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第六十二章 万国来朝

    常茂带着高丽使团在登州登陆,之后取道大运河,在十月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应天。

    常茂本以为自己带回了这么多土特产,以及几名美貌的高丽女子,肯定会被御史弹劾。

    虽然身为武勋的常茂对于这种弹劾已经习以为常,常茂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虽然有皇帝的暗许,但是御史们不知情,常茂更不可能说出来,他已经做好了被弹劾的准备。

    令常茂大跌眼界的却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弹劾他。

    经过一番了解,常茂才知道前段时间朝中发生了惊天大案。

    皇上不仅处置了大量犯官,更是因为渎职流放了大量的科道言官。

    这段时间各级官吏都人人自危,更是在丁廷的启发下恶补知识,除了日常工作以外,积极参加国子监主办的夜学班。

    因此对于勋贵这种日常操作根本没人去理会。

    常茂先是让随行锦衣卫上缴了这次收获的满满一船土特产,更是上表谢罪,并将皇孙要求的账册呈上。

    按照之前所说皇帝也对出使人员有所奖赏,但是因为常茂带回的实在是太多了,皇帝并未给足半成。

    其他人并不知道有这一茬,在收到皇帝恩赏之时自然是感激涕零。

    甚至不少鸿胪寺的官员暗自下定决心,以后要为了大明奔走四方,礼部的官员则是嫉妒到抓狂。

    回到开平王府的常茂自然受到母亲常蓝氏的一顿暴打,不过最终还是让这四个高丽女子留在了开平王府,当然常茂对着常冯氏有所气短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也得亏宋国公远在北平,准备北伐事宜,不然郑国公和宋国公之间,又能发生勋贵们喜闻乐见的翁婿相杀情节。

    至于高丽使团,自然住进了大明新的国宾区,只是“恰巧”住在了倭国使馆旁边。

    对于高丽使团来说虽说有大内氏这种往日交好的地方势力,但是也有足利氏这种交恶的势力。

    免不得一番“友好”交流,最终在鸿胪寺官员的“劝阻”下,两边暂时放下了矛盾。

    由于此次常茂收回的土特产有半成归了鸿胪寺作为日常开支,鸿胪寺的官员自然偏袒更加心向大明的高丽使团,连带着对和高丽使团关系融洽的大内氏也是笑脸相迎。

    不经意间也加剧了大内氏和幕府之间的矛盾。

    主要是因为倭国的事情进展的比较顺利,小朱暂时也没有进一步挑唆高丽和倭国的想法。

    不过鸿胪寺阴差阳错下挑起了倭国内部矛盾,得知消息的小朱还是十分开心的。

    早已在国内兑换了大量大明宝钞的林坚味、李济、李芳远等高丽使臣,面对还在询问宝钞兑换事宜的倭国人生出了一股优越感。

    现在的高丽朝中已经风靡使用大明宝钞,官吏之间的人情往来也因为宝钞更加方便,且是中华之物,成为了不二选择。

    他们出使之前更是找人做了很多功课,知道在应天城所有花费都是需要宝钞,因此他们此次携带的宝钞数量比其他属国之和都多。

    当几人来到了国宾区榷场之时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自是挑花了眼。

    琉璃宝镜、时钟、茶叶、丝绸各种各样的商品。

    或是如时钟这种新奇之物,或是如茶叶、丝绸等在高丽的奢侈品。

    林坚味等人只表示自己的宝钞还是带少了。

    不过此时贴心的大明表示,为了方便大明的朋友购物,可以贷款给他们。

    只要他们回到高丽之后偿还等价的金银、粮食等物品即可。

    林坚味等人自是无比欣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购物。

    甚至包括名儒李穑,也购买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包括最近兴起的心学书籍,特别是通政使司专门整理的大明报纸摘要。

    回到使馆之后更是闭门谢客,潜心开始了心学研究。

    接下来几日,林坚味等各怀心思的高丽使团成员,通过常茂的关系,拜访了一些大明勋贵。

    特别是林坚味,他在常茂的带领下见到了魏国公、曹国公、韩国公等实权勋贵。甚至在开平王府碰巧见到了太子朱标,这让林坚味兴奋异常。

    林坚味自是向朱标行了标准的臣下之礼,更是表了一通忠心,直言自己早已是精神上的大明人,愿为大明鞠躬尽瘁。

    朱标也许了林坚味一些好处,并且正式下诏让林坚味家族为大明在高丽的丝绸生意总代理。

    最后林坚味表示,自己会尽全力游说李仁任,促成出兵辽东之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使团都陆续来到了应天城。

    国宾区这里也是热闹非凡,众人在国宾区也逐渐活泛起来,偶尔的斗殴发生也是在小朱的预料之中。

    更有不少人在锦衣卫的陪同下,浏览应天城,特别是秦淮河畔最近多出了许多异域之人。

    许是大众的目光被转移到了国宾区,郭桓案的余波正在逐步平息,特别是各地士绅们既然知道了反抗不了,索性就躺平了接受现实,当然也有像刘家一样谋求他路的。

    最近几日各地报纸也顺应潮流,在报纸上刊登了许多四夷诸国的介绍,也吸引了一些想去走走看看的人。

    国宾区榷场中,内宫监造物也在不断流出,让各国使团加深了对“内宫监造”的印象。

    就这样终于来到了洪武十八年十二月,这几天朝廷即将在应天城举行阅兵的新闻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阅兵式将分为检阅和实际操演两部分,其中检阅在应天皇城门口举行,皇帝会携众大臣登上城楼观看。

    普通的应天百姓也能在一定区域内观摩,操演部分则不对外开放。

    由于破天荒的第一遭,百姓们也期待了起来,甚至有些人从各地赶赴应天,只为一睹阅兵,这些天应天城也是人山人海,各个商贩则是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小朱就藩的叔叔们也被破例允许同时返京。

    其中秦王是第一个回京的亲王更是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具体过程外人不得而知,只是知道秦王妃王氏想要出家为亡兄祈福,在马皇后再三劝阻无效后,也就不得不同意了儿媳妇的请求。侧室邓氏则被正式扶正,但是被要求留京学习规矩。

    十二月十日,老朱和朱标接见了夏原吉为代表的国子监优秀学生,戴思恭为代表的包括社会各行各业在内的优秀代表,并且对于一些做出卓越贡献者给予了一定的恩赏。同时允许他们观礼阅兵全部内容。

    之后更是下发了政令,之后每年会接见国子监优秀学生,每三年会接见大明各行业优秀代表。

    十二月十二,在万众期盼之下,大明历史上第一次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当天皇帝也理所当然的取消了早朝。

    当太阳刚刚升起之时,所有人都站在了自己的指定位置,等待着阅兵式的正式开始。

    由于这几个月管控的放松,内宫监造的百米望远镜已经在市面上开始流通,各国使团则是大多数在国宾区榷场购买了针对使团销售的二百米望远镜。

    今天的皇帝、太子、亲王、皇孙都是一身戎装,显得英武非凡。

    魏国公徐达此时骑着雪白的宝马,身着靓丽的铠甲,来到了城楼下高声禀报:“启禀陛下,所有军士均已准备完成,请陛下检阅。”

    老朱也是郑重的说道:“准”

    随着老朱的一声令下,检阅仪式正式开始。

    随着一声声“陛下万岁,明军万胜”,接受检阅的部队依次走来。

    第一队走来的是由李文忠带领的一众武勋。

    他们都骑着统一的黑马,身着统一的盔甲。武勋们一个个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排练了许久,他们今天一定要开一个好头。

    待武勋们走过以后,则是一列列步兵方阵。

    大家迈着统一的步伐,随着每一次脚步落地发出的响声,即使身处城楼,大家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步兵们拿着不同的兵器,披着不同的制式铠甲。

    当然最让人感兴趣的肯定是那些手持火铳的步兵。

    这些天各国使团在国宾区也偶有交流,大明的火铳兵已经威名远扬。

    木迆都之战中,仅有2000多骑兵的8000明军大破蒙古两万骑兵的事迹已经广为流传。

    那支被传的神乎其神的金吾前卫也早已被各国所知,不过众人在上午只是看到了军队的面貌,士兵手持的装有刺刀的火铳,并没有看出太多门道,只是对下午的操演期待了起来。

    当所有步兵阵列走过之后就是骑兵队列。

    一列列骑兵骑着颜色统一的马匹,穿着新式胸甲缓缓经过城楼。

    最后出场的是新式炮兵。

    只见不同口径的火炮,或是人推,或是马拉,有序的经过城楼。

    多达10余种的火炮也让各国使团大开眼界。

    之后还有运输部队、医护兵依次走过,当然不光是各个使团,甚至是很多文臣都不明白医护兵的意义何在。

    上午阅兵结束以后,士兵和百姓在站在城楼下,城楼上礼部官员则是宣读着皇帝的诏书。

    之后大家吃了一些简单的点心后便赶往了演武场。

    下午的阅兵在万众期待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