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第一百零四章 内阁改革

    洪武二十七年的春节,小朱明显更加忙了,除了继续向老朱和朱标磕头以外,他自己也要接受别人的磕头。

    诸位武勋十分高兴,不说太孙本就是他们武勋的自己人,单单是这些年公司的巨额利润,以及去年征伐西域让他们的儿子们刷了一大波功勋,他们早就是坚定的太孙党。

    新年过后,小朱开始谋划起了内阁改革之事。

    随着大明疆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夺取了甘孜和新疆之后,边境的维稳压力开始急剧飙升。

    得益于现在从海外攫取了大量的利益,新疆的军队规模一直维持在了10万以上,很多的武勋二代以及大明军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也扎根新疆,不过也只能说是勉强维持住了新疆的局面。

    远在伊犁的蓝玉也明白了小朱为何是见好就收而不是进军河中。

    前段时间要不是小朱的叮嘱、徐辉祖的看管,蓝玉早就开始进攻河中了。

    现在连绵不断的地方暴动让蓝玉头疼不已。

    目前新疆存在大量的缺官,皇帝不得不鼓励更多的人去新疆,朝廷的拔擢政策也有计划地向新疆和甘孜地区倾斜。

    这段时间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的压力也急剧上升,倒是总参谋处由于过于超前,暂时的工作量只能说基本没有,毕竟四周只有一个帖木儿帝国可能有实力可以板扳手腕。

    天保奴和恩克正在进行连襟间的友好交流,思伦法不但需要舔舐定边的伤口,更是由于麓川国内混乱的局势焦头烂额。

    小朱想了很久以后向老朱提出了把内阁改造成类似于清代军机处的建议,并建言要是裁撤总参谋处。

    老朱听完小朱的汇报后说道:“你说的内阁改组俺觉得有点道理,一会给俺具体说说。至于说总参谋处,俺觉得还是得留着这个制度,虽说现在俺们用的不多,但是以后万一有大战,特别是对帖木儿,真的打起来了,这个总参谋处还有大用,而且你一直强调军政分离,那么就更该保留。”

    小朱表示确实是他想的太少了,总参谋处主管的是战争策划,保留总参谋处才能更好地军政分离。

    小朱也不气馁,只要能够积累经验就好,现在开始接触大明的核心权力,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想明白这些,小朱开始介绍起了内阁改革的内容:“首先内阁不但是专门机构,更是一种特殊机构。内阁无专官,无衙署,更无具体职责。由皇帝指定处理哪些事情;或由皇帝圣裁,内阁落实;或由皇帝询问情况,听取内阁意见,作出裁决。”

    说到这里小朱想了想,还是没有把明朝后期司礼监的朱批之权拿出来。

    此时一直在边上思索的朱标则是说道:“父皇,孩儿认为这样虽好,但是也要做出一些限制,防止内阁尾大不掉。首先,需要阻断地方督抚等封疆大吏和内阁大臣的联系,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其次,内阁既无固定衙署,那么基本上是在爹的武英殿或者孩儿的文华殿、允熥的华盖殿办公,那么宫中太监也要加强监管,私交外臣者,死。最后,内阁大臣不能身兼多职,特别是通政使不得入阁。通政使掌管天下奏疏,此乃信息渠道,内阁将来的发展,很可能会成为决策机构,信息和决策不得同时为一人所控,不然就有实质上的宰相出现了。”

    小朱闻言也说道:“祖父,俺觉得爹说得对,不仅如此,通政使现在既管理奏疏题本、邸报,又管理报纸刊发。权利已经过大,整个大明的言论可以说都是归于通政使。”

    老朱这些年也知道通政使司的权利过于膨胀了,不过由于通政使司上下都是孙儿的心腹,也并未多管,听到孙儿这么说,肯定已经有了想法,所以问道:“这个通政使司你想怎么改。”

    “孙儿不改通政使司,孙儿改奏疏。内外诸臣,对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的国家庶政,都可以用密折先行奏闻,然后再用题本正式奏请批示遵行。”

    老朱闻言高兴起来:“这个好啊,这样下面人想压着奏疏也不行了。”

    朱标补充道:“俺看他还想着后面废了题本。”

    控制欲拉满的老朱肯定是无比同意的:“所以你改革内阁和改革题本同步进行,奏折先到俺这里,然后俺再给内阁处理,那么奏折怎么处理的权利是俺说了算。如果题本先过通政使司,那么很可能在将来题本由通政使司过内阁再给俺看,这个就会是大隐患。”

    “祖父明鉴,孙儿就是这个担忧。”

    老朱高兴地说道:“好,这个好,俺明天就去落实。”

    “祖父,俺觉得还要加一条,凡是朱批奏折,下发奏报人执行之后需要回收,由皇宫保存,不得私人留存或者抄录,否则按谋逆论处。”

    老朱想了想就明白了:“这条加的好,需要盯紧了。孙儿,你继续说说后续你打算让内阁做些什么事情。”

    小朱想了想说道:“目前俺想到六条,不过这个内阁无具体职责可以根据形式需要删改。第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第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内阁议奏,或密议,或交内阁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第三,对于重要大案,皇帝可以交由内阁审理拟定,由三法司配合。第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特别是新疆、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内阁会同吏部或军政部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同时对于科举以及国子监取仕负责监察。第五,对于山川舆图的勘核定制。第六,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地方。”

    老朱想了想,又问道朱标:“老大,你还有什么意见吗?”

    朱标想了想说道:“俺觉得内阁人选要慎重考虑,不仅仅是从六部九卿中选取,更是要考虑民族问题,俺觉得要想统治外族,那么内阁这个决策机构中不但需要有他们的代表,还要允许他们发声,俺觉得这个内阁至少得有十几个人。”

    老朱认同道:“老大说的有理,藏人、蒙古人、西域人、女真人、傣人这些俺们都要考虑,甚至高丽、倭国、安南、南洋等地也得有代表。”

    小朱想了想更是说道:“祖父,俺觉得现在大明疆域大了很多,六部处理的事情也要多出很多,是不是把六部尚书分为左、右尚书,把现在的尚书职权进行拆分。

    至于入阁之臣,虽然没有固定官轶,但是俺觉得可以加三孤之衔用以确立地位。”

    老朱想了半天:“俺觉得这个法子可以,但是大多数内阁不需要加衔,只要给少数几个就可以。”

    朱标也是认同道:“孩儿也认为爹的想法甚好,否则容易成为两宋的群相,俺也觉得该有几个人牵头,内阁虽是特殊机构但也得有主事之人。”

    之后三人又开始商议起了具体的内阁人选,最终一份包括六部尚书、外交部尚书、部分九卿以及五军都督府人员的名单被正式商定。

    几日后的朝会上,皇帝正式颁布了改革内阁的诏书。

    太子朱标被任命为总理内阁大臣,太孙朱允熥为协理内阁大臣。

    吏部尚书詹徽为少师,户部尚书傅友文为少傅,刑部尚书吴庸为少保。

    虽然皇帝并没有规定内阁排序,但是所有大臣都明白,除了挂名的太子和太孙,实际上詹徽就是内阁首辅,傅友文则为次辅。

    胡俨作为唯一没有入阁的正二品大员,也受到了安抚,被加封为荣禄大夫。

    紧接着,皇帝又发布了最新的政令,考虑到大明现在疆土的扩大,因此将六部尚书和外交部尚书的权力分割为左、右尚书。

    刚刚回京的蹇义升任吏部右尚书,夏原吉升任户部右尚书,杨士奇升任工部右尚书,丁显升任礼部右尚书。

    平静了几年的大明官场又一次掀起了波澜,所有人都明白太孙的心腹将会正式开始入掌中枢。

    最后一个心腹铁铉,现在也是新疆布政使,从二品的地方大员,过几年只要回京必入内阁。

    很多聪明人也从这份内阁名单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之处,包括詹徽都有半年任浙江巡抚的外放经历,所有的内阁成员清一色的拥有地方主政经历。

    像蹇义这样从地方知县一直做到布政使,之后回朝的直接成为吏部主官之一。

    后续很多有野心的官员纷纷求外放地方。小朱也算是彻底改变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畸形规定。

    至于通政使,众人发现皇帝已经暗示了通政使不能入阁,但是毕竟也给了从一品的散官待遇。

    发现通政使拥有和内阁主官相同的待遇,很多官员根据这点蛛丝马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朝会上最后一条诏令,关于奏折制度的改革,倒是没有在官员中掀起太大的波澜。

    一些聪明之人自从皇帝推出密折以来,就已经预感到了这一天的到来。皇帝那可怕的掌控欲,甚至很多人觉得皇帝在几年前就想这么做了。

    但是权利受到削弱的只有注定无法入阁的通政使,更因为通政使司这几年过于耀眼,很多人反而是开始幸灾乐祸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