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第六章 当官考个试很合理吧

    朱允熥:“历史上,任何制度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祖父有没有想过政策的漏洞,或是说有没有想过百年后若是有那么一两个平庸的子孙,听信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天下的那一套,那么到时候六科给事中的圣旨驳斥权,会使俺们朱家后人连圣旨都发不出去,官员是可以不认俺们的中旨的。”

    朱元璋:“我看谁敢!”说出这句话朱元璋明显的底气不足。

    朱允熥继续拱火:“祖父,就算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孙儿也从未听过文官能够驳斥圣旨。”

    深知明末那摊子烂事的朱允熥是肯定不允许六科给事中这种bug机构存在的。朱允熥见老朱有所松动,继续加大输出,并准备动用洪武年的超级杀手锏——都怪(本泽马划掉)胡惟庸。

    “祖父有没有想过,六科言官年轻气盛,不仅俺家可用,别有用心的大臣们更可用。假如百年后出了胡逆这样的人,先是控制了六科这群年轻人,对下以此监察六部党同伐异,对上通过圣旨驳斥权限制皇权。哪怕届时俺朱家子孙想要有所改变,他直接说一句祖制不可违。祖父万一真到了这样的地步该当如何?”

    历史上的张居正,正是通过控制六科郎,进而控制朝堂,推动改革。朱允熥只是把历史上的张居正,给黑化了那么亿点点而已。

    在一旁的老朱和朱标都震惊的说不出一句话来,假如发生这种情况那真的将要危及皇权。

    至于说这种情况可能吗?是绝对可能的,控制满腔热血的青年,可比控制宦海沉浮的老油条容易太多了。

    朱元璋还强辩道:“俺们手里有兵,有人敢造反杀了就是。”

    朱允熥淡淡的道:“开国只有一次,科举可是无穷无尽。现在是武强文弱,百年后您觉得还会是武强文弱吗?哪怕是讲究出将入相的盛唐时期。战功赫赫又是玄宗干儿子的王忠嗣,还不是没斗过身为文官的李林甫。藩镇诸将,还不是要在杨国忠手下夹着尾巴做人。”

    看了这么多史书,孙儿一直不担心武强文弱,有祖父有爹爹,孙儿也自信一定能压住武勋。

    不说第三代武勋,现在的二代武勋除了个别几个堪堪能用,其他的谁指望得上?孙儿只是担心孙儿之后会逐步的文强武弱,倘若再有大胆的文官搞出点事情夺了俺家的兵权也不是不可能。

    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朱允熥研究过土木堡之变,面对各方种种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操作,朱允熥内心更倾向于就是文官的一次搞事。明英宗在斗倒杨士奇之后的各种操作,还真对得起一句:我的前半生——英雄天子。伟人更是评价他为明朝四个最好的皇帝之一。

    建文那四年也是文官忽悠皇帝,高举改革大旗,灵活运用祖训录,把老朱的一些政策改的乱七八糟。

    老朱和朱标久久不语,此时的朱允熥也不想打破这种沉默。

    就先让子弹飞一会。

    约莫过了半柱香的时间,朱标先开口道:“允熥,你说的是不是也太过于极端了。”

    朱允熥:“爹爹,俺们就是要做好最坏最极端的打算,涉及俺们大明俺们朱家,再小心也不为过。祖父、祖母、爹爹、姐姐都是俺亲人,俺对亲人以赤诚之心。但是对待外人,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也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待人。”

    朱元璋:“老大,允熥说的有道理,他的假设也可能发生。这事俺们得防着,臭小子你是不是又有什么鬼点子了?一天到晚就属你鬼点子多。”

    我不制造制度,只是制度的搬运工。

    此时朱允熥将开始搬运雍正的制度,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朱允熥十分佩服雍正皇帝,正是有了雍正皇帝的励精图治,积极变法才有了康雍乾之治。

    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朱允熥最反感的就是以当奴才为荣,以割地赔款取悦外夷的清朝。但是哪怕他再讨厌清朝,也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雍正的多项改革,清朝才可以称之为集封建王朝之大成。

    朱允熥:将六科并入都察院,这样可以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两班人挂一个牌子,实现对中央和地方监察的全覆盖。

    督察院直接向皇帝负责,独立于各个衙门之外,不得与任何衙门有任何交集。

    强调风闻言事权、言者无罪权。

    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必将存在部分官员滥用风闻言事权,挟私打击政治对手的情况,但若无这一制度保障,言路必将受到阻遏,官场的许多阴暗面,也失去了曝白于天下的机会。

    另外孙儿有感于武周的铜匦,认为可以允许言官上密折奏事。

    密折不同于一般奏折,先至御前,若皇帝认为必要再由通政使司抄送。

    将密折按轻重缓急分类,譬如用外盒区别,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程度的事情。同时严格规定何事才能用密折,严禁滥用。

    密折可以不限于言官,如地方上,一定品级的官吏有权向皇帝上密折。

    喜欢大权独揽的老朱听到密折制度兴奋地将手狠狠一拍:“好,这个密折好。俺孙儿真厉害,一个铜匦就能想到这么个好东西。以前俺觉得俺们家老十一读书好,现在看来还是允熥把书读透了。”

    朱允熥:凡事有利必有弊,密折也有缺点。

    其一,臣僚用密折言事,其本身就具有鼓励臣下告密之意。除了少数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斤斤自保。

    其二,众多臣僚用密折言事,所言内容彼此都不得而知,某人即使被诬陷也无处申诉,皇帝与众臣僚的关系亲疏不一,有人自恃与皇帝关系较密,借以挟持上司或他人。

    其三,广大臣僚可以用密折越级言事,必定会引起上下猜疑,不利于政务的推行。

    朱元璋:“有理,不过俺可让锦衣卫负责复核密折所奏诸事。”

    朱允熥:这样对于锦衣卫的控制将至关重要。一旦使用不当,锦衣卫这把利刃反而会刺伤天子。孙儿认为短期内可以派忠心可靠的太监辅助锦衣卫监察。长久之计可以效法汉之羽林,召烈士遗孤从小培养,确保这些人会忠于皇家。一部分可以入五军都督府,一部分可去地方。

    孙儿近日反复读隋史,对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深有所感。

    朱元璋:“但说无妨”

    朱允熥:三省六部是将相权,根据宰相具体工作进行分解。

    孙儿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例如兵权就可不断细分,一些相近又不关键的权利该合并合并,另一些权利过大则需要进一步分离。同时以史为鉴吸取前人教训,如唐时藩镇之乱,如宋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运用到文官领域亦如此。

    至于科举制,孙儿认为核心在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那么在任官员,是否可以参照科举的思想进行考成?

    例如一地知县,开垦荒地几何,兴修水利如何,刑名诉讼是否积压。我们是否能够拿出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来考核官员。

    对于京官公务处理多少,未处理多少,未处理的公务进度如何,不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之后官员的晋升是否要参考历次的考成成绩。

    结合现在的GDP考核和张居正的考成法。朱允熥整整说了一炷香的时间。

    说完后,心中想着“作为21世纪青年,考试这不是家常便饭。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什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甚至毕业后考编考证,你们这些当官的,考个试很合理吧。不用谢我,让你们提前几百年感受21世纪的阳光,我真是伟大。”

    朱标:“此法甚妙,虽多有欠缺,但是此法可取,明日俺先找几个心腹商议此事。”

    朱允熥:祖父可以先将每日收到多少奏折,批复多少、留中多少、驳回多少向百官展示。

    朱元璋:臭小子你这是把主意打俺头上了?

    朱允熥:祖父居天下至尊之位,日理万机都能以身作则,那么届时百官还有什么理由搪塞?

    朱元璋:前些时日,你编写的那所谓教材,教授宫内太监数算,俺想那个时候你就有这打算了吧,你小子是不是还想着让太监去监察地方钱粮?

    朱允熥:祖父圣明,不过请祖父放心俺知道宦官不可信,目前只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再说往后这些太监若能精通算学,帮俺们打理皇庄也是好事。俺心里记着唐朝的宦官之祸。

    朱元璋: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老大,锦衣卫的宋忠就让他到雄英跟前听用吧。这孩子好瞎打听,与其让他天天折腾那群奴才,不如找两个锦衣卫让他折腾。

    朱标:允熥,你算是神童,俺就不说伤仲永这些个话。但你要记住在外人面前切莫过于聪明。

    朱元璋:俺朱重八的孙儿,俺标儿的嫡子本该聪明。

    朱允熥:多谢爹爹提醒,俺心中有数,防人之心不可无。

    朱元璋:你聪明,啥事一点就透,但是俺希望你多用在正途。切忌,有些事情做个爱好俺不说你,但切莫入迷。

    朱允熥:祖父,俺明白。俺始终以读书明理为主。其他的事情,俺兴之所至,俺就图个热乎劲。下面人能捣鼓出一些对俺们大明有利的东西,俺也高兴,俺觉得做的好该赏也赏。

    说到这里,朱标不由地想起了一件事:“前段日子,郊外一皇庄捣鼓出了叫大蒜素的东西,这一个多月来医死了12个人了。”

    朱元璋:老大,俺听说还治好了21人。就让那帮奴才继续瞎捣鼓吧,这事你也莫要管了。

    今日毛骧奏报说诏狱有一批重要犯人感染风寒,而且还很严重。俺让太医院的去看了,太医回来说那病除了大蒜素,已无药可医。

    说完父子二人不由得相视一笑。

    在大蒜素能够稳定治病之前,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宝贝儿子、孙子因此事名声受损。

    当然如果大蒜素有用,那么这天大的功劳就是他儿子,他孙子的。

    朱允熥权当没听过这件事,话锋一转说:“祖父,俺今个上午听说魏国公马上要回应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