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第一百零二章 黄土高原

    当蓝玉正在新疆高歌猛进之时,小朱也开始了他的河套行。

    由于李文忠是此次西征的实际指挥,所以李文忠后续去哈密亲自坐镇,后又移至乌鲁木齐;李景隆则是留守西安负责一切军需调度。

    小朱这边由郭英陪同,从西安北上,先是路过了革命圣地延安府,小朱花了三天走访了延安各地。

    此次小朱还从应天带来了大量的农学专家、环境学专家,在小朱的影响下,特别是几年前的凤阳风水事件,生态学已经被点了出来,虽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些大概的理论框架。

    虽说还没有到达人口大爆炸的时代,但是从秦代开始的刀耕火种促进,现在的黄土高原已经颇具规模。

    众人这几天见到不断的有泥沙入黄河,一直在激烈的讨论着,虽说没有一方能够完全说服其他人,但是他们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

    随行的一名院士说道:“殿下,臣观此处有大量泥沙入黄河,黄河之灾恐怕与此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地若是过渡开发下去,今后这黄沙现象将会更为严重,因此臣恳请殿下慎重考虑此地农垦之事。”

    来自后世的小朱则是知道,别说现在大明的科学水平,哪怕是到了21世纪,黄土高原的成因还有争论。有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

    人类的活动只是促进了这种演变过程,虽说大明的科技能做的有限,但是意识到治理黄河就需要从源头开始,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小朱也决定继续作弊了,黄土高原的治理关系到了黄河,影响的会是整个大明,所以小朱考虑了几天,觉得还是直接把后世比较成功的经验拿过来比较好。

    小朱对着诸位院士、学生说道:“孤觉得此地形成要一分为二的去看。第一是自然原因,此地地质多为黄土,黄土质地疏松,易受侵蚀。孤又询问当地官吏,此地降雨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地质灾害多,地形崎岖,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第二是人为原因,人口增多,至秦代以来的开垦,更有战争和宫殿修建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孤认为自然原因是基础,是主因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改变,那么只能从人为上想办法,不要加剧水土流失。”

    众人听了小朱的发言,只觉高屋建瓴,太孙的话很好的把他们各自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并且点明了主次,此时大家期待起了小朱的下文。

    小朱也不打算吊着众人:“水土流失的危害,汝等都十分清楚,孤就不多言了。孤想了几条法子,汝等可以听听。第一,调整土地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第二,压缩耕地面积,但是要保障高产稳产农田。第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第四,煤炭开采地区的土地复垦要切实做到位。第五,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第六,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若是超出负荷则是需要从此处迁出百姓。”

    接着小朱让李进忠拿来纸笔,开始画起了简单的示意图,并且做起了介绍。

    “此乃护坡。工程措施: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业、种植果树。生物措施:陡坡,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此乃固沟。工程措施: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生物措施: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此乃保塬。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果林为主,形成林粮、果粮间作生态农业体系。农业技术措施:发展灌溉技术,使用更先进的灌溉技术充分利用水资源。”

    小朱早就发现大家都在拼命记录,所以也说的很慢,小朱说完后见大家都在思索,小朱索性先行离开,当然刚刚用过的纸板则是留在了原地。之后在这些人眼中,小朱在纸板上画着的示意图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画作。

    半日后,一个李姓院士带着几个学生来见了小朱。

    行礼后,李院士直接激动地说道:“臣等研究农学、生态学,不如殿下万一。臣有两请:第一,臣恳请以殿下今日之言为基础,编纂生态农业之书。”

    “准”

    “第二,臣和几个学生想留在此地,切实落实殿下的设想。”

    “李院士有此心,孤心甚慰,忠贤,命陕西布政使司安排此事,延安府官员要配合李院士工作,若有推诿者孤严惩不贷。李院士若是有功,孤必有厚赏。”

    李院士闻言又跪了下来,流泪道:“臣本一田间翁,幸得天家垂青,恬居院士,享受正三品待遇,早已是光宗耀祖之事。故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臣听太孙治理此地之见解,臣虽驽钝,但是思索良久后认为太孙所言甚好,臣这把骨头愿埋在这片黄土地上。臣家里祖辈也多次因黄河泛滥遭灾,臣刚刚已立志,余生就呆在此处,为了大明,为了天家,也为了臣的祖辈,臣定当治理好这片黄土,愿黄河也有清澈的那一天。”

    小朱也是被这位李院士深深感动,一大把年纪,放弃应天的繁华,愿意扎根于此,小朱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小朱又对着李进忠吩咐道:“让陕西布政使把李院士的几个学生安排到延安府各县任胥吏,做得好就升任县丞、县令等等。”

    闻言几个学生也是跪下谢恩,他们这几个也都是喜欢农事之人,考试并非他们所擅长的,没想到太孙竟然给了他们一次做官的机会。

    之后小朱则是让李院士等一众人稍等,李进忠则是传来了陕西布政使、延安府知府等地方主官。

    小朱把以延安为试点,进行黄土高原改造的规划告诉了众人,并且让他们配合李院士,大家自然应喏。

    当听说最好需要大量劳工开展前期工作的时候,小朱也是大手一挥,让设在洛阳的中原劳工司尽快安排人数,现在的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勤劳的劳工。

    明初的绝对皇权之下,后面让小朱也意想不到,短短几年后李院士就做出了成果。

    更让小朱想不到的则是,他随手所画的黄土高原示意图在被送到老朱面前之后,竟然被老朱婊了起来。后世小朱的这副真迹更是成了大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小朱更不知道,消息传回应天之后,老朱、朱标召集朝臣开了好几次御前会议。从一开始只是涉及到地方治理和河道治理,到了最后因为黄河涉及漕运,五军都督府也参与了进来。

    特别是工部官员,对于小朱更是佩服至极,让每一任尚书都头疼的黄河问题,竟然让太孙在黄土高原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自然而然,小朱在文官中又收割了一波名望。

    此时身在延安的小朱也没有多想,而是北上至榆林卫。此时北平总督徐达则是早已在此恭候多时,还有鄂尔多斯部的首领也在此等待。

    小朱也和鄂尔多斯部的首领聊起了他们的历史,这支由成吉思汗陵寝卫队发展起来的部落,小朱肯定是有所了解的。

    当然看到太孙对他们祖辈的荣光如数家珍,首领自然非常高兴,对于大明的认同感也是急剧上升。

    之后小朱等人则是直接出发,前往鄂尔多斯卫,路上小朱也是详细了解了榷场的建设情况,以及鄂尔多斯部落的诉求,这支相对温和的部落也没有太多的诉求,只是在于物质上希望榷场能够提供更多种类的生活物资。

    对于这个要求,小朱也会尽量满足。

    得益于小朱之前叮出了毛纺织科技,现在的鄂尔多斯部落的生活通过羊毛贸易好了起来,而且鄂尔多斯卫和东胜卫的建立更是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包括首领在内的大多数贵族甚至都已经在鄂尔多斯城中安居。

    首领向小朱进献了部落中最好的羊绒大衣,小朱也是欣然接受。

    之后小朱更是和首领谈起想在鄂尔多斯建立羊毛纺织基地,首领高兴的手舞足蹈。此时首领早就坚定了守卫鄂尔多斯的决心,他们不是成吉思汗的护陵卫,他们是大明的卫所,他们要保护部族的财富。

    徐达闻此也十分高兴,他也有两件羊毛大衣,很是暖和,如果大面积开始羊毛纺织,那么战士们在冬天里就能减少严寒的侵蚀。

    小朱算是又做了一件大事,后面就没有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奇怪于中国为何在这方面的科技如此落后了。

    小朱也知道,老朱在强行推广棉花种植的时候甚至遇到了巨大的看看土木堡位置吧,就宣抚一个口子,也先怎么进来的。事后于谦的亲家宣抚总兵不动如山的杨洪被于谦封伯了。还有所谓明史记载的土木堡也是杨洪儿子杨俊先莫名其妙大溃败[看][看][看]阻力。

    别说外国人,小朱自己也没想明白,能弄出丝绸的国家,为何直到明朝棉织品才开始慢慢普及,毛纺织到了清代都还在起步阶段。

    小朱此次河套行除了会见天保奴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广毛纺织发展。毕竟来自后世的小朱这些年的冬天实在不喜欢为了御寒裹的跟个粽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