱臭,疼痛难忍,有几个受不了了,干脆拔刀抹了自己的脖子,一了百了。

    这样日子,生不如死,要不是头领压着,他们情愿投案自首,吃几天牢饭,吃一顿断头酒再受一刀干净利落。

    此时的匪兵--神经拉得紧紧的,如同开弓弦,早已滑向崩溃边缘!

    “别慌别慌!稳住稳住!先不自乱阵脚。这些天都挺过来了,我不相信挺不过今天。明天就好了,一到夹山寺,好日子就到了。先苦后甜,英雄多磨难……兄弟们把家伙拿好,我带你们冲出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头领一边给兵匪洗脑打气,一边领着兵匪向宙外发起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