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追着月儿走

第四十三章

    仁希医院C3病区,会议室,专家组会议,除了C3区的各位专家,这次C总区专家组与总院区核心专家组亦有部分专家参与会诊。此刻病区,体外膜肺呼吸机一刻不停地运转,这些专家教授都很清楚,有些患者一旦停了体外膜肺,几分钟人就没了,各后勤部门已经承诺,需要多少物资一定配齐,同时考虑到一些病人可能很难再撤下体外膜肺,高级别专家组已经考虑给符合条件的病人进行肺移植手术,毫不夸张地说,为了重症患者的救治,真的是不计一切代价。

    专家组会议后,会前刚从红区前出来的李小玥和周恺聊了几句。

    “小周,你感觉十七床二十八床还有希望撤机么?”

    “凭感觉,很难,毕竟算是最早转入的病人,那时候也没考虑太多,现在想想,还上体外膜肺的时机没把握好。”

    “会前程教授也和我说了相同的看法,当然,她是呼吸科的,意见分量更重,说实话,这些日子的无奈,我真的受够了。”

    “主任,你真的已经很努力很拼了,很多高风险操作你都站在我前面,真的,谢谢了。”

    “小伙儿,论年纪,你还得叫我姐呢,还跟我客套上了。”

    “嘻嘻嘻。”

    “对了,筱璇母亲怎么样?”

    “昨天遇到了小圆师姐,有撤机的希望,当然,救治压力还是很大,不过说实话,老人家扛了真么久,真的已经算是奇迹了。”

    “A区这次担子挺重的,真的挺重的,刚转来的那位医生就在他们病区,顾教授钱教授袁主任他们几乎二十四小时轮流看着他,说实话,他们年纪也不算小了,真的算是抛家舍业来到救治一线。对了,筱璇怎么样?”

    “一般吧,前段时间压力太大,几天前星海PF的那次CT行动,她的好朋友不在了,感觉她真的太难了。这几天打电话,都说在队里备勤或是执勤,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扛下来的。”

    “忙完这段日子,多陪陪她吧,这姑娘,有那么一种韧劲,不愧是穿了十二年橄榄绿的。以后结婚了,一定要好好对她。”

    “我会的,玥姐。”

    “对了,小伙子,我怎么感觉,你最近,头发白了不少啊?”

    “啊?没事儿,玥姐,我年轻,没事的。”

    “行啦,最近还是要好好休息,回到屿霖,事还多着呢,身体不能垮。”

    “嘿嘿嘿,知道了,玥姐。”

    每天红区打底八小时,有时遇到特殊情况,他们会坚持十小时甚至十二小时。三月份天气舒适了不少,只是压力依旧。伴随着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的出院,信心也会提升,当然他们也很清楚,接下来的重症患者救治,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有些病人,能否扛过来,许多专家心里真的没底,当然,他们也很清楚,只有坚持不放弃,这些极危重症患者,才有可能希望。他们真的做了他们可以做的一切。

    最近程明莉有时也不在C区,作为总院区核心专家组的一员,也是已经参与了三十位重症患者的会诊。根据江汉高级别救治专家组的意见,仁汉医院重症病区多位重症患者转入了仁华医院中欧新城院区与仁希医院总院区,其中多位,都是感染的医务人员。仁希医院接受了两位,一位体外膜肺上了二十八天,一位体外膜肺上了三十天,其中有一位,感染三天后行剖工产手术,一双儿女直接转入了江汉儿童医院,目前状况良好,不过她则情况急剧恶化,另一位则是普外科医生,患病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天,昏迷了二十六天。

    救治到了这个阶段,基本就是在攻坚,尽管接受的时候,各位医护人员也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只是一个月了,还是会有一种难言的纠结,基本上从进临床那天前,各位老师就告诉学生们,医学不是万能的,只是真的到了救治一线,生离死别,肝肠寸断,有时甚至还要直面同僚倒下甚至殉职,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有时和李小玥一起回酒店,坐在公交车上,也是紧握着李小玥的手,许久都不愿松开。

    最近周恺磊和林桐彤搭班,每次出红区,两人都是在拼命地喝水,关于救治,两人也是交流颇多,之前和林桐彤的交流,大多是协调病人转入ICU,这次,也算是背靠背直面高风险救治,相处多了,也是被林主任扎实的基本功已经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所打动。聊天多了,也是得知,那位转来的医生患者,是她同班,当年他考入了滨江科技大学,她考入了BK大学,都是全校羡慕的对象,当年在一个班,目标都很简单,就是为了考研考出来,除了实习跟着老师看病人,就是自习室示教室看书。这些年总想着老同学聚一聚,只是发现,越是优秀的,越难聚齐,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次见面,居然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