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 “上进”的人

    不过小朱哪有这么好对付,三个老者眼巴巴的等着下文,但是小朱却是东拉西扯的行家,不是和他们聊着风土人情,就是和他们聊着天南地北的趣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小朱和他们是忘年之交,搞得三人心中连连叫苦。

    而且小朱的赏赐还没有结束,又给他们族中的优秀后辈许了一些差事,直到这次会面结束,小朱依旧只字未提需要他们三家做些什么。

    三位老者也只能带着这些“恩赏”心情复杂的离去。

    他们离去后小朱也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和这些活了这么久的人精打交道,饶是两世为人的小朱都是颇费心神,不仅仅是言语中不能让他们猜到小朱的真实意图,甚至是表情管理上也要一直摆着一副无喜无悲的扑克脸。

    第二天,小朱又接见了太仓的两家王氏代表,和之前一样,对于这些大家族,小朱只是许了些不大不小的好处,显示出了天家对于这些家族的亲近和拉拢。

    对于两家王氏,小朱能够打的牌显然更多了。

    此时小朱正在对着琅琊王氏的老者说道:“旧时王谢堂前燕,落入寻常百姓家。当年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王敦兄弟辅佐晋元帝安定了局面,稳住了半壁江山,王氏也算是功在华夏了。王敦虽说后期犯了大错,但是前期的功绩也不能否定,朝廷一直赏罚分明,功过都要论,不会因为过错掩盖功绩,也不会因为功绩掩盖过错。琅琊王氏人才辈出,汝等现在也该为朝廷,为天下苍生多多出力。”

    听到太孙如数家珍般的说起了自己先辈们的功绩,甚至是提起了他们家族内也不太愿意提及的王敦,还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王敦做出的贡献,此人也是激动万分,又有哪个子孙后辈不希望自己家族多几个牛逼哄哄的老祖宗。

    对于太原王氏,小朱自然也不会冷落,过了片刻等琅琊王氏之人互吹完毕继续说道:“太原王氏的王忠嗣乃是孤最推崇的名将之一,遥想当年二十四岁的王忠嗣意气风发,欲行霍去病之事,率700精锐出张掖,千里奔袭,破吐蕃赞普两万亲军,筑京观以还。率军十万出雁门关,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灭契丹、奚20万联军,契丹臣服。之后大败突厥叶护部落,诛杀乌苏米施可汗。青海湖会战,几乎歼灭吐蕃北线主力,斩吐蕃两王子,吐谷浑依附大唐。可以说整个盛唐,王忠嗣是第一名将。整个唐代也就李靖、李绩、苏定方可以与之相比,如裴行俭等人还是差了王忠嗣一头。”

    见太孙如此推崇自家老祖,太原王氏的老者激动道:“草民替全族叩谢殿下垂青先祖,王氏当以先祖为榜样报效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者,汝等作为后人当不负先祖荣光,不仅仅是为了天家效劳,也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当然天家也希望和汝等望族亲上加亲。”

    经历了这么多岁月,两家王氏也只是凭借先祖的余威存活在世。

    特别是琅琊王氏,早已衰败不堪,在唐代的五姓七望中也是榜上无名。终唐一朝,虽说出过四位宰相,但是和王氏南北朝时期的辉煌相比早已荣光不在。

    太原王氏也好不到哪里去,想想唐代五姓七望的辉煌,到了现在也已经日薄西山,这一支王氏支脉,目前的地位更是尴尬。

    现在听到太孙抛出的橄榄枝,二人根本无从拒绝,作为落魄贵族的他们,皇家这条大船能载他们,已经是荣幸至极。

    小朱也有自己的考虑,如同郑氏这种如日中天的江南世族,两家王氏支脉早已名存实亡,但是先辈的荣光又使得他们充满野心,对于朝廷的橄榄枝肯定是不会拒绝的。

    并且这种家族都是底蕴深厚,历史影响力更不是郑氏这种新贵可比,如此情况下如同两家王氏一样的落魄贵族成了小朱心中比较好的拉拢对象。

    并且小朱追封王忠嗣、王导等人付出的代价、遇到的阻力都会小的很多。

    不同于昨日的三家当红炸子鸡,两家王氏老者出去的时候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路的步伐也是轻快了许多。

    虽说被哭庙案耽误,但是在苏州该办的事情小朱也都办的差不多了,拉拢落魄贵族,分化新兴贵族虽说不会一切如同小朱设想的一样顺风顺水,但是小朱手握大势,最终的结果还是打到了他的预期效果,接下来就要交给时间来验证他的成果了。

    最后抽出半天时间,和徐妙锦一起浏览了苏州的园林,又在太湖转了转以后,小朱也终于动身离开苏州,前往下一站。

    接下去的行程也是大同小异。

    哭庙案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如同小朱内心所想的一般,在松江和嘉兴府他也多费了一两日时间。

    同时小朱也发现,自己一路来的分化瓦解已经有了些许成效,部分江南的士林已经开始为太孙摇旗呐喊。

    当然那些“坚守风骨”的读书人则是迅速的和这些“叛徒”发生了一番唇枪舌战。

    更多的是在愤怒太孙的有眼无珠,为何不是自己家族受到拉拢,自己的家族明明比这些“败类”更加优秀。

    之后,士林中开始流传出了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说对于朝廷为官者的人数,对于朝廷的贡献,每年上缴赋税的及时性、足额率等等指标。

    此时也有眼尖的人发现这些指标和这些年出现的福布斯、胡润两个世家榜几乎如出一辙,太孙选择拉拢的家族也大多是在这两榜上名列前茅者。

    为了家族的发展,一场家族之间的比赛悄然间在江南开始,后续更是蔓延到了全国各地。

    小朱当然不会管这些具体的过程,在松江、嘉兴二地,小朱还是贯彻着这一路来的世族策略。

    期间也遇到了两家不开眼的世族,不知道是觉得太孙的筹码不够还是说对自己家族过于自信,漫天要价的结果就是被小朱雷霆处理,锦衣卫迅速公布了这两家人家横行乡里的罪证。

    小朱正愁这次下江南还没对世族发威,面对送上门来的助攻,也是高兴笑纳。

    其他家族看到了自己往上爬的可能性,这会哪还有什么世交情谊,一个个都上门揭发检举这些人的种种罪行,甚至捕风捉影的状告这些人攻讦朝政,图谋不轨等等。

    小朱还是十分善解人意的,对于这种大大的忠臣,肯定要好好褒奖,还要公开的褒奖,这些人的“义举”一时间也轰动了整个江南士林。

    当然除了一些年轻人义愤填膺,慷慨陈词以外,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活泛了起来。很多家族都发现了一条弯道超车的途径,报纸中着重记载的也是这两家人如何对新政阳奉阴违,如何抗粮抗税。

    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聪明人,面对这种明示,大家也掌握了告状的法门。也明白朝廷最看重的地方,之后的时间内,从江南开始,各地世家由于联姻等编织起来的利益共同体,在小朱赤裸裸的阳谋面前不断地崩塌。

    即使是有部分人明白唇亡齿寒,抱团取暖的道理,但是架不住家族太大,总有那么些个“上进之人”。

    甚至还有旁支偏脉索性大义灭亲,抓着主脉之人一顿输出。

    对于这种乱象,小朱表示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暂时的阵痛肯定是有的,地方上的治安也变差了不少,但是想到明末东林党等坚固的利益团体,小朱还是选择接受了目前的阵痛。

    以江南为开端,打掉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利益共同体才是小朱此行的最大目的。

    这段时间,各地世族为了不犯错,纷纷积极主动的补交了历年来的欠税。

    看到这个结果,已经选择默默接受的老朱也不得不佩服孙儿的这一通操作。

    朝廷中也有人十分开心,今年的频繁用兵以及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让郁新这个首辅精力交瘁。

    这一大笔收入着实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朝中像户部、税务部这些得利的衙门,也是坚定的支持者,当然这些事情和太孙肯定是没有关系的。

    地方大户主动补缴赋税,小朱又不可能拦着他们。

    至于说一些人的“上进”,难道上进的人还有错吗?

    就这样,在大明各地开始热闹起来的时候,太孙乘坐的专列也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杭州。

    负责整顿直隶、浙江防务的李景隆肯定是一早就在阅台上侯驾了,其余大大小小的官员也等着太孙的到达。

    此时李景隆边上正站着一个一身戎装、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这人倒是没什么顾忌,和李景隆说道:“九江哥,俺也有几个月没见到太孙了,这次俺的义乌团定要让太孙好好瞧瞧。”

    说话的这人正是戚斌之子戚珪,受到父辈的恩荫,戚珪也是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本就是应天军事学院优秀毕业生的他,这两年多次受到太孙、太子甚至是皇帝的接见,而且更是多有封赏。

    太孙更是常以王忠嗣的事迹鼓励他,戚珪也是立下大志,要成为大明朝的王忠嗣。

    这些时日在浙江训练军队,今天能够接受太孙检阅让他兴奋异常。