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986

41.面试(求追读!!追读很要命!!!)

    第二天一早王智华果然如约来招待所接姚夏,还问他吃了没,姚夏点点头表示自己早上吃了个油条豆浆。

    帝都的豆腐脑儿是咸的,贵州人表示吃不来。

    其实到现在姚夏心里面都有一些拿不准这人到底是客套一下,还是真的关心姚夏要带他去吃点好的。

    这个时代的人打招呼跟姚夏所处的年代不太一样,2023年的时候一般见人呢就说【早】,而80年代的人逢人就问,“吃了吗?”

    只能说每个时代的群体诉求不太一样,80年代的人都饿怕了,即使在粮食充足以后还是保留着这个问吃了吗的习惯,到以后会逐渐变成【你好】【早上好】,再逐渐简化到只有一个【早】字。

    王智华骑上自行车,将姚夏载到后座上面,迎着风雪在大马路上畅快骑行。

    这个年代,大部分的人都还是骑自行车,要么就是坐公交车,毕竟能买得起私家车的还是少数,即使在帝都这样的地方,也有着很大一部分道路面积是用来供给自行车行驶的。

    可别小看这自行车,在86年的时候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你还得先考一个【自行车驾驶证】才准上路的。

    姚夏裂着双腿,跨坐在后面,一米八的大高个,无处安放的大长腿,举一会儿就酸得不行,在看看周围——

    年轻的男生后座上载着貌美娇羞的女同志,那叫一个甜美。

    “我感觉有点别扭啊,智华兄。”姚夏皱眉说。

    “咋子了?”王智华头也不回。

    “没事,就是有点硌屁股。”姚夏用标准的普通话回应到。

    王智华回头瞅了他一眼,“难道你想坐前面?”

    姚夏歪头看了一眼其他自行车的前面,凤凰牌自行车前面横着一条大杠子。

    “呵呵,智华兄你可真会开玩笑。”

    ……

    这个时候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系,或者按照他们自己更顺口的说法叫做电机系,还没有搬到东校区当中,而是在大礼堂的西侧的几栋三层楼高的红砖矮房子当中。

    别小看这几栋小房子,这里面可塞了清大目前三大科技系:无线电系、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

    这几个专业是未来国家芯片和计算机以及自动化领域的大半人才孕育的摇篮。

    在系馆门口挂着一条非常有时代感的红色条幅,上面写着几个大字——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好家伙,跟广州站的标语一样一样的。

    姚夏看到这几个字,只觉得全身血液沸腾。

    ……

    王智华领着姚夏上楼,到系主任办公室门口。

    大门敞开着,里面坐着一个中年人。

    这人穿着一件翻领的黑色呢子大衣,围巾扎在领子里面,露出喉结来,长着一双山羊眼睛,慈眉善目的,头发还很茂盛,梳得整齐,只是两鬓斑白。

    姚夏对这个年代的人物其实都没啥印象,只不过看他坐在办公桌前,知道这人是系领导。

    王智华敲了敲门,“张主任,姚夏同学带来了。”

    “哦,好,好的。”张主任抬起头来,笑容可掬地看了他们一眼,赶紧站起身来招呼姚夏。

    “你就是姚夏?”

    张主任亲切地说到,“坐吧坐。”

    王智华任务完成,于是离开了办公室。

    ……

    张主任给姚夏泡上茶,让他放松放松,顺便暖暖身体,然后说,“你稍等一下,我去叫几个同事过来,我们一起聊聊。”

    姚夏倒是一点儿也不怯场,点点头表示自己没关系。

    喝了几分钟的茶,顺便看看窗外的雪景,过了一会儿张主任领着两个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他给姚夏简单介绍了一下,其中一个是王祚英教授,另外一个是隔壁计算机系的主任邹远清教授。

    加上无线电系主任张科潜自己一共三个教授坐在姚夏的面前。

    这搞得像是他当年参加网易的面试一样,同样也是三个面试官坐在房间里面,外加一个HR。

    可惜当时姚夏生瓜蛋子一个,没有见过世面,心态一时紧张没有发挥好,所以后来才去了企鹅。

    企鹅虽然是一站式要面4轮,不过好在每次姚夏只需要应付一个人。

    一对一是姚夏的强项,群批有点扛不住。

    好在现在的姚夏有实力,心态够好,所以没觉得有问题。

    ……

    “小姚,你不用太紧张。”张科潜笑着问候到,“你是第一次来帝都吧?”

    “嗯。”

    姚夏表示我30多年以后来过。

    现在确实是第一次。

    “那你对帝都印象如何?清华园怎么样?”

    “挺好的,我还没怎么逛过,第一次来清华,学习的氛围感很浓郁,走在里面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

    姚夏一番话把几个人都逗笑了。

    张主任想了想说,“要不然你多在帝都留几天,我们可以多交流交流?”

    “我们买了后天的返程票,只能留一天。”姚夏说。

    他还得回去弄户口呢。

    “这样啊,”张科潜的脸上不无遗憾,“那我们好好聊一聊,增进一些彼此的了解。”

    姚夏知道,面试已经开始了,于是捧着茶杯端正坐好,力求给未来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小姚,”张科潜也不叫他同学,倒是用小姚这样的称呼显得有些亲切,仿佛一个关心人的长者徐徐问到,“你的信我们看到了,上面写的新随机数生成算法,很不错!”

    他给了一个【很不错】的高度评价,然后问到,“你是怎么想出这个算法来的呢?而且这个梅森旋转,你觉得以后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姚夏其实早就已经考虑过了。

    所以说比起锦上添花来说,雪中送炭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善意。

    现在的随机数运用的范围还比较小,尤其是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

    随机数最大的应用其实是在加密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CPU是没有内置随机数生成指令的,这使得那时候好的随机种子特别难得。

    本来这问题也不大,不过当飞利浦的Hallam-Baker发现Netscape(当时市场上的巨头)的SSLweb服务器使用了“当前时间+一组特殊ID”组合作为种子的时候,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切身体会到的安全问题了。

    Hallam-Baker展示了一个攻击者很容易猜到种子值,并且对他们所拿到的服务器流量进行解密的过程。猜种子值是一个非常常规的攻击手段,大家都是写代码的,你我心知肚明随机种子翻来覆去就这些算法,当时最常使用还是比较老旧的线性同余法,这就明摆着自己按了一个防盗门,结果对方却有钥匙。

    于是就爆发了安全问题,导致产生新的随机数算法迫在眉睫。

    而在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化和发展,就跟病毒和疫苗的关系一样,彼此战斗过一段时间,终于进化出了梅森旋转算法,这个算法即使在后来英特尔在芯片上集成了随机数生成器之后依然被频繁使用,因为梅森旋转更快。

    姚夏等于直接将屠龙刀放在众人面前,可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诞生龙呢。

    杀只小鸡,用现在的线性同余法就已经足够了。

    根本用不到梅森旋转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